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4423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 史命题人:孟伟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I卷 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图是西周中晚期的重要礼器青铜颂簋。颂簋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该青铜器A.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B.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C.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D.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2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该措施A.阻碍了经

2、济发展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C.动摇了农本观念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3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4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5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

3、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率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A.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B.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C.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6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7明清时期,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三侠五义。这折射出A.商

4、品经济的繁荣B.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C.市民阶层的扩大D.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8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土”。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9(2013辽宁大连一模)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地域不平衡性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10清末

5、,有外国人描述洋务企业:“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各处偃息,或专心钻研经书。我们向英籍经理询问,才知道他们是主管官吏们的朋友;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机器没有人看护,坏了没有人管”。上述现象说明A.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B.士子面临读经科考和参与洋务的两难选择C.“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D.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11关于长征,八十年前毛泽东即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八十年后的今天,重温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的价值意义随着历史的演进愈益凸显。下列各项中,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改变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B.为中国革命锻炼和

6、保存了一批骨干C.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D.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2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13下面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B.是

7、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D.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14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经济领域的所有制构成情况。这一情形的出现A.掀起了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热潮B.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展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是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生产的需要15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根据这一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A.东南沿海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快B.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

8、C.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D.东南沿海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吸引大量人才16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利益方面倡导“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外交:在外交理念方面表达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担当,提出了“同乘发展快车”和欢迎各国“搭便车”的新理论。这表明中国A.已处于世界外交舞台中心B.成为世界各国外交的领跑者C.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D.树立大国外交的思想范式17某学者认为,在古代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A.公民

9、只有形式上的自由B.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C.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D.排斥私有财产制度18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A.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C.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D.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19“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B.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C.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D.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201

10、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21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的一次“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民意调查中,牛顿被认为最具影响力。牛顿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其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于A.英国圈地运动早期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C.英国工业革命时期D.英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221945年11月4月,艾奇逊在讲话

11、中含沙射影攻击苏联时,被人民嘘下了台。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后,美国纽约市区百老汇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这说明当时美国政府A.敌视苏联没有得到各界支持B.称霸全球的战略部署未完成C.允许民众表达和平民主诉求D.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摇摆不定23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C.大大削弱了

12、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24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定,人民币从2016年10月1日起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这是该组织“历史上首次”扩大作为特别提款权基础的货币篮子。下列宗旨或使命,与此举相吻合的是A.消除关税壁垒B.稳定国际汇兑C.促进自由贸易D.与贫困作斗争第II卷 非选择题(52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弄清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有利于掌握经济规律,认识经济体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

13、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在美洲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2。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工艺技术精良,绸缎、棉布、麻织品、锡铅制品、火药等风靡欧美。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的中国江南,更多土地被广泛种植桑麻漆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摘编自黄达金融学材料二 (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

14、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充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摘编自翟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15、学知识,分别指出明清时期、20世纪前期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和衰落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

16、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

17、则”。(要求:对该法则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2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

18、,宜录状奏”。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论君道(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的突出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据题干铭文所记载的是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符合铭文定义内容之一即记载当时重大事件,故A项正确;B项题干未体现,故排除;甲骨文标志着文字开始走向成熟,故C项错误;D项说法材料未体现,故排除。2.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根据材料关

19、键信息“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可知,秦始皇发布统一度量衡制的诏书,官府制作标准的度量衡器,将诏书和度量衡标准刻在标准器上,发放全国,统一度量衡推动了兵器的标准化制造,因此B项符合题意。题目涉及的是官营手工业,因此排除A、D两项;材料没有反映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排除C项。3.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材料阐述了古代中国官学太学在学人数由少至多的历史现象,反映的是儒学地位的上升,A符合题意。太学是汉代官府创办的中央学府,排除B、D;C错在“出现”,排除。4.C【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可知五花

20、判事“各执所见,杂署其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C符合题意。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材料反映了宋代地主和农民利用租佃制进行斗争,最终“地租剥削率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说明这一制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6.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材料“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原因,C符合题意

21、。7.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学。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显然,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折射出当时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B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是小说产生的原因,排除A、C;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并不符合史实,排除D。8.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据材料可知,山东某些地区烟草种植已经超过了粮食作物,烟草是经济作物,并非西方贩卖的鸦片烟土,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道光年间山东种植烟草的景象,而不是列强贩卖的烟土,排除A项;B、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9.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表格可知,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并有较大差

22、距,说明A正确;表格反映的是近代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不正确;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C不正确;D项表格未体现。10.D【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材料关键信息“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各处偃息,或专心钻研经书他们是主管官吏们的朋友;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机器没有人看护,坏了没有人管”体现了洋务企业的官办体制导致弊病丛生,D符合题意。11.B【解析】本题考查长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辗转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

23、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B符合题意。12.B【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材料关键信息“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体现了宋人对国家的关怀,与材料“忧时伤世的

24、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同样体现了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B符合题意。13.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题干材料显示出近现代中国思想历程的两条线索,其一是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其二是从国粹论到中西互补论再回到中国本位论的过程,最后两者汇合为现代化论。A项只能说明其中的一条线索,排除;近现代中国思想历程主要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不是“东学西渐”的过程,B项错误;近现代思想历程受传统儒学影响,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现代化,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儒学道统在西学的冲击下,不断与西学碰撞与融合,D项正确。14.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公

25、私合营”“资本主义经济”可知此时处于过渡时期,排除D;“公私合营”属于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造,排除A;图片中“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占主导,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符合题意;C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15.C【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材料关键信息是“20世纪8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是农村,排除A;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B;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吸引着人口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C符合题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16.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材料

26、关键信息“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担当”体现了中国树立大国外交的理念,D符合题意。17.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古希腊雅典民主不是形式上的自由,是公民实质上拥有民主,A项错误;B项材料未体现;材料中没有提及私有财产制度,D项错误;材料中“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说明公民在享受民主的时候自由受到限制,故选C项。18.A【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本来包括有人居住的大洲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但西方史学家提出“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基本上是以欧洲为中心代替整个人类历史,A符合题意;B项强调资本主义,与

27、材料“上古”没有关系,排除B;材料也没有强调“海外贸易”,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信息,排除D。19.C【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材料反映了对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引发的“价格革命”的辩证认识,故排除A项;价格革命是西欧殖民扩张的结果,而非原因,故排除B项;早期殖民帝国疏于生产,引起“价格革命”,导致其衰落,英国要避免衰落就不得不从事生产,C符合题意;自由主义思潮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与新航路开辟时期不符,故排除D项。20.A【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根据题干材料“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可知,亨利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

28、治,但是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说明当时法国君主派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君主专制,希望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故选A项。21.B【解析】本题考查牛顿经典力学。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B符合题意。2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局势。依据题干中“被人民嘘下了台”“美国纽约市区百老汇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等信可知美国的行径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A项符合题意,故选A。23.D【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错误;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

29、业,说明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苏联扩大地方对企业的管理权,有利于激发地方的建设热情,故D项正确。24.B【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提供短期贷款,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稳定国际汇兑,B符合题意;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排除A、C;世界银行的宗旨是提供长期贷款,促进经济发展,排除D。25.(1)形成:新航路开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制度改革,推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衰落: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提高银价,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统一货币。(2)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30、进行修补与完善;1985年以后,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以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以来,经济转型初步完成,并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特点:从目标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过程看,具有渐进性与阶段性;从手段看,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并行。【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和改革开放。第(1)问,由材料关键信息“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

31、为辅的银本位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的原因概括为新航路开辟、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制度改革。由材料“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前期中国银本位制度衰落的原因归纳为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提高银价、国民政府统一货币。第(2)问,由材料关键信息“(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充善”“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

32、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概括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从目标、过程、手段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26.示例:后来居上的欧洲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西方长期以来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但15、16世纪以来,西欧迅速发展,逐渐从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发挥中国的四大发明的潜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殖民和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起民主代议制;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不断进步。由此,欧洲由落后到领先世界,而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国却固步自封,逐

33、渐落后。综上所述,“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的观点是正确的。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解析】本题考查西方社会发展。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由材料关键信息“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归纳出“一个民族在先前的发展中所取得的领先成就,由

34、于其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阻碍了后来的进步,从而在国际性竞争中反而落后于后来者”的观点。由材料关键信息“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归纳出“后边缘地区的民族由于受到的阻碍较少,易于吸收先进地区的文明,反而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出“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长期处于领先的民族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阻碍其发展,而落后边缘地区民族

35、反而易于接受、吸收先进地区文明,成为领先者”的观点。27.(1)特点:立法力求宽简;法令力求稳定;对死刑严肃慎重。(2)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唐初政治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影响:促进了唐朝法律制度改善,减少冤案;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生产恢复,推动治世局面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第(1)问,由材料关键信息“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又规定了五复奏”“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的突出特点。第(2)问,由材料关键信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产生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