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623KB ,
资源ID:234687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468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教师用书: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教师用书: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一部分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时空坐标阶段特征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18401912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上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统治于1912年结束。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次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放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思想上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主干回扣政治(1)列强的侵略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

3、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背景:鸦片战争后,封建压迫和西方侵略激化矛盾过程:爆发金田起义;高潮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转折天京变乱;防御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失败天京陷落(3)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

4、正实行经济(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洋务运动兴起: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文化(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

5、以制夷”的思想(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3)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社会生活(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并行不悖(2)交通与通信的进步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

6、报纸政治(1)沉重的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人民的抗争戊戌变法:1895年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义和团运动: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局限性。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

7、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的斗争等(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文化(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思想,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

8、心社会生活(1)物质生活的变化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2)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3)通信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4)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典例呈现(2019全国卷,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

9、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解析B据材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外国人的名字”代表外国人的身份,在中国近代受领事裁判权的影响,往往意味着特权,成为民族工业创立之初的护身符,故选B项;“民间设厂高潮”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甲午战争后才开始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不是外国资本运作的结果,排除C项;“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命题立意本题选取中国人租借外国人名字的相关史实,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题干

10、材料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较好地体现了新高考试题的特点,考查考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具体阐释如下:核心素养方法指导时空观念材料信息有“时”的信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空”的信息“通商口岸”体现了时空观念这一素养。历史解释题干“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和发展。考向一晚清时期的列强侵略及影响典例再现1(2018全国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

11、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C日本的舆论宣传属于“外交战”,清政府“无所作为”,反映了其不谙熟近代外交。故选C项;“舆论宣传”对战争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左右战争进程”;“变更政体”“鼓动革命”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故排除A、B、D三项。2(2019揭阳二模,28)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英国在中国沿海近岸水域和珠江水道、杭州湾和长江下游进行水文调查,并绘制海图,公布调查结果。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鸦片战争是英

12、国蓄谋已久的结果B英国已获取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权C水文调查有力配合了英国的军事行动D水文调查属于正常的科学研究活动解析C题干中的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正值鸦片战争期间,且这些地方与战争地点紧密相连,故选C项;鸦片战争是英国蓄谋已久的结果,应该结合鸦片战争前的相关实施,而不是鸦片战争期间的史实,排除A项;英国已获取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权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英国的水文调查是在鸦片战争期间,是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排除D项。考向深化1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

13、国到一国;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3)从列强侵华目的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建设性(客观影响):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

14、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运用多元史观辩证分析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1)革命史观: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因此中国只有通过武装革命的方式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才能获得独立发展。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先进中国人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2)文明史观:列强的侵略在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刺激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促使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变。(3)整体史观:随着列强向中国倾

15、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4)社会史观:随着列强的侵略,西方的社会风俗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习俗的近代化。3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转型(1)表现政治:中国的领土等主权沦丧,但形式上还有一个代表全国的政府;各阶层人民反抗斗争,如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等。经济:列强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兼有早期的资本输出,体现了工业文明的内在要求。代表农耕文明的小农经济逐步走向解体,但比重仍很大;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另一方面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

16、下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变动较大,出现外商企业等近代企业。思想: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基本没有付诸实践。社会:“买办”、无产阶级等新兴阶级出现;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变为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传入中国。(2)认识: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诸多领域发生巨变,被有些人认为是“数千年未有之巨变”。但变化局限于一定范围,广大内地和人民的生活所受影响并不太大,列强的侵略势力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

17、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还在农业文明的道路上徘徊。4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的变动(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它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使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2)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1861年,咸丰帝病逝后,慈禧太后勾结奕发动政变,控制了清政府的实权。(3)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列强迫不及待地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也迫切需要列强的帮助。1862年,清政府“借师助剿”。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

18、中国人民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4)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同光年间,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技术精良,掀起了一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特征(1)广泛性:主要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其原因是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的利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以救亡图存

19、方面具有一致性。(2)开放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眼界进一步开阔,更加深入地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3)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甲午战前的器物到甲午战后的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4)继承性:先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进而发展资本主义以救亡图存。(5)阶段性: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反侵略为主

20、,表现为直接对外,原因是列强的侵华方式表现为直接的、公开的武装侵略。辛丑条约签订后,则往往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原因是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素养培育家国情怀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不断高涨。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逐渐强化。对点训练1(2019安徽六校一测,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改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

21、指的应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B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运动高涨,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对点训练2(2019德阳三模,29)1895年之前,台湾已有诗社,但为数不多。1895年后,或是“前清遗儒,学非所用”,故“相率为诗”,或是“省籍人士,未忍汉学未坠,提倡诗学”,于是“诗社继立,遂风靡全岛矣”,最多时竟有300余个。诗社的盛行反映出()A日本对台湾实施同化政策B台湾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C诗歌成为民众反日的载体D传统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解析D诗社传播的是汉学,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故选

22、D项;诗社传播的是汉学,排除A项;传承中华文化,不能体现是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诗歌的内容是反日,排除C项。考向二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典例再现1(2019全国卷,28)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表中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解析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

23、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B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米行”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 C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2(2017全国卷,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

24、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解析A税负减轻有利于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选A项;税负减轻不等于加强“管理”;“摆脱”不符合史实;企业稳健发展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保证”一词表述太绝对化。故排除B、C、D三项。考向深化1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1)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2)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3)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

25、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4)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5)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2从不同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史学角度: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6、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从文明史观看,它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从近代化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动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3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1)思想上:提出“中体西用”观点,使中国近代化由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并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经济上:引进机器生产方式,开启

27、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管理经验。(3)外交上: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建立了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关系,开启了外交近代化的历程。(4)军事海防上: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军事近代化历程。(5)教育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翻译、科技、军事人才,开启教育近代化。4晚清政府顺应近代化的努力(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举办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

28、河,是中国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近代化的起步。(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甲午战争失败后,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实行“振兴实业,奖恤工商”的新经济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3)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清政府制定了经济改革措施: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开办实业;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等等。清廷以上谕形式发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在“以农为本”“重农抑商”“耻言技艺”的中国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4)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提倡、规范和奖励工商,设立与商部配套的机构

29、律学馆(负责起草有关经济法令和政策)、商标馆(负责商标事宜)、商报馆(及时报道各信息)、商务学堂、工艺局等。这表明传统封建政府的职能有所转变。之后又推出“预备立宪”,试图通过法律的变革和宪政的允诺最终实现“皇位永固”。“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是迫于内外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但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法制的近代化,具有进步意义。素养培育时空观念中国的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在列强侵略下开放通商口岸较早,自然经济的解体较快,因此中国的近代工业大多分布在这些地区。关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定要放在此时空背景下进行理解和分析。对点训练1(2019雅礼中学月考,9)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义利观,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

30、倡导求“利”;有的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有的倾向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这些义利观()A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B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C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 D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解析C材料主要是说明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改变为义利并重,而不是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仅仅描述洋务派义利观念,并没有说明这种义利观带来的结果,故B项错误;材料“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和“实现富国强国”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故C项正确;传统的观念是重义轻利,而材料中“同时倡导求利”“兴办实业来求利”,都不同于传统观念,故D项错误。对点训练2(2019南京、盐城二模,9)这一时期

31、“中国的资本主义进入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自由发展阶段,不仅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而且新的产业相继产生,企业集团开始形成,使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的台阶”出现的原因是()A受到了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D欧美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解析C“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自由发展阶段”表明是在民国初期,民国初期“新的台阶”出现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故选C项;受到外商企业刺激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A项;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排除B项;民国初年,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是欧洲列强,不包括美国,排除D

32、项。考向三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典例再现1(2019全国卷,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解析D由材料“1898年”“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支持光绪帝主持变法运动,反对慈禧太后干涉政治,故选D项;“广泛支持”不符合当时社会史实,排除A项;1898年,加强排外活动的是义和团运动,而并非清政府,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

33、干涉中国内政,材料强调部分西方人的态度而非列强干涉内政,排除C项。2(全国卷,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C康有为通过新学伪经考宣传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故选C项;古文经系“伪造”不是“历史真相”;康有为借助孔子著作,非“引介西方理论”;康有为是借助和改造而非“颠覆”。故排除A、B、D三项。考向深化1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2

34、)表现第一次高潮: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

35、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36、。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现。(2)评价进步性: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素养培育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

37、、经济的反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的变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国门洞开之后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思想的提出,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由寄希望于清政府到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抉择。对点训练1(2019四川诊断)18761879年的“丁戊奇荒”,造成1 000余万人饿死,2 000余万灾民逃荒。郑观应在上海募捐的同时提出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主张,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据材料可知()A当时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B郑观应最早提出

38、建立社会保障体系C清政府救灾与防灾措施较完备D清政府借鉴西方慈善文化并已施行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意在考查史料实证素养。从材料中“丁戊奇荒”所造成的1 000余万人饿死,2 000余万灾民逃荒可知,当时的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郑观应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主张,不能得出其“最早提出”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C项;材料中没有清政府借鉴西方慈善文化并已实施的信息,D项错误。对点训练2(2020全国卷模拟,28)梁启超在1896年编成西学书目表,收录了300多种讲求西学的书。他说:“诸书分为三类:上卷为西学诸书,其目曰算学,曰重学;中卷为西政诸书,其

39、目曰史志,曰官制,曰学制;下卷为杂类之书,其目曰游记,曰报章。”这表明当时( )A洋务思想遭到彻底摒弃B维新活动限于思想启蒙C学习西方不断深入拓展D全盘西化思潮较为盛行解析C据材料“诸书分为三类:上卷为西学诸书,其目曰算学,曰重学;中卷为西政诸书,其目曰史志,曰官制,曰学制;下卷为杂类之书,其目曰游记,曰报章”可得出对西学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故选C项;“收录了300多种讲求西学的书”是向西方学习的表现,同洋务运动性质相同,排除A项;“梁启超在1896年编成西学书目表”是当时人对西方的印象,只是维新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排除B项;“西学书目表,收录了300多种讲求西学的书”只是西学的一种分类法

40、,无法看出作者是不是要西化的思想,排除D项。考向四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典例再现1. (2019潍坊一中周考,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这是因为临时约法的颁布()A导致清帝退位,帝制结束B制约了袁世凯的独裁C为民主共和提供宪法支持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解析C本题设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重大意义,故选C项;A、B、D三项都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2(2020漯河模拟,8)“中华民族”概念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最初只是指代汉族。但在1913年初各蒙古王公及其代表发表声明:“我蒙同系中华民

41、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护民国。”“中华民族”内容的变化反映出()A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中华民族意识形成B中华民国的建立有助于现代国家认同C临时约法使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D辛亥革命使各民族间真正实现了平等解析A材料中“在1913年初各蒙古王公及其代表发表声明: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护民国”结合所学知识,1911年辛亥革命,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国旗为五色旗,表明五族共和,认识到中国各民族是一个整体,必须团结起来,推动中华民族意识形成,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中华民族概念的由来,B、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考向深化1多元史观认

42、识辛亥革命(1)从革命史观看,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2)从现代化史观看,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推动者。(3)从整体史观看,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中国与世界已紧密相连。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4)从文明史观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5)从社

43、会史观看,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谓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2多视角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2)内容:规定了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起分权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3)评价: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思想: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素养培育唯物史观对辛亥革命的认

44、识应从多角度,辩证地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理解历史上的辛亥革命这一事件。这也是平时复习时所应具备的学科能力。对点训练1(2019衡水中学四调)面对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混乱,梁启超提出要有一个能够领导多数人的中坚阶级。章士钊认为:“代议政体者,本为以少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非任多数人自谋幸福之事。”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A主张君主立宪 B主张贤人政治C强调开启民智 D反对民主政治解析B根据材料中“要有一个能够领导多数人的中坚阶级”和“代议政体者,本为以少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可知其意在强调建立以当时的先进力量为核心的领导制度,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对点训练2(2019辽

45、宁省部分重点高中联考,23)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B袁世凯上台实现了政局稳定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解析A由材料可以看出社会民众心理、法律两方面说明袁世凯上台的原因,表明袁世凯当时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具有必然性,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袁世凯上台的原因,并没说明袁世凯上台导致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说明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袁世凯上台的原因,并不是说明改良

46、更有利于社会稳定,故D项错误。(时间:3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漳州质检,28)鸦片战争后,依附于外商的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至 60 年代买办“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广州有不少失去垄断特权的行商纷纷到上海充当买办。据此推知()A广州行商最具买办职业优势B买办社会地位高于“四民”C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D上海外贸地位逐渐提升解析:D据材料“依附于外商的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到买办“别成一业”可知买办在当时经济活动中(对外贸易)占有较重要的位置,故选D项;材料强调买办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未重点区分各地买办的职业优势,排除A项;据材料“于士

47、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得不出买办地位高于“四民”,排除B项;据材料“依附于外商的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不少失去垄断特权的行商纷纷到上海充当买办”可知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是被动的,排除C项。2(2019莆田一中月考,25)蒋梦麟在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中写道“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时光,有些则去念拜菩萨。还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材料反映了()A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传统经济与近代经济并存C新的生产方式已占主导地位D传统的小农经济重获新生解析:B由材料“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

48、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可知农村手工业破产,由材料“还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可知一些人加入新兴行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农村在近代化进程中,旧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新的生产方式又带来生机,故传统经济与近代经济并存,B项正确;A项中“完全”的说法错误,且自然经济正在逐渐解体中,排除;材料强调农村中传统经济与近代经济并存,并不是新的生产方式已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的小农经济重获新生,而是强调农村中传统经济与近代经济并存,排除D项。3(2019临沂二调,9)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于保举名额和官职上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

49、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在此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A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B集权体制受到冲击C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D专制制度名存实亡解析:B根据材料“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举权的放松说明当时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故A项错误;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还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朝专制制度名存实亡,故D项错误。4(2020桂林一模,28)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止,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

50、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夏燮的中西纪事分析西方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C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D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解析:C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二十年间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夏燮的中西纪事均反映了当时世界形势,这会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故选C项;新思潮萌发推动国人开眼看世界,冲击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但这种思想的理性化不能直接推动近代化运动,排除A项;材料中的历史地理方面的著作仅对当时世界形势进行介绍,未认识到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且列

51、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是部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表现,但当时国人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因而新思想不能反映广大国人的要求,排除D项。5(2019郑州二模,28)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劳动强度虽然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这表明洋务企业()A注重保障工人权益B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C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D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解析:C据材料“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可知1865年后的洋务企业经营具有资本主义因素,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给工人工资,并未涉及保障工

52、人的权益,排除A项;材料虽然说明了实行雇佣劳动,按照技术高低定工资,这并不能说明已经脱离了落后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是否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排除D项。6(2020唐山模拟,29)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学并举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学并举的观点。曾国藩的四学并举观()A体现了其中体西用思想B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满C说明对发展实业的重视D指导了其洋务实践的开展解析:D由材料“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可以得出曾国藩对经济的重视,结合所处的时代,可以得出其思想的转变与洋务运动密切相关,故D

53、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曾国藩重视经济,没有体现向西方学习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四学并举,体现了对传统文化认可的同时强调经济的重要,没有否定传统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曾国藩对经济的重视,没有直接涉及发展实业,排除C项。7(2020三明模拟,4)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由此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对有识之士的影响是()A开始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B开始寻找自强的道路C开始走上反清革命道路D开始研究政治改革解析:D由“甲午中日战争后”“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等,可知这是指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

54、中国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 A、B两项的表述早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就开始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D两项都可指救亡图存,但是根据所学可知,C项包含在D项中,故选D项。8(2020西城区一模,15)19世纪7080年代,清朝外交官郭嵩焘抨击西方对中国进行侵略“其势日逼,其患日深”,同时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有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并呼吁“得其道而顺用之,亦足为中国之利”。此思想()A代表了洋务运动时期的主流认识B直接指导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C反映出对待西方文明的理性态度D与义和团运动提出的主张一致解析:C据材料“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有商贾,造船、

55、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可知郭嵩焘认为要学习西方的器物,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C项;据材料“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有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可知郭嵩焘认为要学习西方的器物,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突破,排除A项;1898年戊戌变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提出的主张是“扶清灭洋”,与材料学习西方观点不一致,排除D项。9(2019南充三模,28)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1887年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清政府第一次

56、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为清末改革做准备。这三次外交使团出国考察的变化反映了()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B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历程C清政府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D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探索解析:B根据材料“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1887年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为清末改革做准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逐渐走出国门,开始学习西方,体现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历程,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晚清政府官员的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而没有反映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排除A项;材

57、料只体现晚清政府官员的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而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派出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可知并非都是先进的中国人,排除D项。101900年,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中,把被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指为“逆”“寇”的洪秀全列为九大“考记”之一:“秦始皇考记、汉武帝考记清三帝考记、洪秀全考记。”这反映了中国通史略例()A记载的全面性B对历史的辩证评价C编写的政治性 D对历史的真实再现解析:C据材料“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中,把被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指为逆寇的洪秀全列为九大考记之一:秦始皇考记、汉武帝考记清三帝考

58、记、洪秀全考记”可知,这是以推翻清政府为政治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通过史学编写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故选C项。11(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六),29)1893年,北华捷报称“现在华茶在英国只是作为一种充数之物许多茶商承认他们现在已经不卖华茶。”这反映出当时()A英国对茶叶需求降低B英国对中国实行贸易壁垒C中国茶叶出口的衰减D华茶在英国面临竞争压力解析:D“1893年,北华捷报称现在华茶在英国只是作为一种充数之物许多茶商承认他们现在已经不卖华茶”体现了中国茶叶在英国的销售情况,说明中国茶在英国遭遇到竞争压力,故选D项;“现在华茶在英国只是作为一种充数之物”无法判断英国对茶叶的需求情况,排除A项

59、;“许多茶商承认他们现在已经不卖华茶”无法看出贸易壁垒的证据,排除B项;“现在华茶在英国只是作为一种充数之物”只能说明英国对华茶需求下降,不能说明华茶在其他地方也是同样的问题,排除C项。12(2019永州三模,28)1897年,天津中西大学堂举行了全校运动会,共设12个比赛项目:跑带跳一百码;赛掷重物;跑带跳二百二十码;先跑后长跳;先立后长跳;跑袋法;跑围场一周;跑兼拾物;绕场围跑三周;持棍高跳法;先跑后高跳;赛递物法。据此可知()A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功能B全民健身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C学校体育竞技活动的开展受西方文明影响D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解析:C据材

60、料“1897年,天津中西大学堂,跑带跳二百二十码”,“码”是西方计量单位,“中西大学堂”体现了西学对中国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体育内容,而非强调中国的传统体育,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述学校体育运动,而未涉及到全民健身,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围绕体育运动展开,未涉及到美德等方面,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徐州期中,22)近代中国史不同的历史分期体现出不同的叙事体系,历史观念的更新也影响着历史分期的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在近代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

61、历史价值。太平天国政权本身的农村政治并不能为中国提供任何资本主义因素,但起义者的战斗为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打以施展的新格局。相比之下,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未给中国社会带来整体性的政治观念的更新和新经济因素的引进,而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王明前中国近代史开端1861年说材料二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递进过程中,甲午战争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甲午战争把维新思潮推向高潮同时,又促成了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维新派指出,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挽救民族危机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进行改革,奋起救亡

62、。这对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迅速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我们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因此,就严格意义来说,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1)据材料一,说明作者以1861年标志性事件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理由。(4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8分)(3)运用上述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3分)解析:(1)根据材

63、料一“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可知,作者以1861年标志性事件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理由主要是因为这一年出现了政治观念的更新和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2)根据材料二“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可知将“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是因为甲午战争以后开始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社会思潮的转化,从而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的开展。(3)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无论是将1861年作为近代史的开端还是将甲午战争

64、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其原因都是因为带来了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所以讲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要从社会性质变化的角度展开论述,即政治上主权的破坏,如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等;经济上面临列强侵略,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思想上开始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等。答案:(1)理由:政治观念的更新;新经济因素的引进。(2)依据: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社会思潮转化;促使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救亡运动开展。(3)政治: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如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协商关税,破坏中国关税主权;五口通商,破坏中国贸易主权。经济:列强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如列强向中国输出工业品,中国土货滞销,手工业走向衰

65、败(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如新思潮的萌发(或师夷长技以制夷)。14(2020潍坊模拟,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抵达现代化的途径大致有两类不同类型。一种是由于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过程的社会变革道路,其外来影响居于次要地位,这称为内源现代化。一种是指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的道路,其内部创新居于次要地位,称为外源现代化。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史论结合)解析:解题关键要弄懂近代化的

66、含义和近代化的产生方式,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关于“观点”,属于开放性设问,没有标准答案。可以选择“内源现代化”或“外源现代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重点可以结合中国相关史实展开分析和认知。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关于“内源现代化”,要从中国内部力量发展方面展开论述,可涉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内容。关于“外源现代化”,可以从工业文明对中国冲击的角度分析。结尾要附上总结性、点评性语言,以升华所持观点。答案:示例(以中国为例):观点:中国属于内源现代化。论述:英、法等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内忧外患,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办近代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开设新式学堂,迈出了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第一步。甲午战败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教育制度,虽以失败告终,但它有利于社会进步,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一步。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总之,中国的近代化,是一系列先进个人、先进阶级积极探索,不断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当然西方列强的侵华,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转变。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