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1华罗庚备课参考1课文解读作者简介顾迈南,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如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基本解读这篇传记作品的描述对象,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主要通过生活细节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精神特性的写法不同,这篇文章较为完整的介绍概括了传主华罗庚一生的生活经历。但是,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有许多生活事实可能是芜杂的,要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物做传,也只能抓住最能凸现人物特征的某些材料,来为人物进行文字画像。这篇文章突出了华罗庚三方面的特征:(1)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2)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杰出的成
2、就;(3)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文章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中,组合在华罗庚生命的转变中,所以,文章的脉络仍然非常清晰,材料多而不乱。这种写法,是传记文最常用、同时也可以非常灵活变化着来运用的一种写作形式。第二,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第三,作者仍然有意识的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文章首先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的小故事:19
3、30年,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通过一篇论文看出华罗庚“真不简单”,建议“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个小故事具有多重意义。(1)在描写传主形象方面,这个故事表明了19岁的华罗庚非同寻常的数学才分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2)华罗庚的数学才能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也成为新的“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年轻学者。这个故事为后文埋下伏笔。文章的这种写法有内韵。(3)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他已经走过了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这样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在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文章又讲述了几个小故事:“物不知其数”
4、算题、“罗呆子”的绰号、可怕的伤寒症等,以此来展现华罗庚青少年时期的数学天分、艰苦自学的情形以及选择数学为人生目标的过程。其中,华罗庚选择数学当作自己人生目标的故事特别令人感慨。年青的华罗庚染上了瘟疫,病好之后,却落下了终身残疾。“我选中数学,是因为它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华罗庚作出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命选择,心无旁骛,专攻数学,有效地利用和发挥了自己的才分。祸福相倚,华罗庚的生命又一次应验了中国古语。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和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两部分,主要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一面简要的描述华罗庚的生活变迁,一面用大量具体翔实的资料,说明华罗庚的数学研究成就。用大量文字描写华罗庚的
5、数学研究成就,凸现了传主作为一个数学科学家的伟大之处。文章着重谈到的华罗庚数学成就有:(1)研究堆垒素数论。堆垒素数论涉及到把整数分解成某些别的整数的和,华林问题、哥德巴赫问题等都是这个学科中的著名问题,华罗庚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将他的欧洲同事的工作包罗殆尽,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1941年,他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1946年由苏联科学院出版。其中有些结果,现在还被认为是经典的。(2)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特别是典型域方面的研究,是华罗庚对数学的突出贡献之一,他的数论引论受到高度评价。(建议:关于华罗庚的数学成就本身,不必花太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述,但是,用简洁的语言
6、勾勒出来,有利于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也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描写华罗庚作为一个杰出的数学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写到了他的爱国情怀。对于华罗庚爱国情怀的表现,文章也是在时间顺序的框架之中、在华罗庚生平经历的延展之中来表现的,这样,就写出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所特有的一种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1)、国家受辱的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华罗庚对“金瓯半缺时”的国破家亡现状和“狐虎满街走,鹰鸇铺地飞”现实的愤慨和忧虑。(2)、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放弃美国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带领全家回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个人出路,“我们应当回去”。(3)数学下乡。
7、1958年以后,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运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习题解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此题意在领会华罗庚为学为人以及他取得科学成就的关键点。参考答案 在几十年从事数学研究的生涯中,华罗庚最深的体会是:“科学的根本是实”。“树老易空,人老易松”是古稀之年的华罗庚利用比喻对于自己的警戒。课文运用了大量材料,谈到华罗庚成功道路中“实”的作用:科学研究的态度、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运用等。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引用华罗庚的诗词来描述他的生活经历表达其人生感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之一。此题希望学生能够领会文章的这一写作特点。参考答案 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
8、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在大量理性的、抽象的数字描述中,又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情趣来。文章主要选择了华罗庚的四首诗,第一首是写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的扉页上,既表明了华罗庚对于中国古代算数的天才般的理解和发挥运用,又说明了华罗庚特别强调勤奋:“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第二首诗表现了华罗庚在抗战时期国破家亡时代的思想情绪。第三首诗形容了华罗庚将研究室里的数学运用于工厂田间后的喜悦心情。第四首词表达了华罗庚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的兴奋情绪和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这些诗词,既从不同侧面烘托和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表现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数学家的文学兴趣和古文修养,又使文
9、章具有一种古雅的韵味。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此题意在使学生掌握传记文章的一个基本描写手法: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相关材料,记叙人物生平,为人物做传。特别要注意的是,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紧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该重点标注出来。当然,为了流利顺畅地叙述传主的生活,一般性的衔接事件的那些时间也不妨有选择性的交代清楚。建议:在指导学生阅读此篇传记文章时,可以教学生先标注出一些重要的时间,这样便于他们迅速理清文章脉路,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参考答案 1930年1932年秋天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华罗庚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手稿1950年华罗庚获得国家科学奖励一等奖1958年
10、3、相关资料(1)华罗庚简介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华罗庚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了数学家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应苏联科学院邀请去苏联访问同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
11、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由于他的贡献,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与方法等都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了推广优选法,华罗庚亲自带领小分队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达二十年之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2)一些著名数学家对华罗庚的评价华裔旅美数学家(Filds 奖得主) 丘
12、成桐在数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中说:“中国近代数学能超越西方或与之并驾齐驱的主要有三个; 一个是陈省身教授在示性类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冯康在有限元计算方面的工作华先生在数论方面的贡献是大的,可是华先生在数论方面的工作不能左右全世界在数论方面的发展,他在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是从外面引进来的观点和方法,可是他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贡献比西方至少早了十年,海外的数学家都很尊重华先生在这方面的成就。Halhenstam说,华罗庚系统地研究了所谓“华林一哥德巴赫(WaringGoldbach) 问题”。他的研究成果总结在他的著名专著堆垒素数论中。华罗庚的数论论文实际是二十世纪三十
13、至四十年代数论舞台上重要活动的索引。从这个背景看,华罗庚的兴趣是如何特殊的广泛,他对当时的数论技巧掌握得是何等之深,他的活跃思想是何等重要。到1945 年,华罗庚已明显是那时的数论学家领袖家之一。(数学译林1987年第1期)贝特曼(P.Batman)说:“判断一个数学家应该看他的研究成就,而不是看他得到的学位的数目,对于华罗庚来说,他有很多成就,却没有一个学位,华罗庚的研究领域遍及数论、代数、矩阵几何学、典型群、多个复变函数论、调和分析与应用数学总之华罗庚的学术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他可以被选为任何学术团体的成员或任何科学院院士。”(吴文俊主编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王元在我心目中的华罗庚里说,中国的
14、数学在古代曾经很先进,但是到了13世纪以后,就开始落后了。当时西方已经开始有了微积分,而中国人还在搞古典数学。虽然后来有传教士传进来一些近代数学,但是都很零零碎碎。中国近代数学的真正起步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当时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到美国、欧洲和日本留学,学习了近代数学的知识再回到国内教学生。所以中国的数学起步晚,水平不高。真正使中国的数学走向世界的,是两位中国数学家,一位是华罗庚,一位是陈省身。他们是两位奇才,他们当时的工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王元说,从数学领域来说,大致分为两个:一个是分析,一个是代数。绝大多数的数学家一般只在其中一个领域里做出贡献,但华罗庚却在两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另
15、外一方面,数学又分成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华罗庚也是同时在这两方面都有很大贡献。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技馆的数学馆里,用不锈钢镌刻着当代最杰出的数学家们的名字,共选了88名,其中就有华罗庚的名字。此外,华罗庚是美国科学院和德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国外许多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中国内地工作的数学家里,华罗庚是最伟大的。(3)华罗庚的哲学华罗庚一生都是在国难中挣扎。他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先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第三次劫难是“文化大革命”,家被查抄,手槁散失,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学生分配到外地等。在这等恶劣的环境下,要坚持工
16、作,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怎样坚强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早在40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数学家之一。但他不满足,不停步,宁肯另起炉灶,离开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与勇气! 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这些语言简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难忘。早在 30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青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
17、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问,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学风败坏,表现在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 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
18、只要能求得学问, 他宁肯暴露弱点。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华罗庚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对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华罗庚选择前者,也就是“弄斧必到班门”。早在50年代,华罗庚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较量。中国象棋有个规则,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康指出:“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说,另一方面,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
19、,一定要修正。这才是“君子”与“丈夫”。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写的条幅中写道:“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人老了,精力要衰退,这是自然规律。华罗庚深知年龄是不饶人的。1979年在英国时,他指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也可以说是他以最大的决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决心书”,以此鞭策他自己。华罗庚第二次心肌梗塞发病时,在医院中他仍坚持工作。他指出:“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尽多做工作。”生病就该听医生的话,好好休息。但他这种顽强的精神还是可贵的。总之,华罗庚的一切论述都贯穿一个总的
20、精神,就是不断拼搏,不断奋进。选自青年科学向导总11期(4)华罗庚的有关故事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 从“五四”运动开始,古老的华夏大地就响起了要求科学、民主的呼声。但在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
21、学家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发展。华罗庚经过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数学名家时,也由于同样原因心怀惆怅地到了海外。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按当时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币值的5倍),有小洋楼和汽车。但他常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他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开始。一名美国教授后来评论他:“华罗庚若能留在美国,本来可以对数学做出更多的贡献。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
22、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此外,万哲元、陆启铿、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华罗庚还是我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首创者,从1956年到1978年间,他亲自担任竞赛委员会主任,还写了大量中学生课外数学读物和学习方法书,为培养优秀数学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 华罗庚是中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4年,华罗庚曾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认为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毛泽东的回信是十几个苍劲有力的大
23、字,其中称赞他的想法“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受此巨大鼓舞,他在近二十年间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深入到工厂、矿山,冒酷暑、顶严寒,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工人和农民介绍优选法和统筹法。毛泽东后来又一次给华罗庚复信说:“你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 华罗庚才华横溢,除数学外,诗文俱佳,演说才思敏捷且幽默风趣。他读唐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发现有常识性错误,并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这四句诗不但显示出华罗庚精于推理的特点,其诗文功底也可见一斑。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他先中文,后改用英语演讲。日本学者被他精彩的演说深深吸引,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北京青年报 2001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