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1(2010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
2、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诗歌开头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景象,天地漫漫,群物被霜,旷野寒冷,描写了一幅凄冷的秋景图,为下文抒发自己对世事人生的伤感之情作了铺垫,因此A项“昂扬奋发的基调”表述有误。(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可采用提取法:荣华付诸东流,浮云遮蔽了白日,本来筑巢于梧桐的鸾只能栖于枳棘丛中。提取出了这些诗句,该题也就不难作答了。答案:(1)A(2)要点:对荣华易
3、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2(2010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向子 注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答:_(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答:_解析:(1)本题第一问,首先“红”“翠”代指颜色,看出借代修辞的重要。其次“叠”和“斜”分别放在“翠”和“红”的前面起修饰的作用,对象清楚就是“红
4、花”和“绿叶”,然后看它们前面的修饰成分,就能容易理解出是写“红花”和“绿叶”的形态。(2)结合注释中诗人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的背景,审清题干中“隐含”“伤感”的暗示,答题时注意由“伤花伤春”再到“伤人伤己”的变化,准确用语,精当概括。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3(2010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3)题。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王恽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5、。霹雳注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注霹雳:琴名。(1)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答:_(2)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3)“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_解析:(1)“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句,是说社祭过后,社坛上的香火之烟渐渐变淡,大群争食祭肉的乌鸦,果腹后亦纷纷离去。此时轮到社祭的人们自己来饮酒
6、作乐。“多稼”一词原指广种,后世常指丰收。据此总结出社祭之日,丰收之时,村民举杯,欢庆丰收。“霹雳弦声斗高下山如画”句,是说欢乐的村民抱着良琴弹唱,那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于是琴声、歌声、笑语喧哗响成一片。(3)“日夕佳”出自高中语文课本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考生容易答出,可陶诗旨在抒写隐居之乐,本曲明言“致有”“西山爽气”,又“不羡日夕佳”,则可知二者旨趣有着明显不同。本曲透露出了积极的用世精神和安于古风淳厚的僻地而与民同乐的志趣。答案:(1)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2)B本句并没有暗示出祭祀活动的季节。暗示点在诗歌的题目中“秋社”两字。(3)化用陶渊明
7、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4(2011年上海春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3)题。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作。偃蹇:高耸的样子。生:语助词,无义。(1)选入高中教材的辛弃疾词作是水龙吟。(2)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C下阕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作者吟诵离骚,夜深未
8、眠。D这首词情辞宛转,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可谓格调清新,赏心悦目。(3)简析本词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第(2)题D项,“运用典故”的说法错误,诗中虽然有“听读离骚去”,但只是客观叙述,并没有运用与离骚有关的典故。第(3)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词中所写的意象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如“读离骚”中寄寓的报国无门的忧愁;其次要结合词作的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将本词题为“独”;最后要注意结合词后注解,特别是注解,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旨意,把握作者在词中寄寓的思想感情。答案:(1)登建康赏心亭(2)D(3)作者写青山明月,暗示自己高洁的品行;借读
9、离骚,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注。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注萼:花萼。这里指花瓣。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答: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写作手法及作品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应包括三个要点: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此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晚泊岳阳欧阳修卧
10、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答: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注意诗歌描写的角度,诸如听觉、视觉等等。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云水苍茫、水上人、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7(2011年东城区模拟)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金陵驿二首(其一)文天祥
11、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此诗是诗人抗元战败被俘,在被押往元都燕京(今北京)途中,路经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离宫即行宫,南宋初,高宗曾留驻金陵,建立行宫。(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诗人目睹之景,衰草遍地、行宫荒凉、夕阳残照,一幅破败景象,暗示着南宋朝廷已经覆灭。B三、四句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元无异”“半已非”巨大的反差,写出了经战争摧残后城垣颓坏、人民离散的景象。C五、六句融情于景,通过写满地芦花的凋落飘零和旧家燕子的无依无靠,表达的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叹惋。D此诗
12、语言不事雕琢,抒情真挚自然,虽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么慷慨高昂,却也沉挚悲壮。(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可以看出诗人对山河破碎、国家灭亡的悲痛之情;“从今别却江南路”化用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哀江南”这一诗句,写自己此行将一别无还,而“江南”是南宋家园的象征,眷恋故土之情可见一斑;“化作啼鹃带血归”运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抒发了以死殉国的决心。答案:(1)C不能只说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叹惋,还抒发了诗人的兴亡之感,失国之痛。(2)对山河破碎、国家灭亡的悲痛;对故国山河的眷念;虽九死而无
13、悔的殉国之志(或以死报国的决心)。8(2011年南安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注广陵:今江苏扬州。旧游:即故交。维扬:即扬州。海西头:扬州近海,所以说是海西头。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前四句写日暮、山深、猿啼、沧江夜流、风吹木叶发出鸣声、月光照见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这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借景抒情,写出了诗人的孤寂感。诗人何以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一
14、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答案: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登快哉亭陈师道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1)第二联的两句诗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_(2)前人评价“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答:_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语
15、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不但要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本义,还要理解它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并分析它在全诗中的作用。(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评价能力。“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两句写的是空中景物,一忙一闲,形成鲜明的对比。“度鸟”“奔云”运用象征手法,作答时,还要注意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隐”“依”。“隐”“依”二字在这里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依傍着山峦升起的景象,富有情趣。(2)“度鸟”“奔云”两句写空中景物:山间时有飞鸟掠过,匆匆地不知飞向何处;奔腾的云雾舒卷自如,悠闲飘逸。同时融情于景:那横空而过的飞鸟,岂不是人生匆遽的象征?而那自由自在的白云,尽管奔腾变幻,终因无心于争逐,所以永远悠闲自得,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淡泊宁静。- 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