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5 ,大小:665.50KB ,
资源ID:237848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784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专题02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福建版)(第01期)(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专题02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福建版)(第01期)(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

1、一、(2014届浙江富阳场口中学高三8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5题。(共20分)跟陌生人说话 刘心武父亲总是嘱咐子女们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母亲对父亲给予子女们的嘱咐总是随声附和。但是母亲却并不能率先履行,而且,恰恰相反,她在某些公共场合,尤其是在火车上,最喜欢跟陌生人说话。有回我和父母同乘火车回老家探亲,同一卧铺间里的一位陌生妇女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母亲就热情地答复起来,结果引出了更多的询问,她也就更热情地絮絮作答。父亲望望她,又望望我,表情很尴尬,没听多久就走到车厢衔接处抽烟去了。我听母亲把有几个子女、都怎么个情况,包括我在什么学校学什么都说给人家听,急得我直用脚

2、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浑然不觉,乐乐呵呵一路跟人家聊下去。她也回问那妇女,那妇女跟她一个脾性,也絮絮作答,两人说到共鸣处,你叹息我摇头,或我抿嘴笑你拍膝盖。母亲的嘴不设防。后来我细想过,也许是像我们这种家庭,既无饥寒之虞,亦无暴发之欲,母亲觉得自家无碍于人,而人亦不至于要特意碍我,所以心态十分松弛,总以善意揣测别人,对哪怕是旅途中的陌生人,也总报以一万分的善意。有年冬天,我和母亲坐火车往张家口。坐的是硬座,有两个年轻人坐到我们对面,脸相很凶,身上的棉衣破洞里露出些灰色的絮丝。母亲竟去跟对面的那个小伙子攀谈,问他手上的冻疮怎么也不想办法治治,又说每天该拿温水浸它半个钟头,然后上药。那小伙子冷

3、冷地说:“没钱买药。”还跟旁边的另一个小伙子对了对眼。我觉得不妙,忙用脚尖碰母亲的鞋帮。母亲却照例不理会我的提醒,而是从自己随身的提包里,摸出里面一盒如意膏,用手指剜出一些,往那小伙子放在座位当中那张小桌上的有冻疮的手上抹,那小伙子先是要把手缩回去,但母亲的慈祥与固执,使他乖乖地承受了那药膏,一只手抹完了,又抹了另一只。母亲一边给他抹药,一边絮絮地跟他们说话,大意是这如意膏如今药厂不再生产了,这是家里最后一盒了,这药不但能外敷,感冒了,实在找不到药吃,挑一点用开水冲了喝,也能顶事;又笑说自己实在是落后了,虽然如今新药品种很多,却只认这样的老药末了,她竟把那盒如意膏送给了对面的小伙子,嘱咐他要天

4、天给冻疮抹,说是别小看了冻疮,不及时治好抓破感染了会得上大病症。她还想跟那两个小伙子聊些别的,那两人却不怎么领情,含混地道了谢,似乎是去上厕所,一去不返了。火车到了张家口站,下车时,站台上有些个骚动,只见警察押着几个抢劫犯往站外去。我眼尖,认出里面有原来坐在我们对面的那两个小伙子。又听有人议论说,他们这个团伙原是要在三号车厢动手,什么都计划好了的,不知为什么后来跑到七号车厢去了,结果败露被逮我和母亲乘坐的恰是三号车厢。母亲问我那边乱哄哄怎么回事?我说咱们管不了那么多,我扶您慢慢出站吧。母亲晚年到我家来住。她那跟陌生人说话的旧习不改。街角有个从工厂退休后摆摊修鞋的师傅,她也不修鞋,走去跟人家说话

5、。那师傅就请她坐到小凳上聊,结果从那师傅摊上的一个古旧的顶针聊起,俩人越聊越近。原来,那清末的大铜顶针是那师傅的姥姥传给他母亲的,而我姥姥恰也传给了我母亲一个类似的顶针。最后,那丧母的师傅认了我母亲为干妈,我母亲就把他带到我家,俨然亲子相待。邻居们惊讶不止,我和爱人孩子开始也觉得母亲多事,但跟那位干老哥相处久了,体味到了一派人间淳朴的真情,也就都感谢母亲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盈的乐趣。生活中因不慎与陌生人主动说了话或被陌生人引逗得有所交谈,从而引发出麻烦、纠缠、纠纷、骚扰乃至于悲剧、惨剧、闹剧、怪剧的例子太多太多。但母亲84年的人生经历里,竟没有出现过一例类似的事情,( 1)这是上帝对她的厚爱,

6、还是证明着即使是凶恶的陌生人,遭逢到我母亲那样的说话者,其人性中哪怕还有萤火般的善,也会被煽亮? 母亲去世多年了,她与陌生人说话的种种情景,还时时浮现在心中,浸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但我在社会上为人处世,却仍恪守着父亲那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遗训,即使迫不得已与陌生人有所交谈,也一定尽量惜语如金,礼数必周而戒心必张。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唱的是一首我青年时代最爱哼吟的深深的海洋。歌声迅速在我心里结出一张蛛网,把我平时隐藏在心底的忧郁像小虫般捕粘在了上面,瑟瑟抖动。走近歌唱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那男士手里捧着一只大搪瓷缸,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我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站住,

7、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给他们投钱。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士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需要啊!”那女士也应声说:“先生,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2)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再不能动,心里涌出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蔼的面容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选自散文选刊2012年第2期,有删改)1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2分)2解释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含义。(5分)(1)(2分) (2)(3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盲人夫

8、妇中的丈夫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需要啊!”这句话表达了盲人夫妇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4文中对父亲的描写笔墨颇少,但父亲在文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试作分析。(4分)5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在当今社会似乎已得到很多人的认同,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一告诫有何看法?(5分)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二、(2014届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5题。(20分)山水豆花迟子建(1)食物与人一样,是有秉性的。都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那是就人而言的;食物呢,它们有着“入乡随俗”的秉性,随着环境的变

9、化,会微妙地改变风味。从这个道理来说,人是硬的,食物是柔软的。(2)我对香港美食的记忆,不是尖沙咀酒楼中的生猛海鲜,亦不是铜锣湾烧味店里被熏制得流蜜似的肉食,而是寻常的山水豆花。(3)原以为香港是个缺乏野趣的地方,其实不然。(4)从九龙的钻石山出发,乘坐一个小时的大巴车,便摆脱了都市的喧嚣,到了清幽的西贡渔港。从这里再乘半小时的计程车,便到了山脚下。(5)这个地方叫大浪湾,是个有山有海的地方。(6)当一座座山横在你面前,且看不见人烟的时候,这些山就是一本被风掀开了书页的大书,撩起了人阅读的欲望。(7)虽然我曾登过华山和黄山,又生长在山区,但由于十几年没有登山了,所以一开始很担心自己会掉队。香港

10、的朋友吓唬我,说是山中潜藏着一些偷渡客,他们看见独行者,往往会从树丛中窜出打劫。所以从迈向第一级石阶开始,我就紧紧地跟随着队伍。走了半小时便气喘吁吁,汗如雨下。(8)十月底了,香港的太阳仍然火辣辣的。蜿蜒起伏的石阶宛如大海抛出的一条长长的浪花,在山中明亮地闪烁着。逢到林木茂盛的地方,就有难得的阴凉,能缓释行山时的疲劳;而石阶暴露在草木稀疏的向阳山坡上时,脊背就有被灼伤的感觉,好像背着火炉在走。(9)一个半小时后,第一座山终于被甩在身后,我们看到了人烟,一座依山傍海的客栈。远远地,就听见了主人殷勤的招唤声。我们散坐在凉棚下歇脚,点了客栈的招牌吃食,山水豆花。(10)它们被装在方方正正的硬塑盒里,

11、储藏在冰箱中。店主人把它们拿到桌子上时,其身上的冷气与热气在刹那间融合,产生了一层细密的水珠,覆盖在山水豆花的薄膜上。揭开薄膜,随着水珠滑落,你看到的就是雨过天晴的情景:一块又白又嫩的豆花,像一朵初绽的白玉兰,鲜润明媚地看着你!(11)豆花的原料是黄豆,它是由盐卤点化豆浆而成的半固体,细腻、柔软。用一次性的塑料调羹轻轻一挖,一块豆花就荡进调羹,看上去莹白如玉。豆花凉爽滑腻,入口即化。细细品来,它的清香不完全是豆子被研磨后迸出的香气,它还沾染了山中草木的气息,因而那清香是别致的。一份豆花落肚,疲劳感一扫而空,说不出的惬意和滋润。我实在爱极了这吃食,又叫了一份,这次不是原汁原味地吃,而是像别人一样

12、,佐以含糖的姜汁。这份豆花虽然也好吃,但是淋了姜汁的豆花,味道还是俗了些。(12)两份豆花,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力气。再次上路时,脚步就轻快了。开始时是尾随着行进在最前面的人,后来与他们渐渐拉开一段距离,为的是独行的那份快乐。好像人一有了力气,胆量也大了,我不再惧怕山中会跳出什么劫匪。我在溪畔驻足,观赏水中的游鱼;我在半山腰那白色的茶花和红色的扶桑前放慢脚步,看大团大团的花朵如何含着阳光绽放。直到下得山来,到了海边,也没有疲惫的感觉。(13)十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乘船去了大屿山的一个小海岛。(14)这个小岛居住的都是打鱼人,他们是香港原住民的后代。他们住的房屋很有特点,一座座灰色的棚屋就建在水上,支

13、撑棚屋的水泥石柱裹着海草,很多棚屋上落着鹭鸶。住在棚屋的人,出门乘船,归家也乘船。晚上,他们是枕着海涛入梦的。香港政府为渔民盖了新房子,可他们还是喜欢老式的棚屋,不肯迁出。我站在石拱桥上,看归来的渔船。有的渔船是大丰收,鱼儿满舱;有的则收获平平,不过几斤小杂鱼。打鱼人站在船头,都黑瘦黑瘦的。不管收获大小,他们脸上的表情都是平和的。(15)我们在小岛的石街中闲逛,看形形色色晒干了的海产品。不知谁说,这里的山水豆花很好吃,于是一行人踅进一家小店。女主人很热情地推荐她店里的其他小吃,可我对山水豆花情有独钟,只点了它。它上来了,仍然是那么的凉爽滑腻,那么入口。不同的是它有着微微的咸腥气,好像它是一艘白

14、轮船,刚刚出海归来。(16)直到此时,我才恍然明白山水豆花中“山水”的含义。这是一种与大自然最有亲和力的食物,在西贡的山中,我品尝的豆花中有山的气息;而在大屿山的小岛上,它则裹挟着海水的气息。这样浸润着山水精华的食物,无疑是有魂灵的。谁又能忘怀有魂灵的食物呢!1第1段中“人是硬的,食物是柔软”的含义是什么?(3分)2赏析第10段中画波浪线句子。(4分)3作者为什么要花笔墨写香港的原住民?(3分)【解析】4文中作者三次吃山水豆花,详略有所不同,为何这样安排?(5分) 5试分析16段最后一句话(划波浪线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5分) 三、(2014届浙江湖州八校高三上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

15、完成后面14题。((17分)画师洪野施蛰存洪野是个并不十分有名的画家,我认识他,是在一个薄暮,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他的画。我们立刻就很熟识了。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他展示许多国画及洋画给我看,因为是个门外汉,我只能不停地称赞着。他在逊谢了一阵之后,忽然问道:“真的好吗?那么,请教好在什么地方呢?”呸,有这样不客气的主人!我委实回答不上来了。在我的窘急之中,他却大笑起来道:“这些都不中看,这都是抄袭来的,我给你看我的创作。”于是他又去房里捧出七八卷画来。这些都是以洋画的方法画在中国宣纸上的,题材也由刚才的山水花卉之类变成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这些写实的东西了。我因为看惯了中国纸上的山

16、水花卉和画布上的人物写生,对于他这种合璧的办法,实在有些不能满意,但最后,有一帧题名黄昏的画,却使我和他的意见融合了。虽然仍是用西洋画法画在中国纸上的一个条幅,但因为题材是几羽在初升的月光中飞过屋角上的乌鸦,蓝的天、黄的月、黑的鸦、幽暗的屋角,构成了这一幅朦胧得颇有诗意的画,我大大地称美了。我说:“我还是喜欢这个。”他点点头,微笑道:“我懂得你的趣味了。”后来,我曾经偶然地问他为什么不再在上海担任功课,他摇着头道:“有名无实的事我不愿意干。”这话,在以后的晤谈里,他给了我一些暗示的解释。大约一则是因为上海的学生,对于艺术大都没有忠诚的态度,二则是在上海虽则负了一个艺术教授的美名,但那时的艺术大

17、学都穷得连薪水都发不出,他物质上既无获得,精神上又无安慰,倒不如息影江村,教几个天真的中学生,闲时到野外去写生,或在家中喝一盏黄酒之为安乐了。这样地心境自安于淡泊,画家洪野遂终其生不过一个中学教师。但是他对于艺术,却并没有消极。有一天,他很高兴地对我说:“我的画有几件已经被选入全国美术展览会了。”在参观“全国美展”的时候,我果然看见了他的几幅陈列品,而黄昏亦是其中之一。闭幕之后,一日清晨,他挟了一卷画到学校里来,一看见我,就授给我道:“这个现在可以送给你了。”我展开一看,竟就是那幅我所中意的黄昏。我看画幅背后已经在展览的时候标定了很高的价目,觉得不好意思领受这盛情,正在沉吟之际,他说:“不要紧

18、,你收了罢。我早已要送给你了,因为要等它陈列过一次,所以迟到今天。至于我自己,已经不喜欢它了,我的画最近又改变了。”后来,他又吸收了新艺术理论,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曾画过几帧反基督教的小品,野外写生的对象,不再是小桥流水,或疏林茅屋了,他专给浚河的农民,或运输砖瓦的匠人们写照了。除了免不掉的应酬敷衍之外,他绝不再画中国画,他曾经招我去看一幅新作,画着一个工头正在机轮旁揪打一个工人。他在贫困的生活中,一个人寂寞地描绘他所同情的人物,直到死。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现在他死了,除了寡妇孤儿,以及几帧不受人赞美的画幅以外,一点也没有遗留下什么。社会上也决不会对于他

19、的死感觉到什么缺少,而他生前的孜孜矻矻的工作亦未尝对于社会上有什么贡献。他就只是以一个忠诚的艺术家的身分而死的。在活着的时候,也未必有人会注意他,则死了之后,人们亦不会再长久地纪念他。一个水上的浮沤,乍生乍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但我却从这里感到了异样的悲怆,为了一个友谊,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 (选自施蛰存散文集,有删改)1文章第段写到“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3分)2文中第说他后来“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请结合全文,分析他的“突变”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3结合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请概括画师洪野的性格特点?(4分)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我能够

20、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这句话的丰富内涵。(6分) 四、(2014届浙江乐清二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4题。(17分)。看麦熟刘成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

21、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

22、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

23、坎了。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的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

24、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脚下的这条

25、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抖着,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1文章开头比喻手法运用非常有特色,结合第一段内容具体分析这一手法及其好处。(3分)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第五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婆娘们并不懂得的诗经中的诗句?(5分)3在文章结尾,作者赞美“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抖着,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请简要概括“最

26、亮丽最动人的光彩”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3分)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6分)五、(2014届浙江衢州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4题。(18分)秋天的心林清玄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

27、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

28、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

29、,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

30、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1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2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3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4分) (1)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2分)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

31、经没有任何差别了。(2分)4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6分)【解析】六、(2014届浙江瑞安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5题。(20分) 乡村的瓦 冯 杰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

32、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33、。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

34、了。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睡吧,孩子。这叫归乡。”1请用两个词概括第段中瓦的特点。(3分)2文中说,“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3分)3文章第段说,“有一片瓦迷路了”,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

35、“迷路”的理解。(4分)4文章为什么要写外祖母采“瓦松”给我治病的事?(4分)5本文语言典雅优美且富有情感,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内容作赏析。(不少于80字)(6分)【解析】七、(2014届浙江温州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4题。(18分)另一片天空韩少功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如果手中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还可以看到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晶状的或胞胎状的。我们还可能看到分子以及原子结构,看到行星(电子)绕着恒星(原子核)飞旋的太阳系,看到一颗微尘里缓缓推移和熠熠闪光的星云。 但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我曾从乡村进入城市,从湖南迁至海南,还

36、眼睁睁看着不少朋友去了北京或上海,德国或南非。我的机会也来了。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有人找我谈话,动员我去中国作协工作。两位已入仕途的文学界朋友,也在宾馆里私下劝我直至深夜,说如果你不到北京,不到某个位置,很多东西没法看到,岂不有点可惜?我相信朋友的好意,相信自己一旦错过了北京,会确实错过很多见识。但那又怎么样?我还没有到过南极洲,没有到过月亮,没有到过火星,没有到过银河系以外的空间。我也不可能看到22世纪以及往后更远的年代,看到儿童们在幼儿园里耍弄基因玩具,看到妇人们在杂货店购买核子炊具,看到太空旅游的星际列车和激光天梯,看到人类用药片或芯片改变人性那样的世界会不会像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同

37、样把我吓晕?从这一点看,即使进入京城,我仍然是一井底之蛙,反过来说,即便我能够风光活上三辈子乃至三十辈子,同样难以做到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我仍然不可能走出自己近乎逼仄和速朽的身体,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前面仍有地平线和太平间的冷冷拦截。旅游是对履历的一种弥补,旅游业鼓励人们对世界展开足迹扩张和镜头攻略,引导人们朝远看和朝外看。但旅游者的看,不过是把大多数已经出现在媒体的场景,来一次现场的核对和印证;不过是把已被他人用眼光品尝过的场景,再来一次残渣咀嚼和旧货收买。其一般过程,是交出一笔钱以后,被交通工具规定了观察线路,被旅游设施规定了观察方位,被讲解员规定了观察时的联想,还有“到此一游”的摆拍地点以

38、及固定的笑容。旅游者于是心满意足:天下第一峰呵,举世无双呵,不虚此行呵,诸如此类。他们离世界越来越远。我是个不可救药的旅者,连黄山、庐山等等都没有去过。一听哪里火就对哪里怕。在我看来,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F佩索阿说,他更愿意“游历第八大洲”,即蜗居斗室里的个人想象。我没有他那样自闭,只是相信空间还有另一种展开方式,相信人们完全可以投入另一种远行,比方以前面的荒坡一角为目的地,订一张免费船票或免费机票,于是在手中的石片上俯瞰黄山,在杂草里发现大兴安岭,在身旁的石涧清潭中触摸太平洋。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自立宪法,发动革命,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任意创建共和

39、国。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捏一捏火星,搓一搓金星,摘一颗冥王星放入口袋,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举步跨进另一条银河这一切只需要我随便找个什么地方蹲下来,坐下来,趴下来,保持足够的时间,借助凝视再加一点想象,就可以投入另一片灿烂太空。我终于在一片落叶前流连忘返。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们“奔走和张望”的两种表现。(4分)2文章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一片落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3第6自然段“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一句中,“人们的野心”“传统的空间意识”分别指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怎样才能找到“另一片天空”。(6分)

40、八、(2014浙江台州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5题。(20分)追寻那遥远的美丽梁衡快二十年了,总有一个强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这不只是因为小学地理上就学到的柴达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为近年来西北开发的热闹。另有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为一首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它的作者,像一个幽灵似的王洛宾。大概是上天有意折磨,直到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瞬间,我像一条终于跳过龙门的鲤鱼,像那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日月山口是当年藏王亲迎文成公主的地方。山下是一马平川,绿草如茵,起起伏伏地一直漫到天边。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来映照这

41、蓝天白云的镜子。我们的车像撒欢的马驹,追着天边的云朵,路边闪过金色的彩带,那是一片片正在开花的油菜。微风掠过草面,送来一阵远古的苍茫。那首歌就诞生在这里,青海湖边这片被称为金银滩的草原。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草场那样高大茂密,也不像内蒙古的草场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它细密而柔软,蜷伏在地上,如毯如毡,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不见黄沙不见土,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草地上虫草、人参果、秦艽等中药材随处可见。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挥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老鹰发现了什么,在低空一圈圈地盘旋。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 当年二十六岁的王洛宾采风到这里,十七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

42、含羞拍马远去。这倩影绕心三日,挥之不去,终于幻化为一首美丽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永远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玛一辈子也没有想到她那轻轻的一鞭会抽出一首世界名曲。当后人听着这首歌时,总想为它注释一个具体的爱情故事,殊不知这里不但没有具体的爱,就是在作者的实际生活中也没有找到过歌唱着的甜蜜。王洛宾好像生来就负有一种使命,总是去追寻美丽,美丽的旋律,美丽的情感。王洛宾是美令智昏,乐令智昏,他认为生活甚至生命就是美丽的音乐。他一入社会就直取美的内核,而不知这核外还有许多坚硬的甚至丑陋的外壳。所以他一生屡屡受挫,他活了八十多岁,有三年是坐国民党的监狱,有十五年坐共产党的监狱,又有十五年的时间是被控制使用

43、,直到1982年六十九岁时,才正式平反,恢复正常人的生活,1992年七十九岁时,中央电视台首次向社会介绍他的作品。这时,全社会才知道那许多传唱了半个世纪的名曲原来都是出自这个白胡子老头儿。这时,离他的生命终点只剩下两三年的时间。王洛宾的生命是以歌为主线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歌的附属,就像一棵树干上的柔枝绿叶。1937年,他到西北,这本是一次采风,但他被那里的民歌所迷,就留下不走了。他在马步芳和共产党的军队里都服过役,为马步芳写过歌,也为王震将军的词配过曲,他只知音乐而不知其余。他像草原上一只渴急的黄羊,见到一点水光,就拼命地向这惟一的目标冲去,至于路边的石块荆棘,他全没有看

44、见。在音乐的感召下,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锋,而对音乐之外的一切,他却是不屑一顾。在劳改服刑时他宁可用维持生命的一个小窝头,去换取人家唱一曲民间小调。他也曾灰心过,有一次他仰望厚墙上的铁窗,抛上一根绳,挽成一个黑洞似的套圈,就要通向另一个世界时,一声悠扬的牧歌,轻轻地飘过铁窗。他分明看到了铁窗外的白云红日,嗅到了原野上湿润的草香。他终于没有舍得钻进那个死亡隧道,三两下扯掉了死神递过来的接引之绳。我们至今不知道这是哪一位牧人的哪一首无名的歌,这也是一根“卓玛的鞭子”,又一回轻轻地抽在了王洛宾的心上。这一鞭,为我们抽回来一只会唱歌的老山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1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动词,指出其表达效果。(

45、2分) 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扬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漫: 闪: 2第2段中,作者写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霎间,我像一条终于跳过龙门的鲤鱼,像那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作者以“鲤鱼”、“唐僧”自比,表达了那一霎间的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 (3分)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文中对草原的大量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概括。(4分)4文中的王洛宾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5分)5本文标题是“追寻那遥远的美丽”,请你根据全文内容,探究标题的意蕴。(6分) 九、(2014浙江余姚五中高

46、三上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5题。(20分)村庄如风赖赛飞从一个偏僻寂寞的村庄长大并出走后,一直对别人的村庄充满了关切。无法形容看见生长在自己村庄的野草以同样的长短、同样的疏密绿在他乡的河堤上,河堤一侧的杨柳以同样优美的曲线垂向水面,长长的枝条蘸着水,划出同样的粼粼波纹时的感觉。每次初见的刹那,起一阵轻微的恍惚,像是在梦中。关于村庄的起源,离不开自然的恩赐。天地之大,容人安身立命的去处很多。一条河的鲜活,一座山的厚实,一方地的平坦,都可以成为村庄形成的理由。人则随遇而安。因此叙述一个个村庄的历史,好比传唱童谣: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山上有座庙在巡回往

47、复的叙述中,村庄自然而然地繁衍开来。原生态的村庄是包容的,草木向荣,六畜兴旺,人乐在其中。是自由的,缺少限制性、警示性的标志。对一辈子生活在村庄的乡人而言,世上没有不可以走的路,即使横着扁担走都行。同时,狗也有权在上面遛弯,兴之所至赖在路中央伸伸懒腰。雨后,鸡将爪子提上按下,悄悄地印出一枚枚的竹叶。鸭群经过,扁掌纷至沓来,发出极具煽动性的啪哒声。甚至卑微的蛤蟆、毛虫时不时现身其上,大胆地跳跃、爬行。村庄还是简单的,有些到了坦诚通透的地步。没有太阳照不到、风吹不着的死角。如果愿意,凡是生命都拥有一片天空。那里,虽然大地被草木严密覆盖着,人始终感觉不到巨大的阴影。而村头和房前屋后大树筛下的斑驳影子

48、是那样的惹人喜爱,成为清爽的福地。面对村庄,觉得心里有底。一条路从村这头通到村那头,站在稍远处,就能观察到整个村庄的轮廓。这意味着目光足以将它笼罩,并能从中捕捉到某些特征。如果村庄缘水而建,常会牵牵连连悠长如带。如果坐落在山坡上,会像棋师留下的残局,散漫中玄机重重。聚在平地上,则是荷叶上的一大滴水珠,风轻易吹不动它。我对城市化并不反对,一些时候充满了感激。城市就像日长夜大的魔树,枝繁叶茂,根须发达。它们以人类为土壤,人中的精英,年轻胆大气壮的被汲走了。留下老迈或幼小的,步履蹒跚之辈,时间与生命的流逝随之变得缓慢。村庄因此安详,甚至懒洋洋机械化盛行,土地不再过度榨取人的力气,田野更加绿意葱茏,人

49、类活动的痕迹不明显了,地头不总是撒满了劳作的人。有阵子,呆在久违的村子里,白天窜到靠近后门山的住户。那一带在山坡上,拾级而上是一处房子,拾级而下是另一处房子,爬高摸低,落差挺大。屋后是连绵的果树,再过去就是丛生的杂木林,看不透的绿色枝叶,重重叠叠,碧油油的。许多人家已人去楼空,一个人站在略显神秘的庭院内,看见门窗紧闭,台阶上泛出了隐隐的青苔色,缝隙间长满了闲草。灿烂的阳光照耀着门前的美人蕉,翠绿的长叶阔大光滑,从中抽伸出一串串猩红花朵,浓艳的色泽,鲜艳如血,始终被约束而无法泛滥,因郁闷而充满着勃动。肥壮的根芽击穿花砌,长长短短,在残瓦断砖间四处萌发。另一种也是乡村常见的鸡冠花,旧年的种子随风播

50、撒,沿着墙根向外辐射,无人刈割,长得遍地都是。设想秋天开出花来,顶着紫冠,好似站着一院子的公鸡。连闯几户民宅,都是如此景象。暮春的和煦中,长久呆立在没有看门狗的院落,听着风吹树叶沙沙响,夹杂着三两声鸟儿的幽鸣。忽觉独对盛开的鲜花,好像聆听陌生的灵魂向你倾诉衷肠。那些风花雪月的流言往事,暗暗叙说村姑和后生风华正茂的时光。与所有农村人一样,她们曾因土地被禁锢,任由如花的青春兀自大红大紫,热烈而寂寞。时过境迁,土地的束缚力日渐式微,许多年青人似蒲公英的种子,飘离了这块贫瘠狭小的故土,凭借自身的微薄之力,乘风飘向不可知的未来。造化弄人,感受着他们命运的无常,心中无限凄凉。一段时间,对着办公室墙上的地图

51、尽发呆。地图从本县直到世界很齐全,叫人身处斗室,也不得不胸怀全球。仔细看,线条在我眼前向四周辐射,串连起一个个的点与圈城市,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寻找的村庄在地图上不会有标注,它们隐身在点线构成的空白处。其实随便一处,都聚集着许多的村庄,就像魔法袋里取之不竭的宝藏,唤起你绵绵的遐想。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双脚能与念想一样轻盈自由,永不疲惫,我会沿着地图上的网络,仔细搜寻心目中的宝藏,那些平日隐藏起来的村庄。当我不停地从一个村庄走向另一个村庄,我的心也渐渐融入到了那些不再是空白的村庄中。1指出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2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义。(4分)(1)每次初见的刹那,起一阵轻微的恍惚,

52、像是在梦中。(2)我对城市化并不反对,一些时候充满了感激。3阅读全文,概括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来写村庄的?(3分)4赏析文章画线的句子。(5分)【解析】5文章的题目是“村庄如风”,请结合阅读谈谈你对于文中“村庄”和“风”之间的联系的理解。(5分) 十、(2014届福建长乐二中等五校高三上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3题。(15分)母亲解梦韦如辉弟弟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慌里慌张从厨房里跑来的妈妈说,我又做梦了。若是霞光初现,太阳即将跳出来,母亲会让弟弟将梗阻在喉咙里的话说出来。若是阴天下雨,根本不可能见到阳光,母亲会想尽办法阻止弟弟把话说下去。弟弟觉得母亲十分诡秘。有诗曰:有梦

53、不祥,来到西墙,日光一照,百事无妨。母亲用这首通俗易懂的打油诗教导弟弟,还列举自古至今的一些与人有碍的典型事例警示弟弟。在母亲的嘴里,有大量的事实足以让弟弟把梦憋在心里,脸色发青。至于母亲说的那首诗和那些事例,有多少科学依据,无人考证。我厌恶弟弟老做梦。母亲护着弟弟,说老大,你懂什么?我无法理解母亲的解释,母亲说,你还小,不懂,有的时候梦是反的。反正我不太信,而且已经读了几年的书,觉得弟弟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母亲也跟着无知。其后弟弟的一个梦,让我信了,甚至感到十分巨大的可怕,像孤魂野鬼一样游走在我们家里。弟弟憋了几天才说出自己的一个梦。弟弟梦见父亲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戴花,娶新纳妾哩。母亲那几天尤

54、其郁闷,即使温暖的阳光妩媚的照耀,也融化不了她冰冻三尺的脸色。父亲终于从他自如行走十一年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一条腿。弟弟再说做梦的时候,母亲紧张得如临大敌。那件事之后,弟弟似乎长大了,懂事了,轻易不对母亲说又做梦了。有一天,弟弟又做梦了。弟弟说,梦见一群人抬着棺材向他走来,无论怎么躲,就是躲不开。垂头丧气的弟弟说着那个不祥的梦,眼眶里溢满泪水。母亲竟然有意想不到的兴奋。她高声朗气地冲着东方升起的太阳喊,好梦!老韦家就要扬眉吐气了。看到我们可疑的目光,她接着说,棺即是官,材即是财。看来我们家要有当官的,也要有发财的。母亲的解梦似乎真的应验了。之后的岁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不但如愿以偿上了大

55、学,而且官运亨通,几乎二三年一个台阶。弟弟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溢,数着数着票子就喊累了。我和弟弟都很忙,整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甚至连给母亲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母亲经常给我们打电话。母亲在电话那头喋喋不休,突然会问,你们没做梦?对于母亲莫名其妙的问题,我们常常不以为然。母亲却说,自己做梦了。母亲做的什么梦?我们没时间问,也没时间听。母亲好像十分失望,总是唉声叹气地挂上电话。母亲一个人住在乡下,无数次接她进城,她要么拒绝,要么偶尔来一次,就火急火燎往乡下赶,留也留不住。家里那些鸡啊鸭啊猫啊狗啊,是她一生永远的牵挂。母亲牵挂的肯定还有别的什么,母亲不愿说,当儿子的也不好多问。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和

56、弟弟才能像模像样地陪伴她老人家一两天。母亲此时十分高兴,虽然身体渐渐老去,但总能焕发出短暂的活力。她房前屋后忙里忙外,空闲下来常对我们炫耀她那对梦的研究成果。比如火是财,水是命。比如瓜果就是有结果,开花就是烟消云散。也就是说,梦大都是反的,正的极少。唠叨完自己的研究成果,母亲会将身子侧过去,谨慎地问弟弟做了什么梦。弟弟绘声绘色地说做了什么什么梦。我也会郑重其事地告诉母亲,做梦了,怎么跟弟弟一样喜欢做梦了呢?母亲把身子扭过来,老大,你做梦了?做的什么梦?我像弟弟一样绘声绘色地说做了什么什么梦。我说的梦虽然与弟弟的梦情节不同,但是非常符合母亲解梦的规律。母亲听着听着笑了,笑着笑着睡着了。母亲一头华

57、发,睡姿十分安祥。(选自小说月刊2012年第7期,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母亲在阴天下雨时会阻止弟弟把梦话说下去,因为在她看来,做不祥的梦要等太阳出来一照,灾厄才会消散。B“我”厌恶弟弟说他做梦,也不信母亲解梦,这是因为“我”始终认为母亲对梦的认识和理解很无知、愚昧。C在母亲看来,父亲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腿,是因为弟弟的梦造成的,所以以后弟弟再说做梦,母亲都会很紧张。D这篇小说叙写了母亲用自己的方式解梦的故事,体现了一个为孩子着想,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家庭的母亲形象。E小说的标题“母亲解梦”既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又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情怀的理解。

58、2小说开头写弟弟“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说他做梦,有什么作用?(4分)3小说结尾写我与弟弟陪伴母亲过节的情节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和创作技巧等角度中任选两个方面作简要探析。(6分) 十一、(2014届福建龙岩市高三上期末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3题。(15分)套 袖铁凝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

59、犁。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

60、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

61、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

62、。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老师的简朴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B“套袖是行文的线索,作者三见孙犁老师,次次都写到了套袖,并通过套袖反映出孙犁老师的不苟言笑与宽容。C作者说孙犁老师的住处是高墙大院,并特意用了引号,强调了孙犁老师的院落高大,与他的大作家身份相匹配。D孙犁老师是大作家,“我怕见大作家,套袖消除了“我”对孙犁老师的怕。戴着套袖的孙犁给了“我”亲近感。E

63、文章以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勤于耕作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感情,余味无穷。2作者开篇就以拟人的手法写养在笼中的鸟都怕孙犁,为什么这么写?(4分)3作者说“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你认为孙犁珍爱的还有什么?作者提及孙犁在山地回忆中写的“布袜子”有何用意?(6分)十二、(2014届福建南安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3题。(15分)布鞋,渐行渐远的温情之舟李 亮把与自己相关的整个乡村从记忆中搬迁至眼前重新温习和试图回溯时,总会再一次看到那些大路小路上,黄土漫漫如细腻稀软的汁液,每每留住百千脚步踏过时的印痕,却转瞬又在风中雨里漾漾地翻覆,掩埋了

64、路上一切踪迹。但记忆中土路印满脚印的画面却不曾被风蚀雨淋所破坏,那种诸多脚印交错重叠的景象怕是要做了土壤和人踪的化石。乡村中的人影早已湮没在沟沟岔岔中去了,最后经过的那个人留在路上的两行脚印却还清晰可辨,光滑,平整、单薄,甚至算得上是有些水润,这两行人的脚印旁,夹杂着牛、驴、羊们的蹄印,深浅不一,像是陪伴在那人弦乐般顺畅的脚印边的小鼓点。亦或像行舟时船舷边缘激起溅开的微小水花。在这样的路上,它们和谐共鸣。这两行脚印便使人想到布鞋了那浩瀚如海的高原之上,承载了一个又一个年轻力壮或年迈佝偻身躯的叶叶小舟。这些小舟遵循着天时与人命,白天漂浮在黄土海面之上,吆喝了大鱼小鱼般的牛羊群去放牧,夜晚时,它们

65、则停泊在主人的梦乡边。男子们的布鞋多是黑色。早些年,乡村的人们尚且生活在虽然清贫但不乏典雅的年代,这些黑色的布鞋上都曾被装饰了花纹。妇女们在丈夫能穿出去展示的布鞋上用针脚争奇斗妍,雍容优美的云勾子图案从容地舒展在鞋头鞋帮,再用规整严谨的城墙垛子图案饰了边儿,对一个男人倾注的感情在匀称的白色小针脚中被种植繁衍。如今男式布鞋只留下一面面肃静的黑,样式也变得简洁。女人们对美的敏感更为显著一些。当男子们的布鞋尚且飘着云朵时,她们的布鞋一律盛开着繁花。男为天,女为地,天地之象,阴阳之分,在更接近生活本质的陕北乡村中如此优雅地展现出端倪。成亲时,女子们的那双婚鞋娇艳欲滴,朱红的底儿上,女儿家的心思被小心收

66、拢成莲花、牡丹、梅花、桃花,有的还欲语还休地在水绿的枝蔓上点缀了小小的果实,几乎要让人嗅到新媳妇心中清幽淑惠的香气。但如昙花一现,随着男子们的布鞋成为净面,女人们鞋子上那些花蔓也终于凋谢,她们的鞋面演变成了新式的红条绒或条呢布,有的则同男子们一样把自己的布鞋面也做成黑色。究其原因,大抵是女人们开始愈来愈多地参与生产劳动,旧时那些典雅的颜色已无法经受土埂田畔的磨砺。只有布鞋中的鞋垫作为附属物竟一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鞋垫上依然花红柳绿、鸳梦鹊飞、蜂蝶奔忙。布鞋成了围墙,女人们把流淌在血液里的天性和欢欣全部移植在了这围墙内的两畦花圃中。母亲和姨娘、姑姑们的眼睛已开始昏花,年轻的女子们早已遗弃女红技能

67、。多少年来,再也没有了与黄土地中的乡村隔着层层棉布相亲相近的时刻。城乡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工业时代的便捷正彻底取代手工时代的劳累和繁缛,在这期间丧失的美感已无法追寻。布鞋们已载着那些旧人飘向了黄土之洋的远处或深处,唯有留守在乡村的一些老人们依旧守着布鞋,把他们光滑单薄的脚印再一次覆盖在已夹杂了诸多时尚花纹和形状的其他脚印之中去。我能体会外祖父那种穿着烂旧布鞋依然乐呵呵的心情,那是对过去岁月的怀恋,对给他做布鞋的女人们的怀恋,对乡村土地气息的怀恋,也是同自己命运属性之间的一种和协共鸣。有一次在老家,我和弟弟妹妹们去看我们出生时所住的土窑。土窑门窗全无,即将坍塌般黄土粼粼。冬日的阳光斜照在灶台上,那

68、儿有一小堆颜色各异的孩童布鞋。我和弟弟妹妹欢呼着进去把它们提起来,争论着哪双布鞋是我们几 个谁谁谁穿过的,不知不觉中,眼睛就潮了。朦胧中看到儿时的自己,穿了其中的一双红底黑点儿的布鞋,烂漫地奔跑在绵软的黄土路上。 (选自散文2012年第6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第一段描绘了一幅乡村和谐自然的图景,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乡村生活逝去的深切哀叹,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B文章开头写脚印、蹄印,结构上引出了下文对布鞋的描写。C“这些小舟遵循着天时与人命,白天漂浮在黄土海面之上,吆喝了大鱼小鱼般的牛羊群去放牧,夜晚时,它们则停泊在主人的梦乡。”运用了借代、拟人

69、的手法,生动形象,充满生活的温情。 D“布鞋成了围墙,女人们把流淌在血液里的天性和欢欣全部移植在了这围墙的两畦花圃中。”将布鞋比作围墙,把鞋垫比作花圃,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女人爱美的天性和对生活的追求。E 文中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丰富了布鞋的内涵,让读者能够透过文字感受乡村的恬然舒适之美。2布鞋承载着乡村人们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3这篇散文的结尾很有特色,请赏析它的妙处。(6分)象空间,是否言有尽而意无穷。以上术语复习中应牢记。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十三、(2014届福建厦门市高三上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3

70、题。(15分)炎凉张晓风我有一张竹席,每到五六月,天气渐趋暖和,暑气隐隐待作,我就把它找出来,用清茶的茶叶渣拭净了,铺在床上。一年里面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极好,人躺下去,如同躺在春水湖中的一叶小筏子上。清凉一波波来拍你入梦,竹席恍惚仍饱含着未褪尽的竹叶清香。生命中的好东西往往如此,极便宜又极耐用。我可以因一张席而爱一张床,因一张床而爱一栋屋子,因一栋屋于爱上一个城整个初夏,肌肤因贴近那清凉的卷云而舒缓自如。触觉之美有如闻高士说法,凉意沦肌浃髓而来。古人形容喻道之透辟,谓一时如天女散花。天女散花是由上而下,轻轻撒落花瓣触人,没有重量,只有感觉。但人生某些体悟却是由下而上,仿佛有仙云来轻轻相托,令

71、人飘然升浮。凉凉的竹席便有此功。一领清簟可以把人沉淀下来,静定下来,像空气中热腾腾的水雾忽然凝结在碧沁沁的一茎草尖而终于成为露珠。人在席上,也是如此。阿拉伯人牧羊,他们故事里的羊毛毯是可以飞的。中国人种地,对植物比较亲切。中国人用植物编织席子不飞中国人想,飞了干吗呀?好好地躺在席子上不比飞还舒服吗?中国圣贤叫人拯救人民,其过程也无非是由“出民水火”到“登民衽席”。总之,世界上最好的事莫过于把自己或别人放在席子上了。初夏季节的我便如此心满意足地躺在我的竹席上。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七八月盛夏,情形就不一样了。刚躺下去还好,多躺一会儿,席子本身竟然也变热了。凉席会变热,天哪,这真是人间惨事。为了环保,

72、我睡觉不用冷气,于是只好静静地和热浪僵持对抗。我反复对自己说: “不热,不算太热,我还可以忍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哼,谁怕谁啊 ”念着念着,也就睡着了。然后,便到了九月,九月初席子又恢复了清凉。躺在席上,整个人摊开,霎时变成了片状,像一块盒子捶成薄薄的金箔,我贪享那秋霜零落的错觉。九月中,每每在一场冷雨之后,半夜乍然惊醒,是被背上的沁凉叫醒的唉,这凉席明天该收了。我在黑暗中揣想,竹席如果有知,也会厌苦不已吧?七月嫌它热,九月又嫌它凉,人类也真难伺候。想来一生或者也如此,曾经嫌日程排得太紧,曾经怨事情做个不完,曾经烦稿约演讲约不断,曾经大叹小孩子缠磨人可是,也许,有一天,一切热过的都将乍然冷却下

73、来,令人不觉打起寒颤。不过,也只好这样吧!让席子在该铺开的时候铺开,在该收卷的时候收卷。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选自张晓风的国学讲坛)【注】沦肌浃髓:渗透入肌肉骨髓比喻程度或感受之深。出民水火,登民衽席:比喻解救陷于困境的百姓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第段描写一年中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表达了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B第段思路开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躺在竹席上的触觉之美,给人舒爽自如的感觉。C“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面对它“也只好这样吧”,体现了作者的无可奈何。D作者感叹当一切忙碌的事都停顿下来之后,往往又给人一种瞬间冷却的失落感。E本文主要运用议论和抒

74、情方式,表现天气冷热变化,影响人对竹席的不同感受。2第段“让席子在该铺开的时候铺开,在该收卷的时候收卷”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析。(4分)答: 3作者为什么要以“炎凉”为题?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答: 十四、(2014届福建福州八中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3题。(15分)月,阙也张晓风“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那斋名也使我着迷。“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

75、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

76、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

77、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

78、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仍然在那里。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选自读者2002年第24期,略有删节)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或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在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B本文开篇写“那解释使我着迷”“那斋

79、名也使我着迷”,一是为了设置悬念,别开生面,引人思考;二是为下文抒写对缺月的喜爱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C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说明“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的道理。D文章倒数第三段“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仍然在那里”,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中“绿肥”,应该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指的是“海裳叶”。E本文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这些句了的抒情色彩都很浓,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2第5自然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是什么。请分两点作答。(4分)3请根据文本,探析“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这句话的涵义。 (6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