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第13课《赤壁赋》2 .ppt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34356 上传时间:2025-11-19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第13课《赤壁赋》2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第13课《赤壁赋》2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第13课《赤壁赋》2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第13课《赤壁赋》2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第13课《赤壁赋》2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第13课《赤壁赋》2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第13课《赤壁赋》2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第13课《赤壁赋》2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第13课《赤壁赋》2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第13课《赤壁赋》2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第13课《赤壁赋》2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第13课《赤壁赋》2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第13课《赤壁赋》2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第13课《赤壁赋》2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第13课《赤壁赋》2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明九中 陈德魁赤壁赋(二)检查学案 (“以、而”的用法比较复杂,课文又多次出现,因而重点突出文言虚词的掌握)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作“因为”、“由于”解释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介词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而连词递进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修饰关系作为连词的“而”是文言文虚词的重点根据“而”的用法,从课文找出例子来加以说明。链接听朗读录音,复习课文(3)分析第三、四自然段。(这是课文重点部分,最能体现苏轼的人生观,因此宜展开讨论,以此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客为何

2、而悲,苏子以何作答?悲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对比)生悲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挟飞仙、抱明月而不可骤得生悲。答物与我皆无尽也 何羡江上清风,水中明月 共适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4)分析课文第五段(四)比较教学1、横向比较念奴娇 赤壁赋与赤壁赋是同期之作,同题材之作,请同学们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进行比较。相同(1)二者写作时间都是1082年。(2)都取材于赤壁之风光和赤壁之战的故事。(3)都运用了写景、抒情、议论三

3、者相结合的表现方式。(4)景物都以江月为主。不同(1)写作体裁不同(2)景物描写不尽相同(3)思想感情有异(2)景物描写不尽相同。尽管都写江月,但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的是“大江东去”的长江水非凡的气魄,勾勒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三国古战场持定的险要地形,体现了作者豪放的情怀。赤壁赋描写的是清风与明月交织,白露与水色辉映的幽美辽阔的美景,自然美景与悠扬的音乐声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3)思想感情有异。念奴娇 赤壁怀古借咏史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结尾的思想较为消极。虽然有“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情却没有摆脱掉“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空幻与悲哀。赤壁赋中作者将深沉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

4、中,将满腔的悲愤寄离在旷达的风貌之下,通过“变”与“不变”的哲理思辩显示了豁达乐观的情怀。2、纵向比较对于“人生苦短”,古代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沉的思考,并且各有各的解脱方式,试举例说明,并与苏轼的人生观作对比。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成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将进酒“君不见朝如青丝暮成雪,高堂明镜悲白发。”他们都有各自的解脱方式 兰亭集序的“死生亦大矣”,长歌行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进酒的“与尔同消万古愁”,这些均不同程度表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苏子的“共适论、何羡论”其乐

5、观精神是明显的,同时,作者看似超然物外的实则无可奈何、软弱无力的生活态度也是相当明显的。课堂作业比较定风波与赤壁赋的思想内容。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萧瑟处”可以看作苏子仕途坎坷之路,也可以认为是其人生的坎坷之路,总之在坎坷之路中苏子是抱着“谁怕”“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态度及其乐观的精神。这和前赤壁赋中遭受被贬谪之苦的超脱是一致的。六、布置作业(注重知识积累,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进行知识拓展沿伸。)1、整理虚词“而、以”的用法,积累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语;2、比较阿房宫赋与赤壁赋的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