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49.50KB ,
资源ID:237216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721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主动学习.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主动学习.doc

1、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会学”,就要采用多方位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活跃的问题情境和指导灵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词:学习兴趣问题情境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发展的基础,作为学科教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教学的重点已不再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会学”,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多方位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

2、习兴趣,创设活跃的问题情境和指导灵活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一、“兴趣”学习能力培养的动力学习兴趣是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教学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注意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3、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幽默语言激发兴趣法国著名演讲专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教师语言的幽默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融洽师生感情,激活学生思维。如讲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时,我引用了一则广告语:“蓬头垢面进来,容光焕发出去。”学生立即被吸引过来,此时教师及时提问:同学们思考此广告语怎样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学生很快抓住“进”与“出”、“蓬头垢面”与“容光焕发”的对立统一,而且由此赞扬了理发师的劳动。因为正是他们的劳动,才使“蓬头垢面”转化为“容光焕发”。通过幽默风趣的广告

4、语言,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浅显化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二)、巧用媒体激发兴趣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已较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它可以灵活地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形象地再现于课堂,把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化虚为实,化难为易,降低学习上的难度。如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一框讲市场固有的弱点和缺陷时,我用多媒体首先同时展示了漫画跟不上趟的三幅画面,然后又逐一展示了三幅画面,分别设问:“老汉为什么要办养鸡场?”、“为什么会出现杀鸡毁蛋的结果?”、“这位老汉为什么老是跟不上趟?”,进一步问:“这反映了市场调节有何特点和危

5、害?”,当画面一展出,学生就为画面上的急剧变化所吸引,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就情绪高昂地开始了讨论,并争相发言,加上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地悟出了市场调节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及其危害,充分地体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恰当地运用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使学生直观地感悟了知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了重要的保证。二、“问题”学习能力培养的载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

6、的种子,是思维的载体,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上就显得十分重要。(一)、鼓励质疑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敢问、敢思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维。尤其倡导对教师观点的合理“反叛”,引发师生之间的争鸣,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索精神。例如我在一国两制的教学中,分析台湾问题时,我与同学们一起剖析了李登辉“两国论”的实质和危害性,大部分学生对此问题都达成了共识,然而,有个学生沉着地亮出了异议:“我们为什么不能象印尼的东帝汶,通

7、过全民公决的方式来解决台湾的归属问题呢?”,一石击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同学的议论。这时我首先表扬了他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然后我又从更高更远的角度与同学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令学生心悦诚服。这位同学的思维得到了鼓励,从此他对政治课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也经常提出一些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发展。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训练过程,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二)、设疑引思创设问题情境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方式,创设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究、发现,即设疑引思。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

8、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的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关税的意义时,设置的情境是:根据自由贸易原则,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5%。自1992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四次大范围地降低关税税率。与1992年相比,我国

9、的平均税率已从43.2%降为17%。至2005年,我国将力争把关税总水平降至10%的水平。试问:1、征收关税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我国为何要连续下调关税?2、下调关税对我国经济有何影响?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投影显示参考答案,当学生看到答案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告诉我们,对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思维的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三、“导学”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10、多,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的难度大,效率低,一部分学生政治学习成绩不好,产生厌学情绪,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而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里,知识经常更新,不会学习将意味着他们是新世纪的文盲,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传授一些好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一)、学案导学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学习。学案导学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学案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尤其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他们没有预习的习惯,更不知道如何预习,有了学案他们可以根据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

11、预习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二)、教材导学根据教材的叙述方式指导学法。课程标准中规定:课本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工具,应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新教材都较好地贯彻了这一要求,采用了从基本事实引出基本结论,对基本结论进行分析,从基本结论过渡到基本应用的编写体例。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了解这一叙述方式,以促进学生顺利理解教材,并逐步学会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利用不同字体理解教材内容。高中思想政治的各册教材的重要概念和原理、结论性的论断都用黑体字来予以提示;阐释概念、详细论证观点、分析典型事例等教材的主干部分都用宋体字

12、来表达;辅助文等都用楷体字或小号字来标示。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字体提示来有重有轻、有精有粗地学习教材。利用教材中设置的栏目帮助学习。教材中的学习中的附加问题主要有议一议、想一想、试一试、忆一忆、说一说、算一算、查一查。以及小资料、语录等小栏目。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和课后练习。这些附加问题都是围绕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设计的,并且大多数是提倡发散性思维的题目。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它们来巩固知识,深化学习.(三)、课堂导学教师的每一次“教”实际上都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教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因此,要

13、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如“比较法”。在经济常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的特征,我让学生从计划经济的弊端来思考;在“劳动合同制度”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尝试分析“固定工制度”的缺点,比较得出“劳动合同制度”的优越性。在政治常识中“依法治国”的教学时,我通过“人治”与“法治”的对比,让学生切实意识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良好的方法后,必然会善于学习,乐于思考,长期坚持,学习能力必然会提高。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总之,“学会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改

14、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学习的基本特征王浩明 主动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这里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外在表现,而不是指其内在的心理状态。一个人的主观因素总是会体现为一定的外部形态的。尽管作了这样的限定,学习状态这个概念的外延仍是比较宽的。除了我们通常用来表示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状况的学习成绩外,还包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广博和精深程度,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能力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形态都在这个外延之内。因此,我们有可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

15、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揭示和表述主动学习的若干基本特征。一、完整性完整性是和全面性相联系的。这里所说的“完整”并非格式塔学派早先说的那个知觉的完整性,也不局限于某一方面问题的思考的完整性,而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上的完整性。这首先在于学习对象本身就具有完整性的特点。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现实事物的文字符号,而且包括整个人文化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自身实践中积累的文化。对于文化,人类学家泰勒的解释综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对文化的解释。泰勒认为,所谓有文化包括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这一定义既描绘了文化的内容,又揭示了文化的功能。从

16、学校教育所设置的课程来看,它既确定了学什么,又引导着怎么学。法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经说过:“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学到化学,生物学、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转引自科学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证明了普朗克的判断是正确的。包括文理学科在内的各门科学正以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纵横交错而构成科学的“连续链条”。如有的学者所说,从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过程来看,它既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又具有人文性、社会性,二者统一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科学性一面,突出表现在教学中知识的、认知的、

17、分析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方面,因果关系的解释、精确的定量分析和预测,通过科学、数学、外语及其他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及问题解决的策略,其人文性、社会性的一面则表现为教学中情感的、意志的、直觉的、综合的、直观形象的非理性方面,群体间的社会交往,环境的潜在影响,模糊的整体的综合定性分析,通过人文艺术课程,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内心体验,丰富自己的个性。这种科学与人文的整合,二者的互补,内在的统一,不仅需要学生运用视听觉的感知接受信息,而且需要调动人身心的全部功能,包括情感、意志的调节和参与。从学习的结果(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来看,它不仅是认知能力的提高,还包含动作技

18、能和态度的习得,也有完整性的特点。用笛卡尔的话来说,“智慧是自我同一的,是由全部知识而不是由局部的知识培养出来的”。物理学家劳厄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周昌忠编绎: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这里的“剩下来的东西”,现在常常被人指为素质。不管是知识、思维能力,还是素质,都不能是单一的、片面的,而是完整的。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习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说:“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审美的、创造的和体力的整体。”“人的精神生活意味着在积极的活动过程中使德、智、体、美诸

19、方面的需要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完整性是主动学习的首要特征。二、目的性学习目的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内在动力,即为什么学习、学习以后干什么的问题。从初中到高中,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由于学生所受的社会和家庭影响的不同和各自思想素质的差异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是带着各种入学动机和目的而来的。这个心中的宗旨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有着不同的层次。一般说来,层次越高,动力越大,越能排除干扰和困难,获得强大的动力,从而保证学习实践得以深入持久地进行,并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有人认为,为国家四化这一类词语,带有很强的政治思想品德评价内容,用这一类标准去衡量

20、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不适宜的。其实不然。有没有这种能够起到长远的正确导向作用的学习动机和目的,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学习方向、进程和效果,也影响他们学习的动力、意志和标准。只有在正确的教育导向下,中学生的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才能日益明确,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和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大大增强学习动力和学习责任感。他们才不会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了某些好的成绩就骄傲自满起来,因为这与远大的目标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也不会因为与升学考试无关而不去努力学习和掌握那些对四化建设有用的知识,因为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升学;更不会因为考上了重点高中或考上了大学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因为即便是

21、考上了大学也只是他们将来参加四化建设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的目标,前面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在等待和召唤他们去努力奋斗。”(王浩明:教育的“三个面向”与中学生的学习,特高级教师谈中学学习方法,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版,第2页)波兰心理学家奥布霍布斯基认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不是一系列偶然的、分散的现象,而是具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继承性和一定的含义的整个过程,它是个人的重要的需要之一”。(转引自青少年心理学,苏H?G原著)一般来说,高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正一步步深入,并开始对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作出选择和设想。这种选择和设想随着人的成熟而呈现出方向性和倾向性,并以愿望和决心的形式表现

22、出来,这就是他们个人的生活志向。有一位高一年级的班主任曾对学生“主导性动机”作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事业上有成就”,占47.1%;“考上大学”,占26.3%;“为四化多作贡献”,占7.6%;“喜欢读书,多掌握知识”,占5.7%;“找个好工作”,占7.6%;“对得起父母、师长”,占5.7%。由此可见,学生的生活志向也会因人而异。有的注重社会贡献,有的注重个人成就,有的注重道德思考,有的注重自我完善等,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满足于现状,具有更高的追求。他们的生活志向在整体上不但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特点,而且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在振兴中华的呼声中,学生们往往会感到肩负责任的份量,把自己置身于这个伟大时代之

23、中,进行着生活道路的思考。相当一部分同学渴望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而很少把物质生活放在首位。许多同学追求精神生活的目的往往是同“全面培养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相关联,这是一种很积极的生活情绪。他们的这种精神追求、精神价值的特征说明他们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对自身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他们一般不满足于呆板的读书方式,向往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这在部分家庭中会引起子女与父母在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上的矛盾与冲突。有的学生的学习还停留于“教师或家长要我这样做”的认识基础上,其实这也有道德认识的基础。据皮亚杰的分析,这是由于他们认为对教师或家长应当尊敬和服从。皮亚杰把劣势者对优劣者的尊敬称作“单方尊敬”,认为这是“

24、幼年儿童对成人服从的一种品德,这是幼童他律的主要特征”。他接着说:“这种服从并不完善,会发生同父母或权威者相冲突的情感,因而使构成尊敬的各要素引起分裂,其结果导致爱和仇的交织,同情和攻击的交织,也可形成妒忌等。在儿童期及较晚时期,有时会形成捣乱性的犯罪感”。(皮亚杰、英德尔编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商务出版社1981年版,第93-94页)三、目标性弗洛姆曾提出一个激发个人能量的心理学公式,即激发力量=效价自我期望(效价是指个人认为所要实现的目标及其价值,自我期望就是自我观念中理想自我的一部分)主动学习活动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是带着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6页)目标性与目的性在学习的动机维度上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即学生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一定的认识,并能注意以此来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两者的区别则在于目标性更带有具体性和阶段性。主动学习的学生往往善于将目标设定作为自我激励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他们注重于为自己设定能够实现的、具体的和近期的学习目标,并在必要时对目标加以调整和修订。在布鲁姆看来,学生的学习包括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技能这三个领域,“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布鲁姆掌握学习论文集第43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他所创立的目标分类

26、学,其本意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找到学习目标。由于不同的学生学习程度不一样,学习新知识要达到的目标也难以一样。这些目标若都由教师制定,一不可能,二不科学。它必须而且也往往是学生在掌握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制订目标,然后努力去达成目标。布鲁姆掌握学习的教育哲学观念是视平等为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对同样的功课学到相当的程度,表现出相同程度的能力,甚至在相同数量的时间内。掌握学习理论这种对学习具有相同能力或性向的假设,也是我们难以接受和认可的。国内外许多研究显示,学生的各种心理发展,诸如认知的、语言的、社会的、道德的等等,彼此间的发展速率不尽相同,大都认为学生的个别性大于其相同性。掌握学习重视使每个学生达成相

27、同的能力,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则重视不够,也不利于优等生的发展。这是其明显的不足。布鲁纳则提出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要符合学习者思维发展的现实阶段,又要不断使他们向更高的阶段努力,这其实也是赞科夫的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思想。有人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诱惑力越强,则学习动力越大,于是帮助孩子建立不切实际的目标。其实脱离了实际的目标真能实现的微乎其微。人的痛苦往往产生于他认为应该得到的而无法得到,产生于他的成就感被完全抹杀。对人实施难以达成的目标激励,即使产生一定的动力也是暂时的。即使是符合实际的目标,它的实现也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还有必要把远期目标分解为若干合理、可行的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才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

28、。高尔基说过:“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而让他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四、进取性进取和上进有相似之处,都是指个体超越现在,发展自我、力求做出成绩的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上进,通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从善如流。古人云:“哀莫过于心死”。“心死”就是失去了上进心。进取指的是更具有方向性、倾向性的上进心,即分化了的带有专业特点的上进心。政治热情、学科兴趣、艺术爱好、运动特长等等都是进取性的表现。进取性强的学生往往兴趣集中,对符合自己中心兴趣的事物,求之若渴,锲而不舍。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而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29、应该有广泛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每个学生在他的精神能够得以发展的领域拔高,显示自己,表明自己是好样的,从人的尊严这个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不是低人一等,而是精神丰富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从智能结构看,具有广博知识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创见解。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有可能来自他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钝。”(唐敖庆:中国科学基金,1987年第1期,第25页)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

30、格来说,其中后来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进取意味着学习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毛泽东同志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足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而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5页)这样的学生,他的学习不满足于现成的观点和结论,不停留于知识的贮存阶段,而且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深入思考,透彻掌握论证的方法,并且力求发现和解决别人所未发现、未解决的问题,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重点钻研某一领域内的问题,或以其中某些专题作为自己的

31、学习目标。这种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第56页)巴斯德曾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W?IB?贝弗里奇著: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5页)1999年苏州中学两名学生分别在第30届国家中学生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和第11届国际中学生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了金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考察他们的成长过程,不难发现,不断进取正是他们精神风貌的最集

32、中体现。五、自觉性这里的自觉性,是指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能够意识到他自己就是从事、组织和监督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体。西方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对学习能力进行认知成分的分析,提出过“元认知”的概念。元(meta)原初是希腊语的一个前置词,通常的意义是“关于”。因此,“元认知”不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认知,而是指对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管理的技能,即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内容包括: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预计自己学习的成效,有计划地分配时间和精力,检验自己的结论或学习的后果等。“元认知”概念的提出与倡导“学会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自觉性强的学生正是去努力“

33、学会学习”的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也是能否主动学习的条件。学习品行与道德品质也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同时,学习本身也包括道德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良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美威兼?K?弗兰克纳著,黄伟合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从最终意义上来说,道德乃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积极手段,而不是一种消极防范力量。马克思深刻地指出:“道德的本质精神是自由、自律。”把道德完全视为一个社会规则和行为系统,说成是一个只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34、体系,而把“有道德”看作就是对这些规则和规范的服从,是片面的、肤浅的,视道德完全为约束、衡量人们行为的手段,就把个体的自由、自觉从道德中抽掉了。其实所有的道德原则,包括学校制订的各项行为规范,能否对主体的选择产生影响,能否对其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关键就在于主体是否自觉地接受了这些原则和规范。道德主体乃是自己道德原则的真正确立者和创造者。“他律”与“自律”是辩证的统一关系。“他律”并不意味着只是叫学生服从道德规范,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行为规范,并变成自己自觉的行为要求,即“他律”中有“自律”。在“自律”中,学生自觉遵守和接受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即“自律”中有“他律”。就人的思想品德内化过程看

35、,“自律”与“他律”也是交织在一起的。就是成年人也不能完全摆脱“他律”。人与社会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新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不断涌现,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要求人们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大趋势。这说明,对于自律的人来说,也或多或少需要他律。我们说某个人的道德行为是“自律”的,只是就其主要行为特征而言。就学生的发展来看,一般来说,年龄越小,他律成分越多,年龄越大,自律成分越多。六、选择性这里的选择性主要是指根据学习的要求,有效地选择学习内容,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和整理。德国哲学家马?舍勒有这样一句名言:“人就是能无限制地向世

36、界开放的X”。(德马?舍勒著,陈泽环、沈国庆译: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一个全面的开放教育体系帮助学习者在这人体系中能够纵横移动,并扩大他们可能得到的选择范围。”(学生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0页)这说明选择是与开放联系在一起的。越是开放,越需要选择。应当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不包含着选择的意向和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认为:“儿童是个能动的信息加工者,能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根据自身不同的需要,选择性地接受或排斥家庭和社会环境施加的影响。”(刘金花:家庭研究新观点评述,心理科学1996年第1期)这是因为,在认识活动中,选择与

37、认同有关。人们对对象的认识首先是对对象的认同。因此一般来说,人们往往选择与自身认识能力相适应的事物或现象,把它纳入自己认识对象的范围。而主体的认同机制,则是由主体以往的活动经历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维结构的内容决定的。由于知识结构水平,思维能力和方式以及以往认识中所遗留下来的问题等因素的不同,人们在选择认识对象时就会出现差异。学校是一个人求学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但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渠道学习有用的知识,培养创新的精神,掌握科学的方法。学校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和社会化场所。各种超文本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网上课程,虚拟学校也开始大量出现。这使得知识的

38、获取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许多途径。在此同时,新的交往形式,例如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扩展了人的学习与交往的空间。这种功能取向的转移,这也使得学生的选择,已不再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选择的方式也会产生深刻的变化。从有效传播知识的角度考虑,爱因斯坦曾对现代教育“兼收并蓄”的做法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青年人负担过重,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致导致肤浅。”事实上,大量的信息强制性或者娱乐性地传播着,在一定的程度上,会严重地分散人的集中力,使人懒于思考,增加依赖性,不仅影响到服装和打扮的流行,更

39、影响到艺术和美、道德和风俗的评价,甚至影响人的自制力和价值观的形成。更何况“信息海洋也是鱼龙混杂的。现代化的设备也有可能被人用来作为毒害青少年的工具。有的青少年沉溺于游戏、暴力、黄色之中,这种严酷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警惕和深思。另一方面,教育软件(学习软件)伴随着近年来的家用电脑热也已经成为一种热门软件。其中不乏精品。但也有一些地方、企业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制作应试学习软件,向学校和家庭兜售,致使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康发展。”(王浩明:努力办好“网上学校”,充分发挥“名校”优势,江

40、苏教育现代化实践,红旗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543页)对于主动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选择性就集中地表现在他们需要的层次性上。当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选择还与升学以及未来职业的选择相联系。相当一部分学生熟知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所讲的一段话:“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982年版第7页)七、交互性康德指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因为他在和人交往状态中有一种比个人

41、更丰富的感觉,感到更能发挥自己的自然禀赋。”(韩震著:生成的存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法国诗人席勒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在孤独的状态中发展。”这里所说的交互,集中体现在竞争与合作上。学习需要竞争,但这种竞争的重点是在提高自身的素质上,而不是在死记硬背教科书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外在环境中蕴含着危机和挑战,从而以一种不断生成的紧迫感,激发主动学习以迎接危机和挑战的热忱。但学习同样离不开合作。“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礼记?学记。)古罗马哲学家昆体良强调过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本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目前盛行于世界各国

42、的“合作学习法”,更是强调“合作”的。合作学习派认为,“现有教育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世界反差太大。学校传统上注重的是个人作业,不帮助他人,分数是唯一重要的,每个人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个人在测验中的成绩。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几乎所有工作的核心都是协力配合,与别人合作,领导别人,一起处理他们的问题等。总之,协力配合、相互交流,有效调节与分工是大多数现实生活情境的特征”。(摘自王坦、高艳现代教学方法改革走势新探,教育研究1996年第8期。)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这三种学习情境中,最佳情境是合作学习的情境。著名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等人提出:“合作学习是这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

43、要的一种学习情境,但目前却是运用得最少的一种情境。从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堂活动的交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因而合作学习有这样的要求,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言”。赞可夫也曾指出:“如果不允许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点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那就不能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学习也集中反映在课堂学习的活跃程度上。确有一部分同学学习也很努力,但难以在学习上取得明显的成功。他们容易处于委屈、苦恼和孤独之中。学生终非成人,因而对于他人(教师和同伴)难免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依存和依赖意识,在整个高中阶段,这种意识都不会完全消失,因而又存在着一种近乎天性的求助倾向。倘若连这一点

44、需要也无法满足,他们会很容易地走向否定别人,也否定自己,从而丧失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从这一点上来说,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里,合作会使所有成员发生心理上的变化,逐步建立起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并使这种关系成为他们思想上、学习上最直接、最经常的影响源、动力源。当然,合作并不排斥竞争和个体化的活动,只是纳入了合作学习的过程之中,融合统整,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合作的作用。合作和竞争又总是建立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常说“独立思考”。其实思考本身就具有独立性的品质。说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还有一个非独立的思考存在。思维的独立性既包括自主性,又包括可导性。可导性常常会引发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大多是有益的

45、。各种见解的交锋往往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缩短了认识的过程,避免了因个人认识上的局限而导致时间和精力上的不必要的浪费,有时还会出现一些闪光的思想和新颖的立论。对于主动学习的同学来说,虽然他们一般都有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但他们同样深知“三人行必有我师”。几十个人集中在一个班级,所带来的至少是几十个不同家庭背景下的知识和经验,这里面同样会有许多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他们会懂得,合作不仅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业成绩,而且也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从而顺应教育社会化的要求,培养自己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否积极地参与竞争并和他人合作,也往往与

46、他们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有关。由心理学家柏恩(E?Berne)于1959年创立的交互分析学派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是由他的心理品质与这个人的三个自我(儿童式自我、父母式自我、成人式自我)交互影响造就的。这就决定了人在其基本生活态度和处世方式,特别是在生理心理相容性和社会心理相容性上,大致有四种模式: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你好,我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如果用交互分析学派的观点来分析,第一种模式容易与人合作,但可能缺乏竞争意识;第二种模式具有竞争性,但有可能无法与人合作;第三种模式,具有求助倾向,也可能引发自卑;第四种模式过分强化会走上破坏社会与自我毁灭的道路。一般来说,人是以上多种模式的

47、混合型的体现者。如果把上述四种模式的表现程度分别以数字来代表:强(3),中(2),弱(1),无(0),那么,就一个学生应该具有的心理品质与个性特征而言,应当是这样的:第一个模式“你好,我也好”,应取强(3),他容易与人合作;第二种“我好,你不好”,应取强(3),他会勇于竞争,渴望成功;第三种模式“你好,我不好”,应取弱(1),他不至于目中无人,盲中骄傲;第四种模式“我不好,你也不好”,应取无(0)。这样,我们的结论是,作为一名主动学习的学生就是“3310”混合型的人。八、策略性讲究学习的策略,也是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学习策略的定义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容易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学习策略总

48、是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和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必然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及其自我调控在内。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研究的严肃性如何,就完全依赖于方法,依赖于行动方式。一切都在良好的方法。”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说过:“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方法来自于对象,方法和对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的方法取决于学习的对象。因而这里所说的方法,不是指学生面对具体的任务,为解决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式,而是指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根据学习活动的发展变化而采取的适合学习活动的许多具体方法的总和。一般说来,学习方法和方式是通过个体自身长

49、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的,通常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一旦形成,还往往具有持久稳定性的特征,很少因为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种稳定性也只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在学习策略意义上的方法还具有自我调控的意义。区别“学会”和“会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学生是否具有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调整。学习过程中每一次面临的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不尽相同的,每一个问题的情境都是特殊而具体的,往往不能单凭经验和旧有图式去解决,当原有的方法和方式已暴露出它的局限时,还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去探索和形成新的方式方法,这就决定了策略掌握和运用上的灵活性。学习策略的方法性

50、与自我调控的特点,也使它比学科知识和技能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更广泛的适应性。讲究学习策略的学生更善于对学习时间进行有效的分配和利用。学习者对一天内不同时间的偏爱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这已为许多研究所表明。当然学校不可能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时间偏爱而分别制定不同的课程表。但对于一个主动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会发现自己一天内何时精力最充沛,学习效率最高,在安排自学的时候,可以把较难的或自己相对薄弱的科目的学习安排在这段时间里进行。至于在非偏爱的时间内,也会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有人说农业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是面向过去,沿袭经验,工业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是面向现实,注重空间

51、,而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必须面向未来,崇尚时间。今日的时间观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守时惜时,而是如何千方百计地在尽量少的时间里干好更多的事情。因而学习越是主动的学生,往往最希望有更多的属于他自由支配的时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究学习策略的同学往往“善假于物”。荀子劝学篇曾指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现代社会,善于借助资料卡、图书馆、计算机、信息网,善于获取和处理信息,更是现代人才极为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现在一个简单的多媒体软件所携带的信息量,已经远远超过一本辞海的信息量。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知识

52、、信息都“内化”,更重要的在于熟练掌握检索和处理知识信息的方法。讲究学习策略的学生懂得好好学习也是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职责,学习过程也是培养自己责任心的过程。他们更注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映,能对自己的现实表现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检测。他们不惧怕考试,为了看到一个真实的“自我”,他们甚至不希望教师人为地降低考试的难度,从一个泡沫一样的分数中去求得心理上的慰藉。他们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的意义上已经较为自觉地代表集体、学校和社会对自己处在各种角色地位时履行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这也表明了他们对自己负责的主体精神。其意义与作用往往在教育者对其进行的评价之上。讲究学习策

53、略的学生,不仅会主动“求教”,实际上也在“导教”。他们往往客观地自然地显示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引导教师能动地适应自己,主动地向教师表明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主客观条件,引导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教学。他们会用自己的优势专长去吸引和影响教师。他们也会用适当的方式指出教师教学过程难以避免的差错或失误。讲究学习策略的学生会更懂得扬长避短,并在自己的弱项上多下功夫。在表达问题上,学生间的差异会是十分明显的。如不善言语表达,一方面可能过去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另一方面可能缺乏言语表达的基本技能,两方面相互作用,往往会导致恶性循环。主动学习者会努力争取和创设各种机会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根据是否喜爱动手操作,学生还可

54、以划分为两大类,书本啃读型和动手操作型。在传统教育中,就总体而言,往往重前者而轻后者。在我国表现尤为突出。如若课堂教学很少提供动手的机会和空间,考试内容大多强调书本理论而较少考察知识的实际应用,主动学习的学生就会更多地到课外寻找活动的机会,所以他们也往往是课外活动的积极分子。讲究学习策略的学生,在学习和交往的过程中会更注意自身的修养,注重自身个性的自我陶冶。性格乃是个性特征中的核心因素,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往往最集中地反映在性格之中。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尽相同,有些甚至截然相反。性格对个人的社会生活,包括学习与交往,无疑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譬如,浮躁而易怒,就不容易妥善处理同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在

55、发生摩擦矛盾的场合。偏狭而孤僻,对培养个人的社会感情,也决不是有利的主观因素。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具有自主性、交际型、外倾性的学生会获得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并会形成认知能力强、信息加工快捷、语言产生顺畅等特点,相反个性内倾、自卑、羞于交际的学生,其学习行为常常会呈现情感焦虑重、参与意识淡薄、信息加工缓慢、语言知识内化程度低等特点。性格还与心理学上所讲的四种不同类型的气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例如,胆汁气质与多血质者比粘液质者容易形成谨慎和坚韧精神。另外气质使性格蒙上一层个性色彩。比如同样具有勤劳这一性格特征的人,胆汁质者可能表现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而粘液汁者则可能表现

56、为踏实、肯干、操作精细。同样是以诚待人的性格特征,多血质者可能表现为热情奔放,粘液质者则更多地表现为细微、体贴。同样是谦虚的品格,粘液汁者更多地带有自制的色彩,抑郁质者则可能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胆怯。性格个性的形成固然有其先天的遗传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通过后天的教育、环境、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等等逐步发生、发展和形成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性格的可变异性,因而也就使得性格的自我培养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有的学生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在社会生活中的利弊,就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拟定出自我陶冶的方法。九、优效性这里主要是指学习精力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即低耗、高效而长效,劳逸结合,赢得自由支配的时间,以更有利于

57、个性的优化发展。这样就有别于应试教育下的高耗低效,以身心的摧残为代价的疲劳战、消耗战。学生负担过重,有时主要是死记硬背的负担太重,机械记忆的负担太重。记忆作为“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心理发展的基础”,对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和工作,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技能、技巧和习惯的形成,无不与记忆密切相关。正因为这样,主动学习必然包含更好地探索和运用记忆过程的规律,提高记忆的效率,发展自己的记忆力在内。记忆,通俗地说是个“记”和“忆”的过程。而“记忆”通常是一种反复的感知过程,只有借以形成比较巩固的联系,才能把感知过的事物记下来。因而一般来说,反复的次数越多,越有可能把

58、感知过的事物记下来。如反复的朗读或默读,一定数量的练习(包括复习),都表现为一种反复的感知过程。但是,如果只是单调地孤立地反复,对记忆并不一定起积极的作用,相反还可能对人脑起抑制作用。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最容易记住的,往往是自己感到有意思、有兴趣的材料,一旦感到枯燥无味,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便会产生消极抵制情绪,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对于某一段材料,哪怕是某一个外语单词,孤立地单调地重复十次、二十次,乃至更多的次数,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学生每天所接触的也不止是一段材料,一个单词,要求一下子记住的材料过多,也势必造成大脑的过度疲劳,难以提高记忆的效率。而把这种反复着重体现在发展之中,即在接触

59、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借助对旧知识的巩固记忆去掌握新知识,就能时时感到有新的印象,大脑皮层常常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就能自然而然地强化记忆。有些抽象程度高或内容深奥,如理科中个别科学定律,语文学科中的某些文言词句,即使一时用机械识记的办法暂时记住了,也有待于在发展之中,即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或认识,从而在识记的数量、速度或精确度方面都超过原有的机械识记。记忆的巩固还赖于不断的运用。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所学的知识,诸如某些公式定律、定理、词语学而不用,往往就不容易记住。而每运用一次,则有可能使模糊的记忆得以清晰,正确的记忆得以强化,错误的记忆

60、得以纠正。对于主动学习的学生来说,运用不只是一般的心理活动过程,而且往往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过程。在理化等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亲手做实验,往往能够更好地记住实验中的有关知识。知识在运用中的再现,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不再是简单的再认和重现,而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这样的再现也就强化了记忆。另外,运用的过程,也常常表现为学生对自己的记忆力自我检查的过程。学生记忆的具体性、精确性、长久性都会在运用中经受考验,促使学生去选择和掌握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有一位高中学生在我是怎样学英语的一篇经验总结中就曾这样写道:“记单词应该充分运用眼、耳、嘴、手,可以边读边写,最

61、好归类记。还可以按结构关系记,按读音规则记,相互联系比较地记,学会运用”。“对于英语的语法必须学会找规律,如果只会死记语法规则,到时对号入座地硬套语法公式,也是不行的。学语法应和学课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课文来掌握语法。课文读得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弄懂语法。这时再回过头来系统地学语法,它就不再是孤立的条款了,它已和我们所学的句子、文章建立了联系,能反过来帮助我们学习英语了。于是我们就可以利用语法把对英语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真正掌握它”。当然这位同学所谈的不只是记忆的问题,但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运用和记忆的关系。正如布鲁纳所说:“一般说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认识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

62、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诚然,这里比较多地强调了理解记忆和逻辑记忆,但也绝不排斥必要的机械记忆。不过不应当也没有必要无边无际地去记那些不一定完全记住的东西,去搞那些“大运动量”的练习。人脑的记忆毕竟也是有限的,无用的东西塞得越多,遗忘得也就越快。日本学者川上正光认为:“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可是,考虑出的新思想、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有的专家明确指出,重要的是在掌握了特定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外,知道什么东西到哪里去找,什么问题向谁请教,有了这两条就足以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十、顽强性这是指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和战胜学习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种种困难。学习中的困难,无非是两种:

63、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内部困难指的是人在行动时有相反的要求和愿望的干扰,比如想搞好学习,又怕下功夫。这时,顽强性就表现在善于约束自己去做应该做的事,抑制住内心产生的那种不正常情绪。外部困难则是指外在条件的障碍,或者来自别人的干扰。无论是学习目标的确定与实现,还是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发展,都需要由顽强的意志来保证。可以说,学习活动中的一切进步和成功都离不开这种克服困难的顽强性。马克思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山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资本论第一卷,“法文本的序言和跋”。)这正是许多学生的座右铭。在这一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一句含义十分深刻的话:“

64、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学习欢乐的人,从来不觉得克服了困难是很值得骄傲的人,这是不幸的人。不幸的人是我们社会的灾祸。”十一、创新性主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而创造性是人的最根本的本质。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5期。)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一方面包含着学习,另一方面就包含着创新的因素。朱

65、熹教学生读书,也强调创新。他说:“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朱子语类大全,卷十一。)“学习的本质在于获得一种对主体而言是新颖的经验。这种新经验或是现有的,或是未知的,或是需要探索的。创新离不开继承,但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对当代人来说,更需要的是创新性学习。”(吴也显: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教育研究1998年第12期。)创新与创造是两个非常相近的概念。在这里对“创新”拟不作进一步的展开。借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在主动学习的学生身上往往有八种行为特征和倾向:(1)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刻苦的钻研精神;(3)有强烈的好奇心,勤于探索事物运转的原理和原因;(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一般具有较强的记忆力,唯独对日常琐事不经心;(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和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与直觉能力,喜爱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和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多数爱好文艺;面对疑难情况,能摆脱外来的干扰,而轻松自如,全神贯注于感兴趣的某个问题。(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海洋出版社1991年8月版。)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