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465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上海市市西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1)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2)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_。(周邦彦_)(3)水调歌头中,“_ ,_”两句抒发了苏轼对久别的弟弟,更是对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答案】 (1). 香雾云鬟湿 (2). 侵晓窥檐语 (3). 苏幕遮 (4). 但愿人长久 (5). 千里共婵娟【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鬟”“檐”“

2、婵娟”的写法。2.按要求选择。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除夕之夜,小明在朋友圈发送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达对于辞旧迎新的思考,对于亲友的祝福。B同窗共读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收获学识和精神的成长。C小李同学不善于与人交流,他的好朋友劝勉他:“不学诗,无以言”。D我们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应该明确“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培养自律意识,成为工具的主人。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力的增长,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

3、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尽管是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A BC D【答案】(1)C (2)A【解析】【详解】(1)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要求分析名句的引用是否合理,题中C项,“不学诗,无以言” 的意思是不学习诗经,就不懂得怎么说话!句子的意思劝勉同学和他人交流,不合语境。故选C。(2)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此题考核排列句子的顺序,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

4、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分析第一句和第六句,就会发现第一句的前面有个“也”,而且与第六句说的是同一个话题,因此两句不能分开,顺序是,排除了B、C选项。从题干的“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可以知道第二句是该文段的中心句。D中,将放在的后面,明显不顺。故选A。【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

5、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幸福近日,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冯象先生做客华东政法大学,开讲“AI伦理和法学的危机”。讲座从前段时间热极一时的AlphaGo与李世石九段的对弈说起。抛开对弈的棋局不论,仅从人工智能(AI)的角度来看,此次对决就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AlphaGo的设计是从完全信息博弈的游戏里战胜了人类顶尖棋手。所谓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双方都完全了解规则,并且具备学习规则的能力。这便引发了冯象的兴趣

6、:假如机器在一切规则清晰、任务明确的工作上都能取代人类的话,那人类社会将如何应对?AlphaGo的人工智能运用范围只是围棋。但是,从它展现出的人工智能的潜力来看,如果类似水平的人工智能可以在通用智能上获得发展,在自然语言上有更为广泛地运用,那么人工智能或许就不再是被人类所利用的对象,而可能与人类平等共处了。当人工智能扩展到其他领域,当它们与人类在操作方面不相上下,甚至超过我们的时候,人类的生存状况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冯象从他熟悉的法律领域说起。他推测人工智能将会在法律领域获得广泛运用,这是同人工智能的算法与法律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法律事务要求规则统一,绝大部分案件信息透明,可以运用明晰的规则做出

7、断案。今天大量的司法从业者只要遵从法律条例,就能够正确完成工作,而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游刃有余地处理此类案件。人类只剩下 。如此一来,人工智能便从自然科学领域冲击了现有的法学人员结构,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的法律专业。更重要的是,未来的法律争论都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理清思路,就像我们今天的行政管理不能离开电脑一样。法学必须要变革的危机时刻即将到来。人类究竟是选择与机器合作,还是选择让机器彻底地自动化,以至于人类完全不用操心这件事情?这种担心是不是过早了呢,或者想象力过于丰富了?其实不然,写作资本论时期的马克思曾经写过有关机器问题的笔记,他在19世纪就从经济学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机器能够解放劳动力的可能性

8、。在他的基本判断中,进入生产领域的机器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将劳动力从工作中解放出来,生产资料的生产不再由人来完成,而是由机器来完成。于是,人类将在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获得巨大的闲暇时间。在不久的未来,当人机相处就像现在人与人之间相处这样平常的时候,人与机器之间的交往规则,也一定同人与人之间一样,需要伦理与法律的规范。人类交往的伦理意义是,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套文明传统的支撑,语言、习俗、禁忌等等都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伦理依据。一旦具有全面克服自然语言的机器人广泛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并在社会生活中与人类广泛协作,那么人机关系就将从目前的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进发为日常交往行为。人机交往将

9、和人际交往一样,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今天人类提前设想人和机器的伦理与法律关系并非多虑,要知道时至今日,哲学、伦理学与社会理论仍在研究社会内部宽泛的合理性,研究规范行为、表达行为等等人类实践如何真正在共识中建立交往实践,避免误解与冲突。冯象提到,人类可以继续讨论究竟以何种方式制定人机相处的原则,首要考虑人的价值,以及支撑着人类价值的现代文明制度。就现有情况来看,人类社会面临着几项无可争议的前提事实:(1)人工智能逐步取代劳动力之后,大量劳动力将失去工作机会,转向依靠由人工智能创造出的社会福利才能生活;(2)建立公平公正的福利社会已成为人人向往的共识,发达国家

10、必须无限提高福利水平;然而,就今天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来看,人类社会现有的私有制及其理念尚无法兼容人类自身的问题,前往欧洲的难民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欧洲社会一方面出于人道主义理念不得不接收难民,另一方面也为难民在现有社会秩序与经济结构中的安置大伤脑筋。最终,人类的现代文明制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人的价值、服务于人的价值,不仅是当前的难题,也将是来来的难题。冯象认为,人的问题就是有关幸福的问题。他引用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最后部分有关第七天的讨论作结,“第七日,创世结束,上帝歇工。他为第七日赐福,定为圣日。因为在这一天上帝完成了创世,休息了。”“那时候我们会充满和洋溢着福泽与神圣

11、,我们将会休息。”冯象说,第七日一定要属于人类,这意味着人类未来的命运一定是要属人的。人与机器的和谐共处,无论具体上如何实现,最终人们一定要在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未来,获得属于人性的幸福。3. 第段中“第七日”在文中具体是指_的时候。4. 根据上下文在第段的横线处补上恰当的内容。人类只剩下_5. 对第、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人类还不能完全尊重人的价值,这是文明社会面临的难题。B. 人机相处的原则首先要考虑人的价值以及现代文明制度。C. 欧洲难民危机是人类现有的社会秩序与人类价值观的矛盾。D. 不管人机以何种方式相处,人类最终会获得人性的幸福。6. 概括文中马克思和冯象分别从怎样的视角认知

12、“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7. 冯象先生开讲“AI伦理和法学的危机”,最终却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幸福”。你认为这个讲座是否离题,请根据讲座的思路来做分析。【答案】3. 人类与机器达成和谐相处,人们能够享有幸福的 4. 在信息不充分、规则不明确、需要因人而异的复杂案件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5. C 6. 马克思从经济学和哲学的视角认为机器将取代生产资料的生产,解放劳动力;冯象从法律与伦理格局视角来探讨人机相处的原则。 7. 没有离题。冯象先生开讲“AI伦理和法学的危机”,源于对AlphaGo与李世石九段的对弈背后“假如机器能取代人类,人类社会将如何应对?”的思考;“法学即将到来的危机”仅仅是一个

13、点,讲座推广到了更多领域,讨论人类与机器的相处亟待制定规则这个应对策略,而制定规则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的价值和现代文明制度;而人的问题的就是有关幸福的问题。讨论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最终是为了获得人类的幸福。【解析】【3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要求分析第段中“第七日”在文中具体所指,答题时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分析,此题注意根据后文的句子“人与机器的和谐共处,无论具体上如何实现,最终人们一定要在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未来,获得属于人性的幸福”概括答题要点。【4题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前

14、文“绝大部分案件信息透明,可以运用明晰的规则做出断案”“而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游刃有余地处理此类案件”,要去填写的内容前面是“人类只剩下”,由此所填的内容应该是“人工智能”做不了的事情,据此可填“在信息不充分、规则不明确、需要因人而异的复杂案件中发挥自己的才能”。【5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是人类现有的社会秩序与人类价值观的矛盾”错误,根据后文“人类的现代文明制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人的价值、服务于人的价值,不仅是当前的难题,也将是来来的难题”,应该是“人类的现代文明制度和人的价值”之间的矛盾

15、。故选C。【6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文中马克思和冯象分别从怎样的视角认知“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答题时首先找到答题区位,摘取文中的相关句子作答,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冯象从他熟悉的法律领域说起”“写作资本论时期的马克思曾经写过有关机器问题的笔记,他在19世纪就从经济学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机器能够解放劳动力的可能性”“在不久的未来,当人机相处就像现在人与人之间相处这样平常的时候,人与机器之间的交往规则,也一定同人与人之间一样,需要伦理与法律的规范”概括答题要点。【7题详解】此题考核探究文章的思路的能力,要求分析冯象先生开讲“AI伦理和法学的危机”,最终却探讨了“人工智能时

16、代人类幸福”是否离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理由,此题给出观点后,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重点分析“AI伦理和法学的危机”和“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幸福”的关系,此题注意分析“法学即将到来的危机”仅仅是一个点,讲座是要借此推广到了更多领域,讨论人类与机器的相处亟待制定规则这个应对策略,而制定规则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的价值和现代文明制度;而人的问题的就是有关幸福的问题。讨论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最终是为了获得人类的幸福。【点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

17、题。西方的光,东方的影来到爱荷华城后,每天都震撼于此处日落的美。我很难找到确切的词汇来形容眼前日落的盛况,因为猛然发现自己的中国经验完全无法适用。在国内,日落也是美的,你会看到一枚咸鸭蛋般的夕阳缓缓落下,落下后,天边飘荡着绛紫色的襟带。爱荷华的日落很晚。夏天,夕阳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依依不舍地退场。并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并非以溏心蛋那样的形状,她早已落到地平线以下,你看到的是整片天空的万道光芒,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块大块的金色,奔腾、立体、连绵不绝、充满力量,叫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镀金浮雕。我总觉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夕阳美景在东西方文化中激起的回响也完全不同。在东方文化中,日落总使人遗憾。

18、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却完全不一样。小时候读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一直有个困惑: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究竟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偶然的一趟路程让我似乎寻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天,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等了近半个小时,眼见着晕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渐渐被殷红取代。然而,当我坐校车再耗费半小时光景回到位于西校区的宿舍时,刚下车的我竟然发现:即使黑夜已降临,那地平线仍是一道炫目的金光。此刻,我深切地体会到日落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纪法

19、国的“启蒙运动”,其英译就是“点亮”。光与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与愚昧的划分,甚至可以说,光早已决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学标准。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让阳光能够完完全全照进来;客厅里设有壁炉,不仅是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长夜光芒的所在。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公园里是成片的草地,你会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尽情享受阳光的滋养。常常在这种时候,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国人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发明,然而玻璃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或者可以这么说,玻璃这东西应该是被我们的美学排斥的太通透,让所有东西一览无

20、余,还有什么意思呢?确实,在传统的东方,纸才是符合我们生活趣味的发明,它让明烈的阳光减去锐利的锋芒,又让门窗上精心设计的寿字阑干以一种柔和的形态投影在地上。如果说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们东方人确实更爱阴翳。如果你醉心于中国的园林,那你恐怕要觉得西方的公园多少是缺乏诗意的。我们的美源于一个“遮”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桥流水或亭台楼阁掩去一部分,若隐若现,如此,才有了移步换景,才有了曲径通幽。不仅如此,文艺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东方也迥然相异。无论是文艺复兴的画作,还是之后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现,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德加画中的芭蕾女孩,画家都用心将光引到画上,照亮女性

21、。同样是女性的美,在东方的文艺作品中则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来显现,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尔甩起的长长的水袖,常常会遮去容貌的一部分。这被遮掩的一部分便脱离了现实的桎梏,任凭各人天马行空的揣想。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中,岛村初次见到叶子的描写就洋溢着一种东方的情致。川端呈现的是阴翳中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正因为模糊不清,才成为想象的对象,成为情感的对象。最后真作假时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叶子的脸庞是虚像,但这一刻却是唯独属于岛村的对叶子的“看见”,没有别人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叶子。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对人的

22、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的游戏,东方强于感官,而西方胜于逻辑,各有所长,但我们似乎不认为“强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而今的我们还剩下多少阴翳可言呢?我们的公寓、大厦也都安上了玻璃,厕所铺上白色的瓷砖,宛然脱胎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我们也都熟练掌握了西方的礼仪,说话时要和对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连对方的脸上有几颗雀斑也能清晰数出的时候,留给美的空间,是否还存在呢?(有删改)8. 概括第段画线句中作者“震撼”的具体原因。9. 分析第段写作者小时候读飘的困惑,用意是什么?10. 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赏析标题“西方的光,东方的影”。11.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考的意义。【答案】

23、8. 爱荷华的日落很晚;落日的景象极为壮丽多姿,充满力量。 9. 丧女和丈夫离开应是斯嘉丽人生中的极大不幸,但她依然对人生与未来满怀信心。这与作者传统的中国式情感体验完全相反。照应上文议论“在西方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完全不一样”,为下文作者在美国实际观赏日落时感受到的“温暖、希望、光芒”的全新体验作铺垫。 10. 内容上:以“光”与“影”分别代指西方与东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观与审美观,将抽象的理论借助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表达出来,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富于感染力。形式上:以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为题,整饬简洁,高度凝练。“光”与“影”是文章的线索,将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 11. 作者认为东西方的审美观念

24、迥异,东方强于感官,西方胜于逻辑,原本各有所长。但是,如果我们一味接受西方的审美观念,而丢弃东方审美观念中的独特价值,则是不足取的。这种思考对当下人有警醒的作用。在文化观念碰撞日趋频繁的当下,我们不仅要充分看到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美,更需要深入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发现其价值,不要陷入文化虚无的泥淖之中。【解析】【8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第一段中“震撼”的原因,此类试题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作答,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震撼于此处日落的美”“爱荷华的日落很晚”“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块大块的金色,奔腾、立体、连绵不绝、充满力量”概括答题要点。【9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

25、力,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要求分析“写小时候读飘的体验的用意”,首先明确引述飘的内容是“丧女和丈夫离开应是斯嘉丽人生中的极大不幸,但她依然对人生与未来满怀信心”和中国式情感体验完全相反,作者深感疑惑,然会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上文写“日落”中心方内涵的不同,下文写归于“日落”的含义的不同都是写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此内容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为下文做铺垫。【10题详解】此题要求分析标题的作用,可和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情感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此题从结构的角度“光与影是文章的线索,将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从内容的角度作者借助“光与影

26、”写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光与影”是文章的主要描述对象,将深奥的理论借助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表达出来,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11题详解】此题考核探究能力,探究本文所表达的思考的意义,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探究,绝对不是信马由缰,漫无边际。此题可抓住文章的最后一段“东方强于感官,而西方胜于逻辑,各有所长”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然后根据“但我们似乎不认为强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我们也都熟练掌握了西方的礼仪,说话时要和对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连对方的脸上有几颗雀斑也能清晰数出的时候,留给美的空间,是否还存在呢?”谈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点睛】分析文中

27、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三、古诗文阅读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山花唐钱起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注释】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一带)人。玄宗天宝十年(751)进士,历任校书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有钱考功集。烧溪:红花映照在

28、水中,似火烧,使溪水显出一片火红。12. 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A. 一联 B. 二联 C. 三联 D. 四联13. 这首诗以花喻人,以下对所喻之人的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A. 隐居高士 B. 落魄才子 C. 被贬官员 D. 山村思妇14. 本诗是怎样表现山花之美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答案】12. B 13. A 14. 首联正面描写,写出山花色彩艳丽、分布广阔,让人陶醉沉迷。颔联侧面烘托,野客未来、流莺已至,写出山花之美的吸引力。颈联通过写自己赏花的心理感受来表现山花之美。唯恐风起花落,往往到黄昏都不舍离去,可见山花之美。尾联通过与桃李对比(或化用典故)来赞美山花之美胜桃李,

29、并和桃李一样有“下自成蹊”的魅力。【解析】【12题详解】此题考核诗歌的相关知识,首先明确“对仗”的含义,字数相同,词性相同,结构基本一致,按此标准,诗中只有二三联对仗。故选B。【13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文中意象的能力,要求分析文中以花喻人,对所喻之人的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抓住意象特征,此题注意根据“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分析应该是“隐居高士”。故选A。【14题详解】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分析诗歌是怎样表现山花之美的,首联“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正面描写;颔联“野客未来”“流莺已向”

30、从侧面描写;颈联“从容”“眷恋”从心理的角度描写;尾联“胜桃李”“亦成蹊”运用对比和典故描写山花。【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也。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贺少

31、为骑士,从军数有功。自武帝为太子时,贺为舍人,及武帝即位,迁至太仆。贺夫人君孺,卫皇后姊也,贺由是有宠。元光中为轻车将军,军马邑。后四岁,出云中。后八岁,遂代石庆为丞相,封葛绎侯。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去,贺不得已拜。出,左右问其故,贺曰:“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征和中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

32、发觉,下狱。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安世者,京师大侠也,闻贺欲以赎子,笑曰:“丞相祸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安世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有私,及使人巫祭祠诅上,且上甘泉当驰道埋偶人,祝诅有恶言。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节选自汉书公孙贺传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元光中为轻车将军,军马邑(2)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父子并居公卿位A居官任职B岁月不居C后来居上D安居乐业(2)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A比权量力

33、B比肩接踵C无与伦比D比屋连甍17. 第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B. 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C. 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D. 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18. 把第段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19. 根据第段判断公孙贺不接受丞相之职的直接原因是A. 公孙贺担心自己出生边远地,见识浅陋,不利管理国家。B. 公孙贺担心自己靠军功做官,没有全

34、面治理国家的才能。C. 公孙贺担心自己像前面三位丞相一样被责罚,处危险中。D. 公孙贺担心自己在英明君主的监管之下,难以施展才能。20. 第段“诏命丞相之职不受”反映了公孙贺_的性格特点,第段“以朱安世赎敬声罪”反映了公孙贺_的处事方式。(用四字短语概括)【答案】15. (1)驻扎(2)斥责 16. (1)A (2)D 17. D 18. 案件交给有关部门查询验证(审讯)公孙贺,一一追究他所犯的罪过,于是父子都死在狱中,被灭族。 19. C 20. (1). 谨小慎微 (2). 假公济私 /将功补过【解析】【15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

35、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军,名词动用;谴,注意根据偏旁推断。【16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核一词多义。(1)题,例句和A项,位居;B项,停留;C项,处于;D项,居住。故选A。(2)题,例句和D项,并列;A项,比较;B项,挨着;C项,匹敌。故选D。【17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

36、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昆邪”作前句的宾语;“景帝”作后句的主语,中间断开;“以有功”是“封平曲侯”的原因;“有功”后断开;“封”的内容是“侯”。不要断开;“十余篇”是“著书”的篇目,不要断开。故选D。【18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下:交给;案:查询;穷:追究;遂:于是;家族:被灭族。【19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

37、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此题要求分析原因,题中C项,“公孙贺担心自己像前面三位丞相一样被责罚”是第四段的内容,也不能直接说出,不属于直接原因。故选C。【20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根据文意概括人物的性格,答题时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不受印绶”“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概括。【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

38、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公孙贺,字子叔,北地郡义渠县人。公孙贺的祖父昆邪,汉景帝时任陇西郡太守,因为率军攻打叛乱的吴、楚等国有功,被封为平曲侯,著书十几篇。公孙贺年轻时当骑士,参军作战数立战功。汉武帝做太子时,公孙贺为太子舍人,到武帝即位,提拔公孙贺为太仆。公孙贺的夫人卫君孺,是卫皇后的姐姐,公孙贺因此而受宠幸。武帝元光年间,任轻车将军,驻军马邑。四年以后,率军出云中攻击匈奴。又遇了五年,以车骑将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有功,

39、被封为南卵侯。后又以左将军身份从定襄郡出击匈奴,无功,因献酎金成色不足而获罪,失去侯爵。再以浮沮将军出五原郡二千余里攻击匈奴,无功。八年以后,终于代替石庆任丞相,被封为葛绎侯。当时朝廷多事,监督责罚大臣。从公孙弘以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连着因事获罪而死。石庆虽然因为谨慎得享善终,但多次遭受谴责。当初公孙贺被任命为丞相时,不愿接受丞相印绶,叩头哭泣,说:“我本来是边界上的人,靠鞍马骑射的本领当了官,才能实在不能胜任宰相。”皇上和左右大臣看见公孙贺悲哀,都触动感情流下泪来,武帝说:“扶起丞相。”公孙贺不肯起来,皇上就起身走了,公孙贺不得已接受了任命。出宫后,左右大臣问公孙贺不愿当丞相的原因

40、,公孙贺说:“皇上贤明,我当丞相不称职,害怕受重责,从此就危险了。”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代替公孙贺做了太仆,父子同居公卿之位。公孙敬声仗恃自己是皇后姐姐的儿子,骄纵奢侈不守法令,武帝征和年间,擅自挪用北军的钱一千九百万,事情发现后,被逮入监狱。这时皇上下诏搜捕阳陵县人朱安世还没捕获,皇上急于将其逮捕归案,公孙贺自己请求追捕朱安世来赎公孙敬声的罪。皇上允许了公孙贺的请求。后来,公孙贺果然抓获朱安世。朱安世是京城的大侠客,听说 公孙贺想用他为儿子赎罪,笑着说:“丞相的灾祸牵连到他的宗族了。我正要告发丞相违法的事,诉讼的话很多,砍伐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用斜谷的木头做桎梏也不能束缚我,不让我 告发。

41、”朱安世于是从狱中上书,告发公孙敬声和阳石公主私通,以及指使巫师在祭祀时诅咒皇上,并且上甘泉宫在驰道上埋偶人,用很恶毒的语言诅咒。武帝下令有关的主管部门审讯查验公孙贺,彻底追查他所犯的罪行,竟致父子二人死在狱中,全家被族灭。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南康直节堂记宋苏辙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夫物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

42、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元

43、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注释】:太常之旗:古时天子所建之旗。承露之茎:托露盘的金茎。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迷信神仙,于神明台上做承露盘,立铜仙人舒掌以接甘露,以为饮之可以延年。承露:指托盘承接甘露;金茎:指托盘的铜仙人高举之掌。皦察之政:苛察之政,指过度的要求。2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 而 B. 则 C. 之 D. 其22. 对第段中“莫知贵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没有人知道军六曹吏的可贵。B. 没有人知道簿册文书的可贵。C. 没有人知道朝请大夫徐望的可贵。D. 没有人知道直节堂这一地方的可贵。23. 简析第段写“竹柏”的作用。24.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4、25. 全文紧扣“直节”二字,构思精巧。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答案】21. C 22. D 23. 写竹柏 “生能傲冰雪,死能利栋宇”,和杉树是相同的;但是在挺直这点上,杉树胜过竹柏。通过对比突出杉树挺直的特点。 24. 用整句写出了杉树的高耸的样子,就像太常旗,像乘露盘的长柄。用散句写出了杉树的凛然气势,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句式整散结合,将杉树的特点描写得生动完备;而且节奏上富于变化。 25. 文章第一段写了“直节堂”建堂及命名的缘由;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对杉树挺直的描写,赞美了杉树的刚直不屈,继而由物及人,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转入对人“直节”的赞美;第

45、三段承接第一段对徐君的叙写,赞扬徐君“行不失于直”的品格。客人所唱之歌,既是对徐君处世态度的总结,也间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全文紧扣“直节”二字,构思精巧。【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此题要求填写文言

46、虚词,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判断,句中“夫物生未有不直者也”中“物生”主谓结构,在句中作“未有不直”的主语,要加“之”取消其独立性。故选C。【22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要求选出对第段中“莫知贵也”理解正确的一项,实际是分析“什么可贵”。根据文意应该是说“没有人知道直节堂

47、这一地方的可贵”。故选D。【23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某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这类试题要注意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注意把握内容的中心。要求分析第段写“竹柏”的作用,答题时先打出“松柏”的特点,然后分析和描写的主体内容的关系,句中写竹柏 “生能傲冰雪,死能利栋宇”,和杉树是相同的,但是在挺直这点上,杉树胜过竹柏。文章主要写“杉树”,由此其效果为通过对比突出杉树挺直的特点。【24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要求分析“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的表达效果,并且给出赏析的角度是句式,答题时先分析句式的特征,然后分析这样写的目的,此句“如揭太常

48、之旗,如建承露之茎”是整句;“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是散句,句式整散结合;效果是将杉树的特点描写得生动完备,而且节奏上富于变化。【25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能力,要求分析全文如何紧扣“直节”二字的构思,此类试题一般要答出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析各部分和“直节”的关系。文章第一段写了“直节堂”建堂及命名的缘由;第二段写对人“直节”的赞美;第三段赞扬徐君“行不失于直”的品格间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全文紧扣“直节”二字,构思精巧。考生要注意分析和“直节”相关的内容,最好是能一段一段内容的进行理解,扣住对中心词“直节”的理解,进行深入分析文本的内容。【点睛】分析文中的某

49、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参考译文: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兴起的太常旗,就像乘露盘的长柄。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

50、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焉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

51、,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直节堂建成之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正像这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

52、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四、写作26.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作文。“混搭”原是一个时尚界专用名词。指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口味拼凑在一起,从而混合搭配出完全个人化的风格。“混搭”现象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正确对待混搭“混搭”就是混合搭配,原本是时尚界的一个专用名词,指着装时摒弃传统的搭配模式,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口味拼凑在一起,从而达到

53、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从穿衣到化妆,从音乐到饮食甚至家居装修都可以“混搭”,这股风近年来刮到了餐饮行业,不仅从菜肴上混搭,连经营模式也流行混搭。肯德基之前卖烧饼、油条、豆浆,最近还看到有排骨粥卖,原来个彻头彻尾的洋快餐店现在也放下身段,开始吆喝起中式美食了。不少原本直以西式经典著称的咖啡店中也流行“混搭”,卖起了中式盖浇饭、煲仔饭、蛋炒饭,有的咖啡厅甚至还可以点上几盘小炒。而在不少中式饭馆里,韩式泡菜、石锅拌饭、西式牛排、日式寿司、印度甩饼等也屡见不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朋友聚餐、商务宴请成了餐饮业的主力消费市场,但过去纯粹单的吃饭场所,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由于消费者的日渐成熟

54、,需求越来越多,除了餐饮本身的特色外,对环境、服务、休闲要求更多,刺激餐饮由原来的单性向多元化发展。对于餐饮业出现的这种“混搭风”,有不少市民表示赞同,认为这样可以在家店吃出各地风味。个饭店的菜肴肯定不能成不变,要不断创新。食客们才会吃着不腻味。 对此,营养专家认为,饮食上如果合理搭配,就能将食物的营养价值发挥到最好。据业内人士分析,菜肴“混搭”将继续流行,而且混搭得更加“得心应手”。餐饮业的混搭是适应时代的需求,是成功的混搭。最近,理财市场也刮起了“混搭”风。众所周知,服装如果能巧妙混搭将起到时尚、绚丽的效果,而理财产品也一样,如果能巧妙组合,同样能为投资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现在市面上能够

55、接触到的金融投资品主要有债券、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每种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水平都有所不同。因此这就要求投资者要有成熟的投资思维,应先控制风险再考虑收益,进行“混搭”组合投资,以免把资金放在一个篮子里。理财市场的混搭是新的尝试,混搭的成功与否都会与风险并存。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提倡混搭风,要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围绕“混搭”展开,立意要从“混搭”的含义分析入手,从材料中的“混合搭配出完全个人化的风格”,可以可以理解为“混搭”其实也是一种创新的方式,其目的是打破传统,创造出一种新的面貌、新的景象。从这个角度来立意,可以

56、肯定“混搭”的求新求异的可贵品质。从相反的角度看,但同时,“混搭”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与可靠的控制,其效果是难以预测的,因此“混搭”是有很多风险的。从这个角度来立意,可从“规范”“探索”等话题来思考。行文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论述,论述中可以从“质变和量变”的理论角度分析,还可结合现实中的一些做表面文章事件从反面分析其危害。【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

57、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