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4878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七系统训练1、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2、某一制度既充分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平等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 )A.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D.促进了

2、我国的民族团结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化大革命”博物馆的构想。他说: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我们党和政府吸取“文化大革命”教训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进政治协商制度明确了政协的主要职能推进城乡基层民主建设A.B.C.D.4、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A.改变一些领导人的专制作风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

3、律体系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5、 香港回归祖国之际,阿根廷总 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中国的“一国两制”构想和平解决马 岛的主权问题。这主要表明“一国两制”构想( )A.符合中、阿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B.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模式C.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D.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6、下列有关海峡两岸关系进展的史实,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首倡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

4、打破A.B. C. D.7、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斯大林迫使我国签订了一项秘密的补充协定,规定在苏联的远东边疆和中亚各共和国领域内、在我国的东北和新疆领域内“不给予外国人以租让权利,并不准许第三国的资本或其公民以直接或间接形式所参加之工业的、财政的、商业的及其他的企业、机关、会社与团体的活动”。该补充协定( )A.有利于我国开展独立自主外交B.有助于“一五”计划的开展C.影响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8、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社会

5、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C.美苏“冷战”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9、“顾全大局的克制,谋求团结的诚意,求同存异的耐性,再加上恰如其分地揭露和反击,这一切为会议排除障碍获得成功打开了道路,也使周恩来受到各国代表的普遍景仰和尊重。”这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 )A.打破了美国等孤立中国的意图B.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C.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实事求是D.与不结盟运动的精神高度一致10、某同学的学习卡片中有一幅图(见下图),对此图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它反映

6、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B.它表明美国已放弃“两个中国”的政策C.它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新中国的支持D.它说明中国成为多极格局中的重要力量11、1972年中日建交;2000年后小泉曾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走入低谷;2006年10月安倍晋三来华访问;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与安倍晋三举行了会晤。以上事实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C.对外政策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D.日本与中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12、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至2017年7月,中国先后参加24

7、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3.5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目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缴纳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表明中国( )A.一贯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目标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坚持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1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材料一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

8、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的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的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 为

9、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4.

10、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材料三 以两岸自由贸易园区的合作与共赢为主题的海峡两岸经贸论坛在厦门举行。两岸产业界学者及知名企业家联袂登台,就两岸自贸区合作等话题展开研讨。商务部台港澳司司长陈星在致辞中指出,2013年,两岸贸易额再创新高,已达1 972亿美元。今年一季度,两岸贸易增长仍旧势头良好。材料四 四川雅安地震虽已发生近一个礼拜,台湾民众及媒体对此不幸事件仍是极度关心。台湾民众及团

11、体也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台湾企业更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期待能透过种种的关怀抚平灾民心中的痛;而马英九也通过发言人表示台湾的搜救队已准备好,如有需要协助可立即出发救援。凡此种种除了凸显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外,更彰显了两岸间的同胞感情。福建东南新闻网。(1)材料一是某学生在第16届亚运会上看到的两支代表队的旗帜的图片,请分别说出这两面旗帜所代表地区回归祖国的时间与主要原因【至少两点】。(2)请说明造成材料二中诗人离愁别绪的历史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前景的认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69

12、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

13、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解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来的友好往来和文

14、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摘自周恩来政论选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

15、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可以使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故选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也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故A、C两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权组织原则问题,故D项错误。 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既充分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平等等政治因素”可知该制度是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我国的民族团结、祖

16、国统一.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D项正确;民族区城自治制度没有改变民族分布的格局,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目前我国仍未完成统一,排除C项。 3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査学生的分析能力。“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政协的职能是1954年明确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对政治协商制度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故排除。其余三项均符合题意。 4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改变一些领导人的专制作风只是材料中的一部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法制建设,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制建设还不完备,不是有法不依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材

17、料“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等信息可以判断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内容是改变领导人的作风,加强法制建设,并没有涉及民众法制观念,故D项错误。 5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香港问题是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马岛主权也是阿根廷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国两制”构想不是用来解决两国之间问题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在香港回归之际,阿根廷总统想利用中国的“一国两制”构想来解决马岛主权冋题,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构想是解决个国家的统一问题,不是反对外来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故 c项错误;“一国两制存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6

1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进展的史实。项,是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内容。项,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项,是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九二”共识。项,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综上所述,其正确顺序为,故本題正确答案为D。 7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由材料“斯大林迫使我国签订”可知此条约签订受苏联胁迫,不利于我国独立自主外交的开展,故A项错误;B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斯大林迫使我国签订了一项秘密的补充协定”“

19、不给予外国人以租让权利”可知苏联以超级大国的姿态影响中国外交活动,不利于我国独立自主外交形象的树立,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条约未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故D项错误。 8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当时很多亚非国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有误解。 9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根据材料关键语句“顾全大局”“谋求团结”“求同存异”“揭露和反击”“排除障碍获得成功”“周恩来受到景仰和尊重”等可以判断,此次国际会议是亚非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即实事求是,故选C项。打破美国等孤立中国意图的是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

20、家建交,A项错误;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B项错误;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不结盟政策是针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结盟阵营而言的,不结盟的主要含义在于强调独立自主,和平相处。 10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直接原因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因此该图体现的是发展中国家对新中国的支持,故C项正确。“新时期”指1978年以后,与示意图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当时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两个中国”的政策,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项错误;当时仍然是“两极格局”,故

21、D项错误。 1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每个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日双方外交政策多次进行调整,主要是因为国内外形势的变化。C项符合题意。 1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体现了中国“坚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中国“一贯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目标”,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我国对世界格局的构建,故D项错误。故选C。 13答案及解析:答案: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 成就:创立了人民代

22、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2.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 策略:“依法治国”。3.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或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4.特征:初建;曲折;发展完善。或【基本形成、严重践踏、法制完善】 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解析:第(1)问,新中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其成就结合所学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可概括出中

23、国共产党没有准确把握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据“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可概括出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的概念,忽视了政体民主建设;据材料二“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依法治国,而只能是政策治国”可概括出治理国家不是靠法律而是仅依靠政策。第二小问,据“相适应的依法治国”可知主要策略是“依法治国”。第(3)问,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民主制度,结合所学总结其特点。第(4)问,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认识要从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必然性等方面分析。 14答案及解析:答案:(1)图一代表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24、,于1999年回归祖国;图二代表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97年回归祖国。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港澳同胞渴望回归祖国等。(2)国共内战,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造成两岸长期隔绝分离。历史上海峡两岸多次处于隔绝状态。(3)变化:由隔绝到广泛交流。认识: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在经济上已经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25、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析: 15答案及解析: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重大改变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日本:甲午战争及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

26、;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解析:1.据材料一信息“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得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等要点;结合所学知识,“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得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等要点。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当时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

27、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重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因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和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再根据材料二信息“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说明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50

28、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得出中美两国关系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等要点,再结合所学,得出中国自身国际地位提高等要点。4.题目设问要求“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从日、中两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日本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珍爱和平;从中国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以来,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中国也应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开创未来。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