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再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梅葆玖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2016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
2、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没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49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每
3、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4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 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
4、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物议。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2013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工作人员感叹:“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
5、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雅致。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
6、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不仅扛起了梅派旗帜,还豁达面对时代选择,坚持有保留地创新。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每次演出时,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既契合了传主的身份,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2.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葆玖一生为戏,13岁正式登台演出,一生致力于京剧的传承。即便在病危时,也一度对大唐贵妃有心率反应,可见其对京剧的热爱。B.梅葆玖一生培养了49个弟子,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C.梅葆玖
7、的成功,离不开父亲对他的悉心教导和严格要求。梅兰芳并没有亲自为其开蒙,要求其兼学东西文化,在40岁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D.文章在写梅葆玖的回忆时,提到当年梅兰芳对学习的狂热,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都体现了梅兰芳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3.梅葆玖父子身上哪些特点能够打动你?请结合材料谈谈对你的启发。二、阅读下列的文字,回答问题:张弥曼:搞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傻瓜”3月22日,自嘲为“傻瓜”的张弥曼在巴黎摘取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该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莱雅基金会于1998年设立,每年授予全球5位为科学进步做出
8、卓越贡献的女性。1936年生于南京的张弥曼,是家中长女。父亲学成归国后,在上海的一家医学院谋得教职,教人体生理学。父亲开明,常带她去溪边网虾,到菜地捉虫,到麦田看蚂蚁怎么沿着麦秆爬上去寻找蚜虫,用放大镜观察花的雌雄蕊和昆虫复眼等。张弥曼笑言:“我一直想当医生,而不是科学家。”因为父亲单位有不少敬业、有教养的医生,令她仰慕。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无忧无虑的日子戛然而止。父亲带着全家疏散到南京,又辗转江西各地。有件小事几乎成了她日后学地质学的先兆。有一次,她和弟弟在流亡路上偶得木偶奇遇记和谈天说地两本书。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后来在大学上普通地质学时,老师居然讲到了书中的一些内容。她说:“这段
9、逃难的经历决定了我一生为人处世的取向。”1953年,17岁的张弥曼响应国家“地质报国”的号召,放弃学医理想,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55年,张弥曼被送到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但是,这位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完全不知道该学哪类古生物。“学鱼!”当时在苏联访问的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建议张弥曼。她听从了伍先生的建议,从此开始了对鱼化石的研究。1960年,张弥曼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开始了她的寻“鱼”生涯。在生命“进化树”上,人类属于四足动物。大约在3.8亿年前,肉鳍鱼类登上陆地,演化出了四足动物。但哪一种肉鳍鱼类,才是人和鱼的最近共同祖先呢?数百年间,这
10、个“谜”在古生物学界悬而未决。张弥曼还原的是云南曲靖的杨氏鱼。按照瑞典学派的观点,杨氏鱼应有一对内鼻孔,头颅分成前后两半,由一个颅中关节连接。张弥曼在做这个鱼标本时,既没找到内鼻孔,也没找到颅中关节。内鼻孔是鱼类“登陆”时学会呼吸的关键构造。她画了540多张图,把所有的剖面“拼装”出一个20倍等比例放大的标本。后来,她用更多证据动摇了瑞典学派的权威,认为杨氏鱼和奇异鱼都是一种原始的肺鱼,在国际古生物界激起轩然大波。由于她的工作无可挑剔,人们开始对内鼻孔的起源,乃至四足动物的起源有了各种新的认识。直到1995 年,古生物学界才普遍认同她的观点,肉鳍鱼类起源的心中地区也逐渐从欧洲和北美转向了中国云
11、南曲靖。在大庆油田开发之初,不少人都认为含油层应该在距今1.5亿年的早白垩纪,石油勘探也应该集中在相应的地层内进行。但张弥曼根据地层中的化石样本,结合对东亚地区古鱼类演变规律的研究,提出含油最丰富的地层应该在距今1亿年左右的晚白垩纪时代。此后,随着大庆油田里第一股石油从地下汩汩而出,张弥曼的观点也被随之证明并引起轰动。张弥曼最敬佩的学者是已故的英国古生物学家柯林帕特森。她记得柯林在一篇论文中曾大胆提出一种主张: “我们要把自己脚下的踏脚板抽掉。”化石材料,就是每一个古生物学家的“踏脚板”,吸引着科学家进入未知而引人入胜的世界。张弥曼在科研中是有勇气抽掉自己“踏脚板”的人。20世纪90年代初,她
12、把成果“金矿”泥盆纪鱼类研究,移交给了朱敏等年轻人,转而研究很多人不屑的新生代鲤科鱼类化石。她说:“年轻人做得比我好。”鲤科鱼类化石分布广、比较常见,很难在短时间内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她说:“我不是没有思想斗争。但是没有寂寞、枯燥的基础工作, 怎么会有真正的大发现?!”有人不明白:对古鱼类的研究跟今人生活有何关系呢?张弥曼说:“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个研究能帮我们认识生物演化,而关于生物演化的科普能激发孩子们逻辑思维的萌芽,这些对于地球和人类的未来很重要。”(摘编自2018年3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弥曼的父亲非常开明,常带她网虾、捉虫、用放大镜观察
13、花的雌雄蕊和昆虫复眼等,这说明她想当医生的愿望是受父亲的影响。B.1955年,张弥曼被送到莫斯科大学学习。她听从了伍献文的建议后,开始了对鱼化石的研究,她的寻“鱼”生涯由此开启。C.张弥曼根据地层中的化石样本、结合对东亚地区古鱼类演变规律的研究而提出的观点,对大庆油田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D.20世纪90年代初,张弥曼把泥盆纪鱼类研究移交给了朱敏等年轻人,践行了她提出的“把自己脚下的踏脚板抽掉”主张。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受逃难途中读到的木偶奇遇记和谈天说地两本书的影响,张弥曼放弃学医理想,考入北京地质学院。B.张弥曼通过研究认为杨氏鱼是一种原始的肺鱼,
14、解决了古生物学界人和鱼的最近共同祖先这一数百年悬而未决的“谜”。C.张弥曼用证据否定了肉鳍鱼类起源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说法,使人们对内鼻孔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D.张弥曼研究很多人不屑的新生代鲤科鱼类化石,主要是她认为寂寞、枯燥的基础工作会产生真正的大发现。3.作为一名古生物学家,张弥曼从对地质学一无所知到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经历颇多。请结合材料,就张弥曼的个人经历对其专业研究和专业素养的影响进行概括。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
15、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完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
16、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即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1958年以后,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连续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
17、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
18、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
19、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
20、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2.下列不属于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的一项是()A.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文章开头第一段就写出了侯仁之转而学史的原因是为了疗救社会,表现出他对国家民族的爱。B.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侯仁之认为“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
21、书房,跳出旧书堆”,并身体力行,“连续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C.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文章最后两段写侯仁之积极参与保护城市工作,表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现实的精神。D.侯仁之取得的成就与他弟弟的激励分不开。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侯仁之由学医转学史,才有了后来的成就。3.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94岁的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她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叶先生大学时的
22、诗词习作就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年有清才若此”,到中年,更是获得文史大家繆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老师顾随在她23岁时已经断定“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鼓励叶嘉莹自立门派;尤其她将西方理论的研究方式引入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大胆尝试,更是引得繆钺主动来信盛赞,“继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后,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拓”。其成就之高,在当今是首屈一指的。叶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工作重点,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参加电视节目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
23、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叶嘉莹说。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关键在于选入教材的是不是精华之作,老师能不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选的是糟粕的话也没什么用。选的是精华,老师能把精华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叶嘉莹说。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今人也能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她曾在加拿大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学界往往以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世者
24、难解其中况味,乃至历代对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但叶嘉莹认为,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近的诗歌,“要选择真正好的作品,只要老师讲得明白,他们一样会理解,一样能背下来。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并不合适,这不能算一首好诗,只是骆宾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有意义。”叶嘉莹先用了杜甫的画像让孩子们认识这名诗人,再用地图让孩子们了解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境况,最后回到诗歌本身,向孩子们讲解这首诗是杜甫出外散步、看见春天的美景而作。叶嘉莹讲完一句,就画一幅图以加深孩子们的理解,全诗讲完后,她再带领他们背诵、吟唱,孩子们由此对古诗饶有兴味,学得非常快。当时她给孩子们留了“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
25、两句诗当作业。有一个小朋友续出了“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这样饶有意趣的句子。“诗不是抽象的东西,”叶嘉莹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孩子学诗,就是让他们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都有关怀的爱心。”但现在的一些做人方式令她不能理解。生于“燕京之旧家”,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要求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性格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在这种文化里强调人的弱德,而非当一个强取豪夺、不择手段的强者”。现在的“读经”让她有点看不懂。她看到报纸上说,一些读经班单让孩子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像唱歌一样带着孩子背,孩子
26、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误人子弟。”叶嘉莹评价,“读书当从识字始,字都不认、道理都不懂, 背来有什么用?”叶嘉莹认为,应该以“兴道讽诵”的方式,老师先让孩子认字,告诉他诗里写了什么,让他明白诗人的感动何在。 而“道”,则在于以讲解来引领。“教小孩是要一步一步来,现在的情况是老师都不懂,学生乱背,错字别字都不通,背得再多有什么用?”叶嘉莹反问。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观之。近体诗与现代诗,在她看来“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与古典诗歌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不同,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
27、,“接受外国传统、受到外国诗歌影响”。“胡适的白话诗如果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所以只能变个花样、加入技巧,制造一些艰难而古诗用古诗的方法说有意味,用白话说,同样也有意味。”叶嘉莹说。在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很灵巧的句子,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么体会”。叶嘉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进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她发出感慨,“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相关链接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自1945年从辅仁大学国文
28、系毕业后担任中学教师开始. 叶嘉莹至今未曾中断她的古诗词教学。从1954年起先后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1966年开始担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华裔院士。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历经丧乱,晚年丧女,诗词给她力量,叶嘉莹借诗渡过忧患,获得疗愈。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想要达到目的关键在于选材和讲解。只有选择精华之作,并把精华讲出来,才能让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B.诗教是古代的教育系统,而
29、今对叶嘉莹来说,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读者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C.在叶嘉莹看来,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与古典诗歌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不同。D.叶嘉莹从小就接受诗词方面的正规教育,诗词伴其一生,尤其是在历经丧乱、晚年丧女的时候,诗词又给了她力量,使她渡过忧患,获得疗愈。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生于“燕京之旧家”的她从小受到的教育让她要求自己在艰难困苦中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三省吾身。B.正是因为叶嘉莹自感“老之已至”,所以内心
30、始终有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紧迫感,她把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当作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参加电视节目亲身示范。C.叶嘉莹对让孩子们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像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们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的 “读经”方式颇有微词,并说这样会“误人子弟”。D.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看待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在她看来近体诗与现代诗“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古典诗歌更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3.如何理解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请结合文本从几个方面做简要概括。 答案以及解析一答案及解析:答案:1.C; 2.D; 3.任何成功都需
31、要努力来换取,梅先生10岁学习京剧,13岁登台演出,成为一代大家,建立在他不断的努力训练之下。保持广泛学习的热情,梅兰芳的狂爱学习,对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是他学养气质的源头。对人谦和有礼,梅玖葆作为京剧大家,在对待观众的要求时不管多累都会有求必应家学渊源家风会成为影响一个人性格(素养)的重要因素,梅先生受父亲的影响有如此成就与美好教养,我们应该学习。(意思正确即可,其他答案只要正确,言之有理亦可给分。)解析:1.“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表述不当。2.“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表述错误 二答案及解析:答案:1.C; 2.C; 3.父辈影响;逃难经历;响应国家号召,学习地质学专业; 导师建
32、议;勇于抽掉“踏脚板”;自我追求。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她想当医生的愿望是受父亲的影响”错,第2段说的是“因为父亲单位有不少敬业、有教养的医生,令她仰慕”。B项,她的寻“鱼”生涯不是在 1955年开启的,应是在1960年回国后。D项,“把自己脚下的踏脚板抽掉”的主张不是张弥曼提出的,而是英国古生物学家柯林帕特森提出的。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受逃难途中读到的木偶奇遇记和谈天说地两本书的影响”错,张弥曼放弃学医理想、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是为了响应国家“地质报国”的号召。B项,“解决了古生物学界人和鱼的最近共同祖先这一数百年悬而未决的谜”错,她的研究成果的意义在
33、于“人们开始对内鼻孔的起源,乃至四足动物的起源有了各种新的认识”。D项, “她认为寂寞、枯燥的基础工作会产生真正的大发现”错,倒数第2 段中她的原话是“没有寂寞、枯燥的基础工作,怎么会有真正的大发现”,意思是寂寞、枯燥的基础工作只是有真正的大发现的必备条件之一。3.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从文中筛选出她主要的人生经历,阐明对其专业研究和专业素养的影响即可。如第2段介绍父辈的影响,父亲培养她的科学意识,她仰慕父亲单位的医生,张弥曼从小就有了远大的志向。3、4两段写逃难的经历决定了她一生为人处世的取向。5、6两段写张弥曼响应“地质报国”的号召,听从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的建议,开始
34、了对鱼化石的研究。710段介绍了她在这个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最后三段写张弥曼在科研中是有勇气抽掉自己“踏脚板” 的人,她淡泊名利,重视基础工作,深谙专业研究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她的自我追求。 三答案及解析:答案:1.AC; 2.D; 3.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解析:1.B项,信息在第二段,盲目拔高,“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当。D项,曲解文意,信息在第五、六段。文中说“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并没有说“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E项,张冠李戴,卢沟桥禁止机
35、动车与兽力车通行,是北京市政府的决定。侯仁之做的是积极呼吁保护,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引起了政府的注意。本题涉及考点较多,考生需通读全文,梳理出传主的生平经历、成就。概括出传主的优秀品质,理清文章结构,总结写作手法,然后再找准选项所在区间,逐一排查,得到答案。3.“城市的知音”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意思是说,侯仁之是一个热爱城市、了解城市、研究和保护城市的人。所以,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梳理出侯仁之热爱城市的表现,为研究、保护城市做过的贡献,然后分条列举,就可得到答案。如,第段“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表现出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的热爱
36、之情;“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表明侯仁之研究过的城市很多;第段“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积极参与保护卢沟桥与莲花池等行动,表明侯仁之为保护城市付出了很多。 四答案及解析:答案:1.D; 2.B; 3.在师承方面:师承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深得古典诗词的精华。在学术研究方面:成就之高,在当今首屈一指;研究方式融通中外,勇于开拓和创新,以辩证眼光评价近体诗和现代诗。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实践,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关切当下,对当今孩子古诗词教育的缺失提出批评和指正。在情感态度方面:对传统文化感情深厚,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
37、,度人无数。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从小就接受诗词方面的正规教育”于文无据。“相关链接”中只有“1924年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一个承习新知识,旧德道家教的女子”的信息,不能说明从小接受过正规教育。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强加因果,原文第2段中“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工作重点”这句话,只能说明叶嘉莹在耄耋之年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儿童古诗教学方面。3.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是文章题目,统领全篇, 答题时需要进行全文检索。第1段写她青年时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到中年更是获得文史大家缪钺的揄扬。学术成就之高, 在当今首屈一指。第2段写叶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工作重点。第3段至最后从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写叶先生的古诗词教学实践。同时需注意“相关链接”中“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等信息。 梳理以上信息后,从叶嘉莹的师承前贤、古诗词研究、古诗词教学实践、育人成果等几个角度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