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要求学生从教科书、课外读物、互联网等处 ,收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人物传记、文字资料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
2、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重点与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难点: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指导学生阅读导言,提问:如果你是古代的人,你敢挑战孔孟权威吗?甚至敢把九五至尊的皇帝批得狗血淋头吗?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 儒家思想,
3、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讲授新课一、李贽(zh)的离经叛道:1、出现背景 (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引发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统治被推翻;清军入关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强烈反抗。(2)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下,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经济,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4)明代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理学家和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中“存天
4、理,灭人欲”,具有虚伪性。2、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1)生活经历:李贽的生活经历概括为三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经历,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经历。福建泉州晋江人,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泉州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李贽的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他26岁中举,由于不拘于官场和礼教的束缚,所以为官20余年辗转各地任中下级官员,经历坎坷。1580年辞官,后专心从事讲学和著书,61岁削发为僧。因其批判社会现实,最终以“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不堪迫害自杀身亡,时年76岁。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j)性格。(2)性格特征:离经叛道、自称
5、异端3、思想主张:(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2)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挑战“天理”学说。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
6、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动去谈仁义道德,主张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合作探究】1:李贽认为私心是人类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李贽的这一认识?李贽在这里强调的是坚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同时,主张承认个性的意见,也是有意义的。李贽所说“私”和“心”的关系,实际上也肯定了思想的独立性。【合作探究】2:【学思之窗】李贽写的这封信,说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明清之际,程朱理学使得儒学日益僵化,人们只能按照程朱理学对儒家解释做学问甚至生活,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会遭到社会的不
7、容甚至道德的谴责。于是,读书人只能按照程朱理学的解释学习儒家经典,以谋取官职。读书人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社会风气虚伪,官场环境污浊。4、评价:反封建思想先驱 反映时代要求 民主色彩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D17思维启迪1)过渡: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
8、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指导学生阅读D17思维启迪2)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3.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4.思想: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1、生平介绍:抗清、著书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曾参加浙江南明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鲁王政权失败以后,他带着老母东奔西跑,险些被清政府捕去,后来长期
9、在故乡隐居。黄宗羲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等。明夷待访录是在1663年写成的一本字数不很多的著作,但是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民主思想,因此被清政府长期被列为禁书。2、思想主张:(1)批判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3、评价: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番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生平简介:弃科举,探救国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
10、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载书自随。所至垦田度地,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典章制度、兵农经济、郡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2、思想主张:(1)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思想主要特色)“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
11、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经世致用 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指导学生阅读D17思维启迪3,了解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原因)(2)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他重视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关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学术上,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他到过许多州县进行实地考察,写成巨著天下郡国
12、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合作探究】3:经世致用思潮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是什么?(1)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实地考察。(2)爱国“经世”的优良传统、务实革新的精神和求真求是的学风,对于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要以天下为已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人民大众的疾苦,要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4)在学习问题上不能只停留在定计划、下决心,要拿出实际行动,要注意把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也激
13、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他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载:“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他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3、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4、影响: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合作探究】4:阅读下列材: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
14、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得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请回答:(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哪位思想家?(2)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思想主张是什么?(3)近代学者根据材料二归纳出的用于自勉的警句是什么?你觉得当前我们应该如何实践这句话?(1)黄宗羲、顾炎武(2)反对君主专制独裁(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勤奋学习,忠心报国;以天下为已任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的孜孜追求,当今社会更需要这种意识。学生时代的实践主要在于搞好学习,以便提高未来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
15、、生平介绍: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衡阳市人;字而农,号姜斋;中年称“一瓠(h)道人”、“更名壶”;晚年仍用旧名。因隐居衡阳县曲兰乡(今船山乡)石船山,故自号船山老人、船山病叟,后人称船山先生。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他所生活的时代,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而以民族矛盾为主的社会背景上,又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百家争鸣”的高潮。他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以开“六经”生面而振兴民族为己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位富有创见的大师,其学术成就精深博大。他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阐发其精华,不仅在自然观、认识
16、论、辩证法和历史论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在心理学思想方面也是“推故而别致其新”,达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阶段。2、思想主张:(1)唯物论: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王夫之还研究了认识论反映论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而认识则来源于实践“纾”(这里的“纾”,指的是个人的实践)。王夫之
17、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2)认识论: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3)辨证法: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却是相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合作探究】5:比较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异同共同的观点(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2)学术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不同的思想(1)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
18、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3)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合作探究】6:试述对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评价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具有比较鲜明时代特色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本课小结】【合作探究】7:为什么说明清活跃的儒家思想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1)批判: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2)继承:主张和谐发展敢于探索,强调力行【合作探究】8: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