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07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5259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07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07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07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07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07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07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07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07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难点07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指作者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即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倾向等。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以从“一分析四理解”入手。“一分析”指分析题干的要求,即确定题干是要求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角度分析语句的意思还是要求直接写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四理解”的具体内容是:1理解观点句。论述类文章中的观点句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段落的中心句等,考生阅读文章时要注重分析、理解这些语句表达的意思以及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系。2理解事例。事例是用来论证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论据,理解事例,能够帮助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3理解引用句。论述类文章中使用引用

2、手法的语句多是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考生要重点理解。4理解标志句。这里的标志句指的是使用标志性词语(如“认为”“以为”“感到”等)的句子,这些语句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要注重把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化专制下的清朝学术袁世硕由于清王朝统治者很早便利用了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朝廷的设立悉依明制,定都伊始便摆出了尊孔崇儒的面孔,“修明北监为太学”,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康熙皇帝是历代少有的博学而重视文教的帝王,读书甚多,特别崇尚朱熹。他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编纂理学图书,升朱熹为孔庙大成殿配享十哲之次,成为第十一哲。宋代理学遂

3、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康熙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之时,便着手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鸿词科,意欲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虽有一些人拒征,还是录取了数十人,开始编修明史等。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余种,近十万卷,为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一大总汇。主持编纂的纪昀等人作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已收入的三千五百余种古籍和未收入而存目的六千七百余种书籍,做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论。从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角度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功德。但是,清王朝在以行政手段搜集全国图书的同时,也做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检查,并且明令各地查缴“违碍”的书籍,然后销毁。最初还只是查禁“有诋触本朝之

4、语”的“明季野史”,后来更扩大查禁范围,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的著作中“议论偏谬”者,明末将相朝臣的著作,明末清初文人如黄道周、张煌言、吕留良、钱谦益、屈大均等人的著作,都在查禁之列。据统计,乾隆时被禁毁的书籍有将近三千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乎与四库全书现收书相当。就此而言,这又是一次文化专制造成的图书厄运。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清初的军事征服阶段,清王朝尚无暇顾及文化学术。康熙一朝文字狱尚少,著名的明史案、南山集案都是对反抗思想的镇压,因为当事人曾引述、议论明朝史事,表现出眷恋明王朝的思想情绪。雍正朝文字狱渐

5、多,著名的曾静、张熙案追究至已逝世的吕留良的著作,还是为了消除人们的反清意识。乾隆朝文字狱最为频繁。朝廷苛责地方官吏,官吏深恐一并参处,举报之风大增,于是望文生义、捕风捉影、故入人罪的事情,便屡屡发生,几乎每年都有以文字致罪的。吟诗作文,乃至属联拟题,都有可能被随意引申曲解,招致杀身灭族之祸,文人普遍怀有忧谗畏讥、惴惴不安的心情,形成了畏惧、郁闷的心态和看风使舵的处世态度。乾嘉汉学从学术源流上讲,可以说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从其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在文字狱的恫慑下,人们承袭了清初学者的治学方法,却丢掉了经世致用的精神,多是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诂,名物的考

6、证,古籍的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乾隆时期有多位汉学家被召入四库馆,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纂。乾嘉汉学家在文字、音韵、训诂、金石、地理等学术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但总的看来,却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其研究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遗憾。(原文有删改)1下列各句中,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清政府利用儒学控制社会思想,科举考试用四书五经的内容命制题目,并且任用了一批信奉程朱理学的官员编写理学图书等。B清王朝利用编书来控制社会文化思想,比如编修明史四库全书等,但同时政府也销毁了与四库全书种类差不多的图书。C清王

7、朝用文字狱来控制社会文化思想,造成大量的文字狱案件,使得当时的文人有畏惧的心态,形成了看风使舵的处世态度。D清朝初期的顾炎武,其学术精神集中在与政治无关的古文献研究中,这种做法反映了清朝文化的专制,因为这种行为脱离了现实。【答案】D2从文中看,作者对清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作者列举了清政府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种种做法,通过历史事实以及客观、公正的表述,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其对清政府大兴文字狱的批判态度。【解析】考生在解答问题时,要注重分析作者使用的一些表现其思想倾向的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褒贬的判断分析作者对表述对象的态度。比如作者在介绍清朝文字狱时,用了“严厉”“株连”“残酷”等含贬义的词语

8、,可见,作者对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做法是持批判态度的。1袁世硕,山东大学终身教授。1949年考入山东大学师从冯沅君教授,毕业后,成为冯沅君的助教。袁世硕研究元明清文学,继承了冯沅君的治学方法和谨学态度,他注重从基本的训释古义、稽考史实做起,力求掌握最充分、最详实的文献资料,通过审慎的分析,搞清与所要解释、评论的文学作品有关的历史事实。2考生可以从作者所用的词的感情色彩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如作者提到文字狱时,用了“严厉”“株连”“残酷”“苛责”等词语,从这些词语的感情色彩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文字狱的批判。该考点常见的考查角度有以下两点:1从全文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2概括作

9、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在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类试题的答题技巧:1整体把握主旨。2利用“显性因素”。3挖掘隐含信息。4把握创作意图。5综合分析鉴别。6据文合理推断。一、(2018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文学经典的重构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和实用。因此,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把现有的经典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从而接纳被历史确认了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

10、不是经典的作品。通过重构,文学经典才能与历史同步,文学经典的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文学经典的质量才会得到保障。事实上,重构最大的作用在于增补和删除,增补主要针对现在而言,即把现在被视为经典的作品补充进去。删除主要针对过去而言,即把过去误认为是经典的作品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因此,这一重构的过程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文学经典书目实际上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布鲁姆认为,作家及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陌生性”。他说:“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文学都具有经典性。”原创性对于文

11、学经典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无法据此解释那些大量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同样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例如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它们的陌生化特点往往让阅读它们的人爱不释手,但是它们却不能成为经典。这就是说,布鲁姆提出的原创性标志的陌生性,难以成为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标准。布鲁姆接着又提出另一个标准:“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又一标志。但是,无论是陌生性还是神性和人性的爱恨纠葛,都难以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文学经典化的标准。当我们从起源上对文学加以研究的时候,就会发现,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古今中外发现的最早文本,都与记载宗教祭祀仪式的活动有关。在那些古老的极

12、其简略的文字记载中,如我国殷商时代留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就包含内容丰富的故事文本。这些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就是文学的最早的源头。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就是教诲,并为其他人或后来者提供范例,建立规范,让后来者有例可援,有法可依,形成体制。一直到后来,文学始终保持着这一基本功用,如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莎士比亚的作品、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都显示出文学教诲的本质特点。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产生的目的就在于伦理表达的需要,文学的功能就是教诲,而文学的审美功能则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为教诲功能服务的。文学缺失了教诲动能,即伦理价值,文学的审美价值则无法存在。文学价值

13、的大小在于其所发挥的教诲功能的大小。作为文学经典,其教诲的功能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反之,文学就难以成为经典。这就是说,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伦理价值的一种延伸,或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因此,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摘编自聂珍钊史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其更完善和实用,就是文学经典的重构。B文学经典的重构不仅是推翻经典,更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接纳被历史确认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

14、典的作品。C针对现在或过去,对经典书目进行增删,文学经典才可以与历史同步,其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其质量才会得到保障。D文学经典书目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因为文学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布鲁姆认为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经典性,但是对于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人们各有看法,没有定论。B布鲁姆认为,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成为经典的标志,但是作者认为,对此文学经典化的标准,大家难以共同接受。C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这些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却不能成为经典,因此,文学经典作品不必具

15、有原创性。D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这是从文学起源上对文学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审美功能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作品教诲功能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大。B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这些作品形式、内容各异,但都具有教诲的本质特点。C文学的最早的源头是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是教诲,这是从文学的源头上探寻文学经典的特性。D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发挥教诲的功能越大,其价值就越大,无法体现教诲功能的作品难以成为经典。

16、二、(20172018学年安徽皖西南50所名校联盟高三11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进步”绝对是一个褒义词,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进步”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一条不证自明的真理:以人类理性为内核的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带来以经济增长为指标的物质生活日益舒适,人类社会随着时间流逝线性进步,永无止境。不料想,在社会高速发展进步若干年后,人们渐渐发现“进步”已经连带出太多的问题,以至让进步举步维艰,很难持续下去。于是“进步”开始成为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反思质疑的对象。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博瑞看来,这种高扬物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进步论的出现其实很晚,是启蒙时代的产物。在这

17、之前,历史学界占据主流地位和压倒优势的反而是“退步论”,人类社会中一些最伟大的思想家的历史观都是倾向于“退步论”的。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相信在人类社会早期曾经存在一个“单纯质朴、天真自在的黄金时代”,历史的发展是人类一再堕落而又力挽堕落的过程,这和圣经里表述的历史观也是大体一致的。从18世纪初期算起,人类社会高速发展三百年后,人们渐渐发现,这种发展进步带给人间的并不全都是福音,20世纪连续两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工业文明时代人性的畸变,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毒气库和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废墟上,是超高效、大规模的生命毁灭。给这种“进步论”更响亮地敲起警钟的,是地球上接踵而至的生态灾难和日益逼近的生态

18、危机。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追求无限的发展,岂不是一场自欺欺人的美梦吗?“进步论”在走红近三百年后,“进步”的初衷似乎已经大部分落空,在今天的社会学界和历史学界,“进步论”渐渐失去了大半信誉。实际上,“进步论”从产生伊始就不断受到质疑和反思、批评和抵制。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可以看作反对“进步论”的一位旗手,他断定“社会发展是一个巨大错误”。在卢梭之后,再次对现代文明进步论发起攻击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本雅明指责说:进步的概念在历史的线性过程中使用是一种误用,误用了牛顿物理学的时间观。马尔库塞则用同样尖刻的语言指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都不是向野蛮状态的倒退,而是现代科学

19、技术和统治成就的必然结果”。在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的批判下,由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决定的社会进步论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神话”。有趣的是,启蒙话语中的“进步观念” 本来是力求以“科学”为依据的,后来,在科学内部也开始了对于这种“进步观念”的拆解与颠覆。在爱因斯坦发现物理学的相对论之后,人们同时也发现“进步”所依托的“时间”,并不是绝对的、直线的、匀称的、无限的。爱因斯坦在晚年常发出如此感叹:“人类对于无尽止进步的信心,仅在五十年以前还是那么广泛地流传着,现在却好像已经完全消失了。”(摘编自鲁枢元关于进步文学论的反思,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进步”的观念虽然是不证自

20、明的真理,但进步的止步还是引起学界对“进步”的质疑。B相对于“黄金时代”,人类社会其实一直是退步的,这种状况直到启蒙时代才发生变化。C两次世界大战、接踵而至的生态灾难和日益逼近的生态危机等,令“进步论”渐失信誉。D近三百年来,思想家们对“进步论”屡有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甚至揶揄它是“现代神话”。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实践史和思想史中取材,针对进步主义的历史观做了层层深入的反思和质疑。B文章引入了从柏拉图到马尔库塞等思想家对进步论的批判,指出进步论的错误所在。C用“进步”初衷落空的论据“摆事实”的同时,文章还论及了“进步论”的逻辑谬误。D科学内部对“时间”概念的颠

21、覆,使依托“时间”、力求“科学”的进步论失去前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步观念与科学和理性相关联,但其“理性”其实是一种工具理性,而“科学”则指向物主义。B进步论者,相信未来更好,退步论者,认为过去最好,以此看来,推崇三代盛世的孔孟和歆羡远古社会的老庄也是退步论者。C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库说明,科技进步带来的不都是人类福祉的进步,它同样能带来人类灾难制造能力的“进步”。D根据牛顿物理学的时间观,可以推出人类社会能够无尽止地进步,而根据爱因斯坦的时间观,结论正好相反。一1B【解析】B项,将并列关系说成了递进关系,原文是“不是,而是”。2C3A【解析】A项,无中生有,原文“文学缺失了教诲动能,即伦理价值,文学的审美价值则无法存在。文学价值的大小在于其所发挥的教诲功能的大小”阐述了审美与教诲的关系,但是,并没有阐述“教诲功能越大,审美价值越大”的道理,从原文中无法推导出这一结论,即于文无据。二1C2B【解析】B项,说法错误,柏拉图没有批判过进步论。3D【解析】D项,“根据牛顿物理学的时间观,可以推出人类社会能够无尽止地进步”错误,原文说的是“本雅明指责说:进步的概念在历史的线性进程中使用是一种误用,误用了牛顿物理学的时间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