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5361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四部分 选考模块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选修(一)五年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引文出处设问方式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13全国卷清德宗实录等比较类、原因类、实质类晚清,戊戌变法、清末新政(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选材多是经典性史学著作。(2)从问题设计看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第(1)问和第(2)问之间有一定逻辑关联性,学生若在第(1)问判定失误很容易导致第(2)问答案偏离。(3)从设问方式看采用内容类(3次)、比较类(3次)、原因类(3次)、特点类(4次)、作用类(10次)、启示类(1次),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4)从关键词看以中国古代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

2、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目前仅涉及清末新政一道题。2013全国卷白寿彝中国通史等背景类、比较类、作用(影响)类唐朝,两税法改革2014全国卷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特点类、作用(影响)类魏晋,法律改革2014全国卷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背景类、作用(影响)类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2015全国卷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唐代,币制改革2015全国卷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原因类、作用(影响)类清代,养廉银制度2016全国甲卷清史稿等特点类、比较类作用(影响)类晚清,军事改革2016全国乙卷

3、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唐太宗,谱牒改革2016全国丙卷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2017全国甲卷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原因类、启示类清末,街道管理改革2017全国乙卷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特点类、作用(意义)类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2017全国丙卷隋书特点类、作用(意义)类隋代,法律制度改革高考真题练悟1(2017全国甲卷)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

4、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的“粪土载道”“款项皆被官员私

5、吞”“戊戌变法时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环境脏乱、经费被官吏贪污、西方的影响等方面说明原因。第(2)问,从改革遭到官民的反对等方面说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存在的困难;根据材料信息“除旧”“布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启示。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2(2017全国乙卷)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6、。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

7、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82年”“1985年”“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中央只管单位”“其他归省、自治区管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渐进改革、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倾斜等方面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改变平均主义”“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深化经济体制

8、改革、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3(2017全国丙卷)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

9、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新律废除苛惨之法”“删繁就简”可总结出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第(2)问,可从法制发展史、对隋朝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说明。答案:(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

10、简要而不繁琐。(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4(2016全国甲卷)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

11、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第(1)问,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的特点,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得出新军在哪些方面比八旗军新,材料展示的内容有西法训练与新式装备、实行的是全国招募与固定服役期限等。第(2)问,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要考虑改革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军队近代化建设和瓦解清王朝统治的角度思考。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

12、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5(2016全国丙卷)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

13、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信息概括。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从孝文帝改革的意图、决心等方面分析。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

14、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答题通法点拨 一、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二、归纳“改革原因”的思考角度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

15、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

16、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

17、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顺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总结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能够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

18、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跟踪强化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1材料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到战国时期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大批原来居于鄙野的农民被征入伍,他们身份较低,宜于编为步兵;二是车兵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在山林险峻的地区作战;三是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往往使排列整齐的车兵受到巨大损失。骑兵是战国时期兴起的新兵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骑兵在对外作战中大显神通。许多使用机弩的战士集合在一起组

19、成弩兵,威力无穷,马陵之战中齐军“万弩俱发”而使敌人一败涂地。由于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有哪些表现。(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从车兵、步兵地位的变化,兵员主体的变化,兵种的变化等方面概括军事变革的表现。第(2)问,军事变革的影响,一是要分析对战争的影响,二是要分析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答案:(1)表现:从春秋时期的车兵为主、步兵为辅逐渐演变为战国时期的步兵为主、车兵为辅,骑

20、兵和弩兵出现;兵员主体从贵族为主逐渐变为以农民为主;铁兵器和机弩的广泛使用。(2)影响: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方式更加灵活,战争更加残酷;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君主权力加强;加速了统一的历史进程。2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的劳动力及可供剥削的对象,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义熙九年(413年),刘裕实行“土断”,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皆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

21、侨人。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如京大士族刁逵拥有数千奴客,刘裕没收其全部家财田地,分给当地贫民。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并多次下令“驰湖池之禁”,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土断的推行,裁并侨寓郡县,使混乱的基层行政机构得到整顿;同时也抑制、打击了豪强,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赋役对象。庄华峰刘裕与东晋末年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土断改革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断改革带来的影响。(9分)解析:据材料中“义熙九年,刘裕实行土断”可知,材料土断的推行分三层,第一层“西晋时由于战乱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叙述了土断改革

22、的原因,第二层“除南徐任意樵采捕捞”叙述了土断改革的措施,第三层“土断的推行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赋役对象”叙述了土断改革的影响,问题抓住材料相关信息分析即可。答案:(1)原因: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劳动力的流失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豪门世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2)影响: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小农经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3材料安史之乱后,唐代漕运遭到极大破坏,更使中央财政空竭。当时的漕粮都是散装散运,不仅沿途消耗量大,而且便于沿途官吏的截留和盗窃。漕运都由地方

23、承办,纳税户均出脚钱,从民间无偿征发船工与船只,委托富户为“船头”。他们对船工虐待勒索,以致“人不堪命”。漕船因征自民间,窄小破旧,极易损坏。为了解决漕运的问题,盐铁转运使刘晏对漕运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命“囊米而载以舟”,把米装进麻袋,再上船起运。又立纲运之法,“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扬州遣将部送至河阴”。同时,他在淮河以北列置巡院,在扬州设置漕转院,由国家训练船工水手,漕务完全由中央管理,漕船也由国家制造。从此漕船坚固,使漕粮得到了安全。此外,再利用盐利的收入,分别雇佣船工进行漕运,并由国家直接管理。此次漕运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成功地解决了安史之乱后财政调拨上存在的许多困难和

24、问题。摘编自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漕运改革的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漕运改革的作用。(9分)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从漕运的装载、经营管理、漕船制造等方面概括漕运改革的内容;结合材料最后一句话与第一句话对比分析并结合所学总结漕运改革的作用。答案:(1)内容:变散装散运为袋装纲运(实行集中运输);变民运为官营(由中央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变派役为雇佣(雇佣船工漕运)。(2)作用:提高漕运效率,保证北方的粮食供应,缓解财政调拨困难,减轻了农民负担,劳动者获得更多的人身自由。4材料康熙帝晚年的“宽仁”之政导致官场贪污盛行、吏治腐败。雍正帝即位后,从维

25、护王朝统治出发,决心整饬纲纪,进行吏治改革。雍正元年(1723年),首先从中央户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钱粮大清理,仅户部就查出250万两的库银亏空。采取革职与抄没家产的手段,对贪赃者予以最高强度的经济惩罚。同年,改革“耗羡”这一社会陋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耗羡归公之制”,并提出“火耗宜减不宜增”的原则。这些举措沉重打击了贪腐行为,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经济掠夺,但也使清代官俸较低的问题逐渐尖锐。因此,雍正帝下令将归公的“耗羡”拨出一部分作为地方官吏的经济补助。这一制度后来也行之中央,形成了清朝的“官员养廉银制度”。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同时,又禁革“陋规”,规定在议给养廉后,各级官员除俸禄和养廉银之外

26、,不得另有所取。注:“耗”即火耗,是始自明代的田赋附加税;“羡”即羡余,是地方以奉献皇帝为名在正赋之外的加派,但多被地方私自截留。“陋规”是指各级官员除薪俸外的各种虽属非法但又相沿日久形成惯例的收入。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帝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雍正帝吏治改革的特点及作用。(9分)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钱粮大清理”“改革耗羡”“禁革陋规”“养廉银制度”等归纳概括改革的主要内容。结合改革措施的关联性和改革进程去分析特点;从对国家和对百姓的利益上概括其作用。答案:(1)内容:全面整顿中央和地方的财政,

27、严惩贪官污吏;革除“耗羡”“陋规”等社会积弊;建立官员养廉银制度。(2)特点:各项措施的互补性强,改革具有系统性;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用惩治贪腐行为;打击和预防相结合;体现人治色彩,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与预防贪腐。作用:推动了官风的肃清和国家财政的好转;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为乾隆盛世奠定了良好基础。5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在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此后通过与英、美、法、日等国谈判,至1934年先后公布了四个国定进出口

28、税则,税率实行14级,最低5%,最高达80%,平均税率为25%,改变了过去进口货物不分种类,一律值百抽五的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关税体制。同时还统一了海陆关关税,由于过去陆路关税比海路关税少纳1/3,因此改订新约后将增加海陆关关税。为了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还减免了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关税改革加之进出口不断增长,1936年关税收入由1927年的10 716万元提高到34 290万元,增长达2.2倍,占中央财政收入的34.14%。摘编自夏国祥近代中国税制改革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

29、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历史意义。(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维护形式上统一的形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方面分析改革的原因。第(2)问,结合材料最后一句话,并结合所学从增加税收、恢复经济、为抗战打下了物质基础等方面概括其意义。答案:(1)原因:国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亟待巩固;国内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谋求关税自主,树立国家独立形象的需要;改革关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驱动。(2)意义:国民政府的关税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关税对本国经济应有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为日后的长期抗战做了财经和物质准备;客观上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较具现

30、代化特征的国家财政税收制度。6材料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在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法定医疗保险、私人保险以及法定护理保险组成。法定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其覆盖面达全国人口的90%以上。1925年,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投保对象是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群。同时,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患者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据统计,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7岁,女性为79岁。但是,社会福利立法却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

31、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摘编自陈成武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探索(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6分)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883年,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法定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其覆盖面达全国人口的90%以上”“1925年,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有管理的竞争”等分析概括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第(2)问,抓住材料中最后三句话并结合其特点去评价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答案:(1)特点:医保改革历史较早;医保制度完备;医保覆盖人群广

32、;法定医保为主,私营医保为辅;立法先行,强制实施;引入竞争机制以改善服务。(2)评价:医保制度完备和覆盖率不断扩大,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了德国人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医保等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但限制私营医保不利于发扬社会互助。选修(三)五年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引文出处设问方式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13全国卷 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比较类、原因类、作用(影响)类二战后,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国际关系(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2)从设问方式看以比较类、作用类、原因类为主,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

33、影响。(3)从时间上看以现代史为主,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4)从内容上看涉及战争背景、结果及影响。(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与选修三教材中第二、三、五单元密切相关,与其他章节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与必修一教材中国际关系格局部分有一定联系。2013全国卷何勤华纽伦堡审判比较类、作用(意义)类一战后,二战后,纽伦堡原则2014全国卷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比较类、原因类、作用类二战后,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14全国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比较类、作用(意义)类二战,中国远征军2015全国卷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原因类、归纳类二战,戴高乐、法国抗战与复兴2015全国卷(俄)亚维菲利

34、波夫俄罗斯现代史背景类、说明类、作用类现代,苏联、原子武器2016全国甲卷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比较类、原因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反战活动2016全国乙卷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原因类越南战争、直接军事冲突2016全国丙卷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背景类、原因类1918年,威尔逊、“十四点”计划2017全国甲卷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背景类、原因类一战后,“欧洲联邦”的设想2017全国乙卷吴东之中国外交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分析类开罗宣言、美国战后东亚秩序2017全国丙卷(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说明类、分析类日本对外侵略口号高考真题练悟

35、1(2017全国甲卷)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费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36、。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衰落”“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并联系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签订的影响概括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欧洲各国之间的利益与矛盾、经济危机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答案:(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

37、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2(2017全国乙卷)材料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

38、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等回答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为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依据等方面回答意义。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对日本的军事管制”“中美双方同意

39、”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处置日本、中美合作、以美国为主导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3(2017全国丙卷)材料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

40、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解析:第(1)问,按日本侵略进程和侵略口号的演变作答:侵略中国东北,宣扬“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提出“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侵略东南亚,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第(2)问,根

41、据材料中的口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侵略口号美化侵略、掩盖侵略本质、欺骗本国人民和被侵略国家人民等方面作答。答案:(1)“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2)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4(2016全国甲卷)材料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

42、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

43、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第(1)问,罗曼罗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要根据两段材料先概括罗曼罗兰在一战时期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的主张,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变化。第(2)问,可以从“总结一战的教训”“形势变化”等方面回答。答案:(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5(2016全国乙卷)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

44、,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

45、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冷战的战略重心与对朝鲜战争的反思等角度来回答。第(2)问,结合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与其国内情况分析回答。答案:(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46、(2)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答题通法点拨 一、关于战争的一般性认识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1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2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

47、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3战争的胜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4战争的影响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二、关于世界性大战的

48、规律性思考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

49、,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从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

50、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6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

51、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三、关于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1原因(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2教训(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

52、破坏。(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四、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的规律性思考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的原因(1)根本原因: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

53、亚、东南亚特别戒备。(2)直接原因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出于“冷战”意识,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3)结果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表明: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局部战争的原因(1)地区资源及其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2

54、)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3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增多。(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消失,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态下爆发。跟踪强化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1材料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是美国近代军事学家、海军战略家。他以

55、史学家的明鉴,系统地研究了人类海上战争,1890年起总结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等一系列著述,创立了海权论学说。马汉明确地把“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业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进而阐明了“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海权论一经提出,就立即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海洋事业、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其中,美国是海权论的最大受益国,二战前逐渐取代了英国的海洋霸主;德国、日本在海权论影响下,制定了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

56、迅速崛起,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摘编自程前光马汉的海权论及对二战前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汉的核心观点,简析马汉的海权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明马汉观点的实质,并谈谈你从“海权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中得到的认识。(7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可得其观点为“控制海洋、保持制海权是国家强盛的标志”;抓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的国内背景以及所面临的国际背景分析原因。第(2)问,从材料可以看出马汉观点的实质即资本主义“强权即公理

57、”的扩张理论;抓住材料最后两句话并结合所学二战的相关知识去总结认识。答案:(1)观点:控制海洋、保持制海权是国家强盛的标志。原因: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攫取海洋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烈;19世纪末,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亟须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地位。(2)实质:资本主义“强权即公理”的扩张理论。认识:海权在大国崛起中具有普遍性,是一个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要增强海权意识,维护海洋权益;反对霸权主义,走和平崛起之路;争取海权必须有雄厚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等。2材料而在同一年(1917年)的早些时候,4月1日的夜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忧心忡忡地向世界日报的柯布尔先生讲了

58、下面的一番话:“战争会使我们所知道的世界翻身。只要我们不参加战争,则中立主义还可以有优势地位,假使我们加入了协约国方面,则世界就会离开了和平的基础,而进入了战争的基础了。那就是说我们也和旁人一样的丧失了头脑,不再有是非的考虑,那也就是说这个地球上的大多数人民都会发了战争狂,放弃了冷静的思考,而集中其精力来从事于毁灭。”威尔逊又说美国的宣战,其意义即等于德国已经被击败了,而且是相当的惨败,所以结果将是一个指定的和平和胜利的和平。威尔逊的这种矛盾的心理,没有能挡住美国公众对惩罚德国的义愤,美国终于参战了。不过,欧洲的政治家们不是像威尔逊总统一样,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称为“胜利的和平”或“指定的和

59、平”,而是尖锐地指出:欧洲失去了无胜利有和平的机会,得到了有胜利而无和平的结局。摘编自王苏波恶魔在徘徊对20世纪战争的回顾与反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威尔逊的矛盾心理。(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得到了有胜利而无和平的结局”的理解。(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美国的宣战,其意义即等于德国已经被击败了,而且是相当的惨败,所以结果将是一个指定的和平和胜利的和平”并结合所学得出参战可以迅速结束战争形成一个和平的局面,惩罚德国对美国商船的袭击;根据材料“只要我们不参加战争,则中立主义还可以有优势地位,假使我们加入了协约国方面,则世界就会离开了和平的基础,

60、而进入了战争的基础了”得出参战破坏了美国的孤立主义,使世界形成一种用战争处理国际事务的氛围。第(2)问,可以从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的影响、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不均引发的问题、法西斯的上台和二战的爆发等角度进行作答。答案:(1)心理:参战可以迅速结束战争形成一个和平的局面,惩罚德国对美国商船的袭击;但是破坏美国的孤立主义;而且会使世界形成一种用战争处理国际事务的氛围。(2)理解:一战后的德国受到战胜国的分赃式制裁,引起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战胜国之间也因为分赃不均而加剧各种矛盾;一战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意法西斯上台,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3材料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

61、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1917年12月,谈判在布列斯特开始,德国代表团提出了掠夺性条件,要求占有被德军占领的大片俄国西部领土。1918年2月,德军终止谈判,占领大片土地,逼近彼得格勒。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被以67的票数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材料二洛迦诺公约草签后,欧洲一片欢腾,法国外长白里安说:“和平终于

62、到来了。”德国外长斯特莱斯曼称,公约将成为国家之间和人民之间关系史上的“里程碑”。(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个条约签订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德国从两则条约中的获利之处。(7分)解析:第(1)问,结合1917年的俄国国内背景以及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背景;结合欧洲各国的目的概括洛迦诺公约签订的背景。第(2)问,从一战的战略形势上分析德国从布列斯特和约中的获利之处;从德国改善同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及为战后经济恢复、重新崛起等方面分析从洛迦诺公约中的获利。答案:(1)布列斯特和约: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立,面临内忧外患,

63、生存艰难;经历世界大战的俄国人民渴望和平;德国提出苛刻条件并对俄国发动军事进攻;党内对条约签订存在严重分歧。洛迦诺公约:英美扶植德国压制法国,希望借助德国遏制苏联;法国严厉制裁德国的行动失败,法国要求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领土和边界现状;德国也试图调整对法关系,争取恢复大国地位;英国等的促成。(2)布列斯特和约:解除了德国两线作战的威胁,客观上为德国侵略提供了保证。洛迦诺公约:改善了德法之间的关系;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为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崛起创造了条件。4材料1940年9月23日,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9月26日,美国给予还击,宣布对日本实行钢

64、铁禁运。为了南进,日本一方面于9月27日与德、意缔结同盟条约,以德制美,共同对付英美;另一方面,又于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以此稳住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认为当务之急还是夺取南方丰富的战略资源以解决中国战场问题。1941年7月2日御前会议确定首先南进。24日,日本进军印度支那南部,作为南进的桥头堡。美国立即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英、荷与美采取一致行动。日本军方认为美国太平洋舰队是威胁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摧毁它才能解除南进时侧翼和后方的威胁,在西太平洋地区取得战略主动。10月,日本主战派代表东条英机出任首相,决心在12月初对美、英、荷开战,加速战

65、争准备。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8日,美英对日宣战,从此,亚太地区对日作战有了两个主战场: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军实施南进战略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军南进的影响。(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与德、意缔结同盟条约”“在莫斯科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当务之急还是夺取南方丰富的战略资源”“解决中国战场问题”等关键语句并结合所学概括其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中“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印度支那南部”“美国立即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英、荷与美采取一致行动”“12

66、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8日,美英对日宣战”“亚太地区对日作战有了两个主战场”等关键语句并结合所学概括其影响。答案:(1)背景:日本急于夺取东南亚的战略物资;英、法无暇东顾;德、意、日结盟;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美、英加紧对日经济制裁;中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2)影响:日本占领东南亚;加剧了日本与美、英之间的矛盾;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战争规模扩大;日军陷入两个战场作战的困境。5材料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20多年的敌视,实现了和解,给苏联领导人以极大的触动。苏联领导人担心中美关系解冻将削弱苏联的战略地位,急切改善美苏关系。1972年5月,尼克松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国务卿罗杰斯的陪

67、同下,飞抵莫斯科,这是苏联建立以来美国总统首次访问莫斯科。美、苏双方进行了包括首脑会晤在内的一系列多级别会谈。限制战略核武器是美、苏两国首脑莫斯科会谈的中心。美、苏签署了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等文件。这些文件以条约形式确认了美、苏超级大国的核均势,开创了通过谈判控制核武器的先例。在这次首脑会晤中两国还签署了美苏相互关系宣言。宣言规定了美苏双方应共同遵守的12条行为准则,确认以“和平共处”“缓和”作为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双方应避免军事冲突,防止核战,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莫斯科首脑会晤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68、分析美苏莫斯科首脑会晤的影响。(7分)解析:第(1)问,从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受越南战争的影响,美苏的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及中美关系的改善对苏联的触动等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从对美苏关系、世界局势、美国、苏联等多个角度回答。答案:(1)背景:多极化趋势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受越南战争的影响,美国政治经济优势的减退;苏联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差距缩小;中美关系的改善对苏联的触动。(2)影响:美苏关系得到了缓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美国实现了战略收缩;苏联的核大国地位得到了承认,增加了苏联推行战略扩张的资本。6材料自艾森豪威尔政府执政以后,美国就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越

69、南这个深渊迈进。越战历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五届政府,在前两届政府执政期间,美国的越战政策并未引起国内大范围的反战浪潮。到约翰逊时期,由于越南局势的恶化以及美国伤亡人数的剧增,美国国内掀起了声势空前的反战运动。1973年美国与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越南共和国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1974年6月27日,尼克松带着“水门”事件的包袱再次访问苏联,美苏讨论了越南问题、中东形势、欧洲安全等有关事务。美苏谈判始终围绕着避免战争、争取和平发展的主题展开,与当时美国国内普遍要求美苏缓和的呼声一致。摘编自闫俊永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运动研究等(1)根据材料

70、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背景。(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从越南撤军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越南局势的恶化以及美国伤亡人数的剧增”及结合所学美国国内经济“滞胀”、扭转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不同角度分析,对美国,材料“美苏谈判始终围绕着避免战争、争取和平发展的主题展开,与当时美国国内普遍要求美苏缓和的呼声一致”,可见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缓和了美国的国内矛盾;对中美关系,有利于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越南,有利于越南的统一;对世界格局,客观上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答案:(1)背景:越南战争局势的恶化;美军伤亡人数剧增;越

71、南战争造成美国国防开支庞大,经济困难;美苏关系、中美关系持续恶化,影响美国长远发展。(2)影响: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有利于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越南的统一;缓和了美国的国内矛盾;客观上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选修(四)五年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引文出处设问方式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13全国卷 卞孝萱等韩愈评传背景类、作用类唐代,韩愈、古文运动(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其中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从2013年开始成为重要的选材出处。(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

72、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3)从人物所处年代上看以唐代、宋代、晚清与近代重要历史人物为主。从注重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及其历史意义。而2017年全国甲、乙两卷均选择了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更切合了当下弘扬优秀和先进传统文化的热点。(4)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2013全国卷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评价类、原因类、目的类宋代,对王安石的评价2014全国卷 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徐忠民包公叙事等原因类宋代,包拯(包青天)2014全国卷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措施类、评价类晚清,

73、光绪帝、戊戌变法2015全国卷 元史等原因类、作用(意义)类元代,丘处机、成吉思汗2015全国卷 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背景类、措施类、评述类近代,德国、俾斯麦、非常法2016全国甲卷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特点类、背景类清代,郑板桥、艺术风格2016全国乙卷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背景类、评述类唐朝,高仙芝、功过2016全国丙卷周天度蔡元培传原因类、特点类、评价类民国初年,蔡元培、北大校务改革2017全国甲卷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原因类颜回最为孔子看重,受到后世尊崇2017全国乙卷史记等原因类、作用(意义)类尊季札为“贤人”、季札出使、文化融合2017全国丙卷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背景类、评述类经济思想

74、、新中国经济建设高考真题练悟 1(2017全国甲卷)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

75、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淡泊达观”“天资聪颖”“尊敬老师”“践行孔子的学说”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孔子对颜回的肯定、统治者的推崇及现实的客观需要等方面回答。答案:(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

76、要。2(2017全国丙卷)材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

77、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可知,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第二小问结合国情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与国民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从恢复国民经济、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以及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分析。答案:(1)思想

78、: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3(2016全国甲卷)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

79、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第(1)问,郑板桥绘画艺术的特点要根据材料信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即景即情,得事得理”“文必切于日用”“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进行概

80、括。第(2)问,首先根据所给材料确定历史背景的时间,然后结合康雍乾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经世致用”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4(2016全国乙卷)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

81、附”。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并结合唐玄宗时期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边疆政策与用人政策等分析回答。第(2)问,从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来回

82、答其功过,可以从对唐朝统治、丝绸之路、开拓西域等角度来回答。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2)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作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5(2016全国丙卷)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

83、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据周天度蔡元培传(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

84、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放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背景下进行评价。答案:(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

85、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答题通法点拨 一、人物定位的普遍原则首先要从整体上确定评价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兼而有之,以便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二、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好坏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

86、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思考。如对康熙帝的评价: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4世

87、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5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同一类型的历史人物存在区别,一般可以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个人素养等角度进行思考。)三、人物评价的常用方法1历史的评价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

88、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2辩证的评价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当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3全面的评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

89、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4实事求是的评价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5阶级分析法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不能简单地唯成分论,见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全盘否定,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全

90、肯定。四、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1英雄与时势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当然,我们坚持“时势造英雄”的同时,也要承认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力。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关于“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恩格斯也有段经典的论述:“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

91、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2英雄与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无论是英雄还是群众,只能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推动历史发展。4客观效果第一,主观目的第二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实践的标准。有时,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并

92、不一致,“好”的动机也可能会带来“坏”的后果。列宁指出:“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客观效果才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当然,我们也不能“唯目的论”,对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也应该谴责。5历史评价第一,道德评价第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主要看其措施或行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不能用封建正统道德观,更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要求古人。邓小平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五、人物评价的

93、一般格式(历史人物小论文)1属性:确定人物身份。2事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事迹分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逐条叙述与该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3影响:分析该人物产生的历史影响,可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4结论:全面总结,得出启示。六、人物评价“见仁见智”的原因1立场不同: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2时代不同: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3占有资料不同:人物经历的复杂性,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等。4分析方法不同: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5现实政治的需要。6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等等。跟踪强化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1材料司马昭是西晋王

94、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公元264年司马昭平定蜀国,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两年的粮食。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

95、的待遇。司马昭死后,280年西晋完成统一。摘编自朱子彦论司马昭等(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后人多以贬义色彩的评语评价司马昭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司马昭治理蜀地的措施及作用。(9分)解析:第(1)问,根据受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并结合“诛杀成济”这一事件,从司马昭处理这一事件的目的上分析其原因。第(2)问,从对百姓的减税安置措施以及对蜀汉的原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安置上概括其措施;从缓和矛盾、促进经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上分析其作用。答案:(1)原因: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阴谋;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带有感情色彩。(2)措施:减免百姓租税;鼓励百姓内迁;削弱蜀汉残余势力;

96、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作用: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蜀地经济发展;稳固了统治;为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2材料祖冲之,“专功数术,搜拣古今”,广泛收集从上古时代起直到6世纪他生活的时代止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了认真的考察。他还“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在天文历法方面,编制了一部新历法,即大明历。曾经设计制造过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工具),铜制机件转动的指南车,一天能走百里的“千里船”以及类似于木牛流马的陆上运输工具。最值得一提的是,祖冲之则将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确的程度。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确定了的不足近似值3.141 592 6和过剩近似值3.141 592

97、7,的真值在这两个近似值之间,即3.141 592 63.141 592 7,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果,直到约一千年后,才为15世纪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所超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祖冲之科学研究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祖冲之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7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前五句话逐层概括即可。第(2)问,该问为意义类的开放型题目,从其人物定位及对中国与世界两方面论述祖冲之的科学贡献即可。答案:(1)特点:注重专攻;勤于实践;善于创新;领域广泛。(2)地位:祖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精确了圆

98、周率的数值,他的数学研究成果长期领先于世界;他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3材料曾国藩的洋务思想最早起萌于咸丰十年。北京条约刚刚换约,俄国公使表示,愿派兵船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曾国藩复奏认为,这是洋人主动向清政府表示和好,朝廷应该抓住这个难得机会,“将此两事妥为经划”,借以搞好同西方列强,尤其美、俄两国的关系,这样,“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两年后,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日记中写道:“与幕府诸君畅谈,眉生言及(夷)务,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即内地人民处处媚(夷)艳(夷)而鄙华

99、、借(夷)而压华,虽极可恨可恶,而远识者尚不宜在此等着眼。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摘编自朱亚洲曾国藩传(1)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的洋务思想。(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曾国藩的洋务思想。(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搞好同西方列强,尤其美、俄两国的关系”“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得出主张与列强修好,记其“大德”,忘其“小怨”;根据材料“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求贤才为急务”得出内

100、修政事,急求贤才;根据材料“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得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第(2)问,从进步性(思想上推动西学传播、实践上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未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两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即可。答案:(1)思想:曾国藩主张与列强修好,记其“大德”,忘其“小怨”;内修政事,急求贤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2)评析:有助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没有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根本上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4材料1937年“七七事变”后,侯德榜带领永利碱厂技术人员西迁重庆。由于当时内地

101、盐价昂贵,用传统的苏尔维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1938年初,侯德榜决定在四川建厂,生产纯碱。可是当地深井中盐卤浓度低,如用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8月,侯德榜率团到柏林考察,拟买下德国人改造的察安法专利。但谈判时,德方多方刁难,谈判被迫终止。侯德榜决心要走自己的路,开创制碱新路。1939年春,他在采购、通讯条件较好的香港设立实验室并深入研究了两份关于察安法的专利说明书,规划了新法制碱实验的全部内容。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2 000多个样品分析,新的工艺流程终于在1940年完成。侯德榜的新工艺使得食盐利用率可达98%;食盐中的氯不再生成无用的氯化钙,而是制成农业用的氮肥氯化铵;

102、而且制碱与合成氨的联合,简化了生产流程,节省了设备,大大减少了投资。1941年3月,在这国难深重的时刻,人们决定将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据李祉川侯德榜传(1)根据材料,指出“侯氏制碱法”发明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侯氏制碱法”发明的历史意义。(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1937年七七事变后,侯德榜带领永利碱厂技术人员西迁重庆”得出抗日救亡的紧迫需要;据材料“用传统的苏尔维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可是当地深井中盐卤浓度低,如用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得出传统工艺与实际条件的矛盾;据材料“但谈判时,德方多方刁难,谈判被迫终止”得出

103、向国外购买专利技术愿望落空。第(2)问,抓住材料第二段话,从对我国和世界产生的积极意义上分析。答案:(1)背景:抗日救亡的紧迫需要;传统工艺与实际条件的矛盾;向国外购买专利技术愿望落空。(2)意义:自主掌握先进制碱工艺,打破外国技术的垄断,推动了我国化工事业的进步;创新制碱技术,是世界纯碱工业技术进步的新高峰,为世界科技进步作出杰出贡献;弘扬民族精神,振奋民众抗日士气,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5材料一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他还说:“我们从古以来

104、,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摘编自鲁迅文集材料二为了改造国民的精神,鲁迅一方面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奉行“拿来主义”,当然,他所倡导的“拿来”也并非没有选择的“全盘西化”,在“拿来”的时候,他也还要“看一看”。摘编自刘晓华论鲁迅的国民性思想(1)据材料一归纳鲁迅的国民性思想。(6分)(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鲁迅的国民性思想。(9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

105、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可知抨击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从材料“我们从古以来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知,盛赞“中国的脊梁”和“真的猛士”。第(2)问,结合鲁迅对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从其思想自身的积极意义、对当时中国、对当今中国的影响等方面评述鲁迅的国民性思想。答案:(1)思想:抨击中国国民的劣根性;盛赞“中国的脊梁”和“真的猛士”。(2)评述:鲁迅对国民性的扬弃,是19世纪末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情怀;他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是相对客观的,改造国民精神的方法也相

106、对合理;鲁迅的国民性思想,对当今中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公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6材料司徒雷登(18761962),一个出生并在中国生活了50年的美国人。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就是于1919年在北京创办并长期主持燕京大学。燕京大学虽然是教会学校,但司徒雷登却提出了“使燕大彻底中国化”原则。他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中国学者来校任教,与外籍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同时,他积极推动燕京大学与一流名校交流合作,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的哈佛燕京学社,作为一个学术项目至今仍备受推崇,被视为学术质量的保证。司徒雷登出色的建设和经营,让燕京大学的知名度和学术水平迅速提升,短短十多年,已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

107、大学,在80多年前,就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燕京大学存在了33年,注册学生不到一万人,后来成为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的,就超过100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1)根据材料概括司徒雷登在近代中国教育领域的活动。(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司徒雷登在中国取得的教育成就。(6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于1919年在北京创办并长期主持燕京大学”“使燕大彻底中国化”得出创办中国化的燕京大学;据材料“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中国学者来校任教,与外籍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得出聘请中外著名学者任教;据材料“他积极推动燕京大学与一流名校交流合作”得出推动燕大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第(2)问,根据其活动得出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从对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人才的培养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活动:创办中国化的燕京大学;聘请中外著名学者任教;推动燕大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2)评价:长期坚持奉献于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大量且有建设性的工作;促使燕大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