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5183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 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二文言文阅读课案4分析综合备用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例析(一)而1.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

2、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二)何1.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宾语,前置,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

3、,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三)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

4、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如: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介词相当于“于”。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四)乃1.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相背,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5、(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代词只用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五)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

6、”作宾语,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师说)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游褒禅山记)汝

7、其勿悲!(表婉商,与妻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伶官传序)(六)且1.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况且”。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2)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并”。如:河水清且涟漪。(伐檀)(3)表示先让步,后推进一层,相当于“尚且”。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副词(1)相当于“将”“将要”。如: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2)相当于“暂且”“姑且”。如: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并序)(七)若1.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如:若毒之乎?

8、(捕蛇者说)(2)近指代词,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如:南宫适(ku)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八)所1.助词(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等。如: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后序)(2)和“为”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后序)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2.复音虚词“所以”(1)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如:吾所以为此者,

9、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手段或凭借。相当于“用来的”“的根据”“的方法”等。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九)为1.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为“wi”。(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如:天下熙

10、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6)表示被动关系,读“wi”,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格式。如: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2.助词读“w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十)焉1.代词(1)表疑问,相当于“哪里”。如:且

11、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他称,他(它),他(它)们。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2.语气助词(1)用于陈述语气,一般可不译出。如: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3)相当于“然”。如: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十一)也语气助词(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如: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

12、孟子)(4)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不传也久矣。(师说)(十二)以1.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3、。(廉颇蔺相如列传)(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连词(用法和“而”相近)(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

14、关系,可依文意译成相应的连词或不译。如: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子吴起列传)(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地”,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

15、展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因此”。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十三)因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如: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2.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如: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四)于1.介词(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得复见将军于此。(在,鸿门宴

16、)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公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出师表)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赤壁之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师说)(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译为“胜过”。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2.复音虚词“于是”(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

17、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2)放在谓语前或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十五)与1.介词(1)引出对象,相当于“替”“为”。如: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2)相当于“同”“跟”。如: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并序)2.连词表示词语间的并列关系,相当于“和”“同”。如: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3.语气助词通“欤”,读“y”,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吗”。如:王

18、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十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2)表示假设关系。一般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

19、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十七)者助词(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或物)”。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后序)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2)附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

20、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3)附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4)附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之类。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十八)之1.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师说)2.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2)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