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2010北京文综.T17)“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一、 选择题【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有关知识点作为切入点,以创设问题背景的形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分析判断历史事件的能力。【规范解答】选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应该
2、是指1937年,上海“八一三”战役,所以正确选项是D。A项抵抗抵抗八国联军侵略并不是全民族抗战,主要是农民阶级,而且主要在京津地区。B、C项主要体现阶级矛盾。2.(2010海南单科.T13)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命题立意】本题以17001830年广州白银流入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规范解答】选C。由广州白银流入绝大部分来自英国可知,英国对华贸易不可能以鸦片换取白银或以鸦片换取丝茶,可排除A、B两项;在17001830年间,
3、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发生,其棉布质优价廉,也不可能以白银换取中国的棉布,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此时,英国最需要的是中国的丝茶等传统手工业和农产品。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3.(2010海南单科.T14)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命题立意】本题以恩格斯的评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规范解答】选B。通过材料“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这
4、一信息分析各选项: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英国获利最多;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获利最多;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所签订的辛丑条约,参战国均获利;故可排除A、C、D三项。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不但享有英法同清政府所签订条约的一切特权外,还单独和清政府签约,占领了中国东北、西北大量领土。故B项符合题意。4.(2010新课标全国卷.T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
5、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命题立意】本题以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史观,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必有的题目类型。【规范解答】材料展现的是中日双方对甲午战争同一事件的不同记录存在巨大差别,原因是都站在各自立场上。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不是导致中日在双方记录差异的原因,而是给后人研究历史带来的困难;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和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
6、更接近历史真相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5.(2010上海单科.T20)“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命题立意】本题以挽联为切入点,主要考察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治格局。【规范解答】选D。题干材料所提到的中心事件很明显指“刺杀宋教仁”,通过这一事件很容易得出结论,是之后于1913年爆发的二次革命;A选项护国运动是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李烈钧1915年发起的护国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6.(2010山东文综.T11)图5为一位同学的
7、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命题立意】本题以近代化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以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难度不大。【规范解答】选A 。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提出了资政新篇,战火发生于广东省。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会造就大量小农经济,产品统交圣库等政策
8、,这些是历史的倒退。故选A。B项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不符合题干要求。C项辛亥革命与D项北伐战争并未阻断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恰恰相反是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国的近代化而做的努力 。【类题拓展】中国的近代化(1)从历史发展进程上看,它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再到思想领域、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3)从过程来看,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前提。 7.(2010海南单科.T17)孙中山曾提及,189
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命题立意】本题通过革命党人发动的两次起义失败后国人态度的变化,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规范解答】选B。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起义的目的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次要注意态度变化的时间,1895年与1900年,从甲午战败到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妥协退让、无能,人们对清政府丧失了信心,
10、对革命党态度也发生了变化。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说明当时人们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而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时,则很少听到“恶声相加”,反而同情、惋惜,说明此时人们对清政府所抱有的幻想以彻底破灭了,故正确选项为B项。A、C、D三项和材料叙述明显不符。8.(2010新课标全国卷.T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命题立意】以抗战时期日军的
11、一份报告切入考查百团大战这一考点,考查的是教材设问主干知识,考查是我军抗战时期的亮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再认再现与史论结合能力,此题难度不大,此题型是各市地高考的常规题型。【规范解答】材料中“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是最为有效信息,可知是八路军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1940年8月指挥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地区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对日本侵略者发动的大规模攻击,先后进行战斗1800多次,击毙伤日军二万多人,伪军5000多人攻克据点2900个,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的典范;平型关战役是抗战中第一次军事上胜利;武汉战役是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例。9.(2010天津
12、文综.T8)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命题立意】本题以大公报载文国人的觉醒作为入题点,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的获取、解读有效信息、把握历史本质特征的能力,难度稍大。【规范解答】选C。 从材料中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民族自觉史的开
13、端”等关键词不难看出应是全民族的觉醒,全民族的抗争,故选C 。甲午战争爆发、中华民国建立之后的抗争只是有识之士的抗争,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并非全民族,故不选A 、B两项,D项与材料无关。10.(2010安徽文综.T15)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命题立意】本题以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幅漫画为切入点,体现能力立意,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对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分析推理能力,符合考查对知识的推理过程。【规范解答】选A。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图中葫芦有个地点四川,瓢
14、上有个地点鄂,再联系时间,这是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11.(2010安徽文综.T16)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C“共赴国难”D“将革命进行到底”【命题立意】本题以战争地图为切入点,体现知识立意,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判断的能力。【规范解答】选B。从图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从广州
15、出发,进军武昌,南京,上海,可以判定为北伐战争。A是辛亥革命期间;C是在抗日战争时期;D是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表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B北伐战争是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北伐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北伐胜利进军。 12.(2010北京文综T18)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命题立意】此题以东北解放军入关作为切入点,以图证史考查三大战役,注重考查学生解读历史信息、获取历史信息并判断历史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规范解答】选C 。根据图示反映的东北解放军入关的重要提示,根据史实此时的东北
16、解放军入关是为了参加解放平津的战役,所以此题正确的选项是C。辽沈战役主要是东北解放军,淮海战役主要是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平津战役是在辽沈战役已经结束和淮海战役很快就要胜利的形势下进行的,所以东北解放军入关和华北解放军一道解放了华北全境,取得胜利,A、B、D三项显然与题干的信息不符。13.(2010江苏单科.T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命题立意】本题以一幅地图为情景,考查学生阅读图片信息、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规范解答】选A。地图提供了以下关键信息
17、:“威海卫”和“刘公岛”,据此可以判断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威海战役以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由此判断A正确。反割台斗争发生在甲午战争后;邓世昌是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丰岛海战发生在清军运兵朝鲜途中,所以B、C、D都不正确。【类题拓展】提取历史图片有效信息的三个步骤(1)先读题干、再读图片。题干中含有丰富的解题信息,特别是题干中的中心语、限定语和求答项,这些信息从“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等角度直接指导考生如何阅读图片。所以读题干是关键,是阅读图片的指南针。(2)先读外部、再读内部。图片内部和外部都有解题信息,考生往往十分重视图片内部的信息,却忽视了图片外部的信息。(3)先读整
18、体、再读细节。提取信息一定要全面,否则容易犯错,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重视整体,了解整体情况,又要重视细节。14.(2010江苏单科.T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命题立意】本题从重庆大公报社评切入,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辨别历史事实的能力。【规范解答】选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铁路到处被破坏”,可知该战事是一场交通破袭战,根据“冀晋豫三
19、省同时报捷”, 可知该战事涉及整个华北地区,并且战果辉煌。百团大战就是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交通破袭战,由此判断A正确。平型关战役和太原会战都是发生在山西一省,分别是伏击战和大会战,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主要在江苏境内,B、C、D三项不正确。【类题拓展】如何识别战役类型1、会战,指会聚己方军队同敌军进行规模较大的作战行动,是交战双方重兵集团在极重要的方向或战区为获得战争(战局)的战略性胜利而同时或先后所实施的一系列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典型的战例有太原会战、徐州会战。2、破袭战,抗日战争时期平原地区采用的一种战法,具体做法是挖沟,使日军的机械化部队难以行进,并破坏敌人公路、铁路等交通设
20、施,典型的战例是百团大战。3、伏击战,一般分为待伏与诱伏两种。伏击的对象,主要是敌战斗人员较少的运输队、汽车、火车、船队和零星小股分队,以及饥饿与疲惫不堪的战斗部队,以便速战全歼。典型的战例为平型关战役。二、非选择题15(2010上海单科.T37) 一份对外“和约”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21、。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
22、亦须加倍收税。问题:(25分)(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命题立意】本题以一位义和团团民所拟的一份“和约”为载体,考查朝贡贸易、马关条约、天津条约、义和团运动等基础知识,同时进一步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和创新能力。【规范解答】问(1)考查对知识的识别再认;问(2)需要较强的材料归纳概括能力;问(3)属结构不良问题。关键是两点:认识的角度、史论结合。此题可以材料涉及的历史主体农民阶级为中心,运用现代化理论从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等角度去展开论述
23、。【参考答案】(1)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其他答案:(0分)(2)正义的要求(3分)答案1:作出合理的概述或描述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保守的观念(3分)答案1: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其他答案:未作答或与题意无关。(0分)(2)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5分)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
24、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叙
25、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答案4;找出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和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分)16.(2010江苏单科.T22)(9分)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
26、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2分)(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3分)【命题立意】本题以学者费正清对辛亥革命的两种说法切入,体现能力立意,主要考查运用判断、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和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规范解答】第(1)问考查学生判
27、断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一种说法是“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说明辛亥革命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由此可以判断此种说法是把辛亥革命看成是一场政治革命。另外,结合第二种说法是从社会革命的角度看待,也可以推断得出辛亥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结论。既然是政治革命,结合辛亥革命时期重大政治事件,就可以准确回答问题。第(2)问考查学生论证历史结论的能力。学生解答时要注意结合题目要求从“社会思想”和“ 社会生活”两个角度列举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论证。第(3)问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从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整理五四运动的影响。【参考答案】(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
28、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类题拓展】从不同史观出发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从革命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从现代化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从全球史观来看
29、: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4)从社会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17.(2010山东文综.T29)(分)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1)据图10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5分)(2)据图1l和材料二,说明
30、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主要作用。在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表现出怎样的精神?(6分)【命题立意】本题以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作为切入点,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考查民族融合,注重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规范解答】第一问注意图示的观察。通过观察图片,可以得出“设郡县,修驰道。”第二小问意义我们可以从加强对地方管辖、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促进西南地区发展等角度去考虑作答。第二问注意观察实线部分的交通路线是在全面侵华之前修建的,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部;虚线部分主要是全面侵华之后,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南部,便利了运输抗战物资,有利于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通过对材料二“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文字材料读取,可以看出来各族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各民族团结的精神。【参考答案】(1)措施:设郡县;修驰道。意义: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应从“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促进国家统一”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变化:抗战前集中在东部地区,抗战爆发后新修公路主要集中在西南(西部)地区。主要作用:保证了抗战时期物资的运输。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