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第一课时 1、了解作家作品及创作风格。2、合作探究:(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2)怎样理解“长恨歌”三个字?本课件设计由皇帝唐宣宗为诗人白居易作悼亡诗入手,通过复习以前学习过的白居易作品,熟悉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明确白居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进入课文讲解时,重在让学生了解全诗的内容,归纳人物形象,并指导学生掌握长恨歌的情感脉络;指导学生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分析白居易描摹人物心理时对多种技法的综合运用。吊白居易 唐宣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皇帝
2、为一个诗人作悼亡诗,这是绝无仅有的,足见白居易当时的盛名,诗人能获此殊荣,也可含笑于九泉了。“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自己如是说。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有一则神话传说哀婉动人,有一个爱情故事缠绵悱恻,有一首叙事长诗回肠荡气,它就是长恨歌!作家生平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他青少年时代特别刻苦。他“读书至于
3、口舌生疮,手肘成胝(zh)。”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晚年官太子少傅。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白居易(772846)白居易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他5、6岁开始作诗,9岁深谙声韵。十几岁时在家乡已很有名气。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16岁就写出了赋得古原草送别。14、15岁时,白居易曾到过苏杭,留下美好的印象,写下了大量歌颂江南的【暮江吟】【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忆江南】等诗篇。白居易的诗文创作大致可以
4、分为两个时期:前期(44岁前)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前,是志在兼济的时期,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为著名的诗史;后期从被贬到死。这是诗人独善其身的时期。以佛的四大皆空、道的知足不辱作为明哲保身的法宝,大量的闲闲适诗、感伤诗适诗、感伤诗代替了前期的讽喻诗。琵琶行作于此时。长恨歌朗诵视频作家生平分组讨论,合作探究(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2)怎样理解“长恨歌”三个字?(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唐明皇: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玉环:祸国殃民的红颜?忠贞爱情的痴心女?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对李、杨之娱乐误国
5、,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2)怎样理解“长恨歌”三个字?有人认为:恨是遗憾,但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有人认为: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其次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
6、而遗憾、惋惜。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和恨缺一不可,唯有如此,诗歌才有动人的魅力。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全诗就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因此,分析也要紧扣这两个字。开头写爱得不顾一切,实际上也是说爱的深,于是也为“恨得长”做出了铺垫。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教师点拨谁之恨为何恨?唐玄宗之恨 恨君王不能保红颜,恨晚年孤苦无知己杨贵妃之恨 恨天生丽质终被弃,恨天人相隔两渺茫 白居易之恨 恨大唐江山好色误,恨有情人难成眷属 思考作业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讽喻说(讽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爱情说(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