1、第12课 师 说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第12课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诗海探珠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诗海探珠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 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赏析】这首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下三句一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词写出作者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阳即事,抒发
2、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思考】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师说(shu)或不(fu)焉 小学而大遗(y)句读(du)经传(zhun)谄(chn)媚老聃(dn)贻(y)之官盛则近谀(y)郯(tn)子苌(chn)弘不拘(j)于时二、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或师焉,或不焉_“受”通“授”,传授知识。“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三、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_吾从而师之 _吾师道也 _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_名词,老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学习 从师(2)惑其为惑
3、也,终不解矣 _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_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惑失道_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动词,迷失(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 _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道相似也 _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道德学问(4)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_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_其皆出于此乎 _其可怪也欤 _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表揣测语气,副词,大概、也许表反问语气,副词,难道四、词类活用而耻学于师 _孔子师郯子、苌弘_吾从而师之 _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_吾师道也 _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_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名词作动词,学习。
4、名词作动词,处在以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小学而大遗_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蠢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五、古今异义句读之不知古义:_今义:看字发出声音。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句中停顿的地方。求学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义:_今义:古代的道路。相当于“用来的”。古人从师的风尚。吾从而师之古义:_今义:是一个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今之众人古义:_今义:常指众多的人。跟随、而且。一般人。小学而大遗古义:_今义: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_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在小的方面
5、学习。不一定。六、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_ 不拘于时,学于余_ 师不必贤于弟子 _ 耻学于师 _ 判断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七、名句默写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闻道有先后,_,如是而已。是故无贵无贱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_,河南南阳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
6、赞他为“_”。他的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昌黎文起八代之衰2资料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我们学过的_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说”一类的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柳宗元九、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提示】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官职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而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
7、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提示】这是第二段开始的三个感叹句。作者经过前面一段正面的理性阐述之后,携着批判的锋芒指向“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见以从师为耻靡日不有,就时间上说,此风盛长已根深蒂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可见以从师为耻的危害之大。从后果上说,此风盛行已酿成时弊。“无惑”之“难”是“不传”之“久”的结果,两者的因果
8、关系,与全文的首句“必有师”遥相呼应,将“师”突出到应有的地位。在这里“嗟乎”喷薄而出,强烈的情感,颇能打动人心。3本文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主要批判对象是谁?【提示】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二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圣人”对比,贬前者
9、,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紧接“君子不齿”说下来的。韩愈说自以为高贵聪明的君子的智慧,实际比不上“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正是对“君子”的深刻讽刺,而不是韩愈自己觉得奇怪。4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名师点拨】对比论证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对比论证。对比的对象是不同的,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
10、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对比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所举的事例充分,有代表性,主要方面都列举到了。另外一个特点是对比的对象虽然繁复,但对比论证的中心明确,都是围绕着从师道来论证的,在从师这个问题上,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师,这样就把自己的观点论述得令人信服了。5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和局限性?【名师点拨】本文写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时代,提出要“不耻相师”的观点,并“抗颜为师”,身体力行,其进步性显而易见。至于韩愈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看法,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
11、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韩愈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因为士大夫之族各方面的条件好于百工之人,受教育的条件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智”本应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其智反不能及”的怪现象。文章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智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细剖深析 楼主 师说这篇散文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请说出你的看法。沙发 这篇文章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排偶的句式,使得文章写得非常有气势。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12、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种排偶句式,使人读起来不仅感到气势很盛,而且有一种音韵之美。板凳 语言运用上错综多变。比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里直接采用士大夫们对话的口吻来写,不仅表明了士大夫们对从师计较年龄地位的错误态度,而且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神情。文章直接引用他们的原话以后,紧接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便立刻改用作者对士大夫们进行评述的口吻来写,使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针锋相对。三楼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写作素材积累 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择师教子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作者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技法借鉴 随堂练笔 以“金钱与友谊”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100字左右。1课内
14、素材开发韩愈论学习方法 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素材积累 在博的基础上求精。韩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他一方面强调博学,另一方面又要求精约;一方面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又要求学习时要深入钻研并沉醉于古籍之中,细细体味其精华。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学习贵在创新”、“学有所成”、“方法和技巧”等话题或相关材料作文中。2鲜活素材速递 铁道部发言人
15、王勇平的悲剧 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昨天被停职,他是带着“奇迹”、“我反正信了”等“名言”走的。他显然不是个适合做发言人的官员,停他的职是对的。“723事故”后舆论的激烈情绪,与王面对媒体诘问时的失水准表达有一定关系。他承担一定责任是应该的。但我们应当看到,王勇平的“官僚腔”有着相当广阔的背景。如果类似信誉危机发生在中国其它政府部门,它们的发言人未必就能有比王勇平更被公众接受的表现。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需要官方做出比撤换新闻发言人更加艰苦、认真的努力。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公信与公平”、“角色与公众”、“官僚与平民化”、“情感与理智”等话题或相关材料作文中。知能优化演练 读韩愈 梁 衡 美文佳作
16、欣赏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
17、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
18、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
19、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之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 危,身
20、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赏评】写韩愈的文章不少,但作者善于发掘,写出新意。就同是处于逆境而言,他将韩愈同屈原、李白进行比较。谈到,“就凭这一点来说,韩愈比屈原、李白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进而指出,在韩愈上任之前,面对这些弊端,一任又一任的地方官都做了什么呢?回望历史,面对现实,作者的发问,令人深思,使人警醒!同时,使我们对韩愈的崇高境界不禁肃然起敬。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