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思考探究一、 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开头景物描写由大到小、层层递进的写法,感受作者叙述语言的表现力。参考答案:文章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
2、顺序来写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本文一些表示转接的词语的用法,体会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顺序。参考答案: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递进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季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
3、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本文扣着“乐”叙事、议论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与民同乐”及援笔为文的丰富感情。参考答案:本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这些“乐”有:1.山水之乐;2.宴饮之乐;3.禽鸟之乐;4.滁人之乐;5.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积累拓展四、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1.环滁皆山也。2.望之蔚
4、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也”字的用法,体会作者“也字体”叙述语言的独特和精妙。参考答案:第1、2、3、4句表示判断,语气更为肯定;第5、6句表示陈述,语气较为和缓。五、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流传下来,找出来,说说它们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两篇课文中的成语,并分析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情况。参考答案:岳阳楼记中的成语: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百废具兴:各种被废
5、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写作“俱”,也说“百废俱举”)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浩浩荡荡”)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事物多样、壮观)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醉翁亭记中的成语: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在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水落而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比喻真相大白,简写为“水落石出”)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许多人饮酒的热闹场面,意思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