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七单元第1课时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2010威海模拟)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所采取的政策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C. 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D. 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2. (2010聊城模拟)右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A.
2、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 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 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 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3. (2010肇庆模拟)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合理的理解是()A. 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B. 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C. 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D. 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4. (2010吉林模拟)列宁在1921年10月的一个重要报告中指出:我们“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惨败”。后来,他又更明确地指出:“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直接的办
3、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尝试已告失败。”为了扭转“失败”,苏维埃俄国实行了()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 D. 粉碎武装干涉的政策5. (2010淄博模拟)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两者的相似之处是()A. 消除了阶级矛盾 B. 调整了工农关系C. 制约了农业发展 D. 适应了当时的国情6. (2010淄博模拟)20世纪20年代,列宁指出:“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列宁所说的“实行退却”主要体
4、现为()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7. (2010沈阳模拟)“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材料中省略号部分所指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罗斯福新政8. (2010龙岩模拟)下面是苏联(俄)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6 6207 8608 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22.1334.5544.24A. 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联(俄)农业的发展B. 苏联(俄)农业发展超过了工业C. 新经济
5、政策促进了苏联(俄)农业发展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9. (2010德州模拟)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A. 强制劳动,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B.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 C.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10. (2010福州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
6、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A. 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 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C. 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 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11. (2010大连模拟)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是苏联实现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A. B. C. D. 12. (2010威海模拟)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B. 开辟了一种新型的
7、工业化模式C. 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D. 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利于苏联的持续发展 13. (2010湖南模拟)有人认为: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西方各国的时候,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经济危机,恰恰成了苏联大国崛起的良机。下列属于“苏联崛起的良机”是 ()A. 苏联社会制度的优势明显 B. 1932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到世界第二位C. 经济萧条导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 D. 有利于从西方引进技术、资金、进口机器14. (2010吉林模拟)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说,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
8、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依据这则材料,如果从执政党的建设方面分析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原因,最根本的是()A. 体制僵化,监督机制的缺失 B. 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 C. 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 D. 人民群众对党的极端不信任15. (2010清远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经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C. 高度集
9、中的管理体制 D. 社会主义工业化二、非选择题(共20分)16. (2010日照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926年起,苏联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限制工商业活动,勒令私营企业主上缴企业和几乎所有收入,从1930年起,斯大林发动“向资本主义全面进攻”,下令取消租让制和租借制,将企业收归国有。1930年,党中央作出决议,规定全国在12年内实现全盘集体化,对富农剥夺财产,扫地出门、逮捕、镇压或流放。到1937年,工业中的私有制企业已被彻底排除,社会主义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占99.8%,农业中全国93%的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拥有全部耕地的99.1%。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社会主义“基本
10、建成”。不久,联共(布)十八大进一步宣布,苏联已完成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1961年赫鲁晓夫宣布2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1967年勃列日涅夫提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正在向共产主义转变。(1)依据材料回答,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的标准是什么?(2分)他是采取什么手段“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的?(2分)(2)材料中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对当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有什么特点?(2分)结合有关知识分析,这样的认识对同一时期的改革进程和苏联的最终结局产生了怎样的不良影响?(4分)材料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严格说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11、,我们最终都没有摆脱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巢臼。自1949年起的30年间,中国共产党人由一五期间“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着手探索自己的道路;在探索自己道路时,原以为自己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实际上又不自觉地步上了苏联走过的工业化“大跃进”和“赶超战略”的老路;紧接着,满以为我们在吸取苏联教训,“反修防修”,最后不自觉地又步了苏联30年代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3)依据有关史实,概括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间,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学习探索走老路的曲折进程?(4分)材料三中共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
12、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4)根据材料并结合你的理解回答,在新时期,确定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5)综合以上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你认为有哪些基本的经验教训?(4分)第七单元第2课时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2010南京高三学情调研测试)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13、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 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 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 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 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2. (2010泉州模拟)“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从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 政治经济体制 B. 超越了生产力水平C. 生产管理不善 D. 忽略自然地理条件3. (2010大庆模拟)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
14、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 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 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C.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4. (2010日照模拟)一位年轻旅行者叙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位年轻旅行者的原国籍是()A. 法国 B. 苏联 C. 南斯拉
15、夫 D. 民主德国5. (2010扬州模拟)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19511965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单位:%年份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1951195510.811.313.1195619609.19.010.4196119658.56.68.6A.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C.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D.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6. (2011如东中学期中)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
16、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A. 片面发展重工业B. 忽视民主与法制C. 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 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7. (2011浙江定海)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 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C. 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原则D. 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8. (2011沈阳二测)“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
17、材料中省略号部分所指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 罗斯福新政9. (改编题)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头的人是() 图一图二A. 赫鲁晓夫 B. 勃列日涅夫C. 戈尔巴乔夫 D. 叶利钦10. (2011安徽六校联考)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坦克、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队列,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的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A. 苏联的武器种类多B. 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C.
18、苏联的综合国力强D. 勃列日涅夫的精明11. (2010长沙一中)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B. 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C. 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 维护计划经济体制12. (2010广东澄海)下面是苏联解体后,几位苏联老人回忆的苏联历史,其中符合苏联史实的有()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极其错误的但是,1921年3月后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纠正了错误是啊,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可惜的是勃列日涅夫以农
19、业为重点的改革未能持续下去A. B. C. D. 13. (2010广东西北九校联考)美国史密斯作品俄国人中有三段描述:“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尽管排队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有()苏联是工人的乐园,工人生产积极性极高苏联生产的新产品质量较差苏联的生活消费品缺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结果A. B. C. D. 14. (原创题)下列苏联领
20、导人在任的先后顺序应该是(),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A. B. C. D. 15. (2010深圳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 没能促进经济发展B.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C. 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D.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二、非选择题(共20分)16. (2008广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
21、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据耶金等制高点材料二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将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2分)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3分)这些改革
22、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1分)(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10分)参考答案第1课时7. B【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国家向农民强制征收粮食,统一配发物资。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的。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开始实行。8. C【解析】从表格中时间可推断出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从增长的数据可以推断出农业发展。9. B【解析】从材料中可知
23、是对新经济政策的考查。而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是斯大林体制的内容,D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10. C11. D12. D13. D【解析】经济危机下,世界贸易急剧下降,苏联适时调整对外经济政策,从欧美国家进口大量先进机器、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了其工业建设,故选D项。14. A【解析】苏共实行高度的集权制,党内缺乏民主机制,使权力从根本上失去了制约和监督,以至党的干部由人民的公仆蜕变为人民的老爷,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脱离群众、人民群众对党的极端不信任都是这一原因产生的结果。15. C【解析】关键是抓住题干中“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等信息,我们可推断出是高度集中
24、的计划管理体制。16. 【解析】(1)本问实际考查对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认识,注意其管理经济的手段;(2)依据材料可知,其后的苏联领导人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现状,分析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时注意结合改革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关系,与苏联最终解体的关系;(3)注意结合一五计划的实施、1956年中共八大的内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动乱分析说明;(4)注意与国情的联系、与改革开放事业的联系;(5)注意与本国国情的联系。【答案】(1)标准: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2分)手段:行政命令和阶级斗争的手段。(2分)(2)特点:对
25、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做了超前的认识,犯了左的错误。 (2分)不良影响: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改革成效不大。这样的认识脱离了经济发展水平,使苏联的社会矛盾逐步加深,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4分)(3)一五期间,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1956年八大为主要标志,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50年代末,党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三年经济困难;60年代,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错误继续发展,导致了“文革”十年内乱,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破坏。(4分)(4)有助于正确认识国情,确定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推进改革
26、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2分)(5)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4分)第2课时1. C【解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正确。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错误。2. B【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可排除A、C、D三项。3. B【解析】赫鲁晓夫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强求各地扩种玉米,乱指挥,反复折腾,所以说他是“蛮干家”。4. D【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由“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可排除A项;再由“最近又换了一种钱”可判断该钱币为欧元,德国是欧元区国家,故D项正确。5. B【解析】从表格数据来看,苏联在二战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日益趋缓。6. C7. B8. B9. C10. B11. A【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可作出判断。12. B13. D14. B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