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3.81MB ,
资源ID:234162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416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届高考艺考生地理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届高考艺考生地理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doc

1、学生用书P30最新考纲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核心素养1.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考察、搜集植被图片,认识植被的特点及其生存环境的特点。2综合思维:结合森林、草原植被景观图,综合分析其植被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学生用书P30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干精讲理主干抓关键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

2、“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推断“因”。例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大陆西海岸地区沙漠的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作用。(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的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一

3、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区域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区域联系的原理分析某一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造成的影响。(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典题探究析典题学技法(2019高考全国卷)阅读

4、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思路导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水文特征的影响,意在考

5、查学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第(1)题,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影响变化进行分析。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第(2)题,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主要从补给与蒸发角度分析。由于位于末次冰期的晚期,此时气温略有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加,但由于气温总体较低,蒸发

6、量小,所以补给量大于蒸发量,因此盐度低,里海一度为淡水湖。第(3)题,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主要结合补给类型变化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也就是说,里海的补给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转变为以河流补给为主,而河流为内流河,盐分只进不出,逐渐积累,加之地形隆起,气候更加干旱,蒸发加剧,使得含盐量升高,演变为咸水湖。第(4)题,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要参考里海的形成,结合板块构造进行分析。里海成为湖泊就是由于地处板块消亡边界,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形成的,如果继续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会

7、演化为湖泊。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对点演练练类题提能力(2020江西吉安一模)某干旱地区通过引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下图示意农田灌溉初期该地区环境要素的关联。据此完成13题。1图中甲乙丙丁,表示蒸发增大和云量增多的依次为()A甲丙B甲丁C乙丙

8、D乙丁解析:A由日照强度减弱可知其与云量增多有关,由此可推断空气中水汽增多,蒸发增大。2长期来看,图示地区空气湿度变化表现为()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解析:D干旱地区通过引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种植作物,在早期能一定程度增加植物蒸腾和地面蒸发,能增加空气湿度,但后期会因引水造成地表水减少,因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植被减少,下垫面趋于干燥,空气的湿度下降。3下列举措,有利于促进退耕还草的是()A实现河流梯级开发B实现土地生态恢复C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D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解析:D通过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可提高粮食单产,进而可减少对耕地面积的依赖,有利于促进退耕还草。(20

9、20广东佛山质检二)林窗是指森林中因各种因素导致树木死亡,形成林中空地的现象。下图为我国某林地12月晴天平均最高气温(日最高气温总和/天数)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布图。据此完成46题。4该地森林类型主要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热带雨林、季雨林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解析:B由图示12月晴天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值,可判断该地12月晴天日均温在20以上,说明为热带气候,则森林类型主要是热带雨林、季雨林。5林窗的形成促进了林窗区内草本和灌木类植物的生长,直接原因是()A光照增加 B降水增多C气温升高 D温差加大解析:A由林窗是指“林中空地”,可判断林窗内因无高大森林阻挡而光照增加,从而利于

10、较低矮的草本与灌木类植物生长。6与林窗西侧相比,12月林窗东侧的晴天平均最高气温较高,最合理的解释是()A太阳从东南升,林窗东侧比西侧的日照时间长B上午多雾,日照多在下午,林窗东侧日照较多C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高大,导致东侧通风性好D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茂密,导致东侧湿度较大解析:B森林因具有涵养水源、蒸腾作用等而使林中水汽含量大,则森林地区一般上午(气温低于下午)多雾而光照要弱于下午;下午太阳西晒,林窗东侧因无森林阻挡太阳光而气温较高,西侧因有森林阻挡太阳光而气温较低。考点二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主干精讲理主干抓关键1陆地自然带(1)形成(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2

11、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3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文字图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热量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纬度变化的方向更替,低、高纬度地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带性)水分变化海陆位置沿经线延伸、经度变化的方向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4.非地带性(地方性)的判断思路(1)非地带性的判断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2)非地带性成因分析首先,清楚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

12、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最后,分析非地带性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典题探究析典题学技法(2019高考浙江省4月选考)“理想大陆”是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的假想大陆。图1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2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 北回归线沿线自然带的分布,图2与图1明显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距海远近B沿岸洋流C海陆分布 D海拔高度(2) 图2中甲自然带为图1中()A BC D思路导引(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理想大陆”是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的假想大陆。(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理想大陆”各自然带的分

13、布,非洲大陆自然带的分布。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第(1)题,北回归线上,按照理想大陆自然带(图1)分布来看,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应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非洲(图2)形成热带沙漠,主要是由于非洲东部地区海域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故而没有形成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少,主要因素为海陆分布,故选C。第(2)题,读图可知,图2中,甲位于非洲最南端,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对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图1中的,故选B。答案(1)C(2

14、)B对点演练练类题提能力(2019贵州省适应性考试)下图示意自然带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带为苔原带、荒漠带、阔叶林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据此完成12题。1代表的自然带类型是()A热带雨林带 B荒漠带C针叶林带 D苔原带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远离海洋,大陆性较强B受下沉气流控制时间长C在南美大陆东西两岸均有分布D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解析:1.D2.C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旨在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五个自然带中,自然带气温低,降水少,该自然带应为苔原带,故D选项正确。自然带气温高,降水少,是热带荒漠带,自然带气温低,降水多,为针叶

15、林带,自然带气温较高,降水较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带气温高,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旨在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根据上题分析结论,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其形成的原因是常年被副高控制,降水少,温带荒漠带的成因是远离海洋,大陆性强,故A选项错误;自然带降水多,说明受下沉气流控制时间短,故B选项错误;自然带是阔叶林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美大陆的东西两岸分布的都有阔叶林带(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分布有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南的亚热带气候区分布有常绿阔叶林),故C选项正确;自然带变化主要是热量变化导致的,体现了纬度地带性,故D选项错误。(2019安

16、徽安庆二模)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35题。3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C冰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4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有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A收集大气降水 B获取更多光照C抵抗冬季寒冷 D吸收地下水分5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A人工播种 B降水减少C气候变暖 D冻土增厚解析:3.A4.B5.C第3题,北极地区,矮

17、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第4题,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植物常具有大型鲜艳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这对于开白色花的植物尤其重要,故选B,其余选项可排除。第5题,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这跟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故排除B、D,C对。考点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主干精讲理主干

18、抓关键垂直地带性的一般规律海拔高的山地,垂直自然带由上而下一般顺序是: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甸带。1判读基带与水平自然带的相互关联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基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季风地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3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易形成海洋性

19、冰川,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典题探究析典题学技法(2019高考全国卷)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下题。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A针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思路导引第一步:获取和解读信息勾画关键点材料信息信息: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说明该公路所在地区有海拔较高的山脉。信息: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说

20、明公路南端位于绿洲地区,该地气候干旱。题干信息信息: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哪个。第二步:调动和运用知识找准答题点根据省份和海拔判断气候类型,进一步判断其所处的自然带。解析由题可知,该公路位于我国新疆。结合材料与题干,公路长500多千米,南端海拔约1 070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北端海拔约750米,说明公路南北两端海拔较低,中间穿越横亘在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沟通了南疆与北疆。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应位于北疆,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位置,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其所处的自然带是灌丛荒漠带,D正确;针叶林带应位于天山北坡降水丰富的山腰地带,海拔较高,A错误;山地草

21、原带与高寒草甸带分布的位置海拔更高,B、C错误。故选D。答案D对点演练练类题提能力(2019湖南郴州二模)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自然景观形成主因复杂,地区差异极为显著。下图示意我国某主要山脉的主峰垂直自然带谱。据此完成12题。1图示山地位于()A甘肃B新疆C青海 D西藏解析:B该山基带南坡为温带荒漠带、北坡为山地温带草原带,说明位于干旱区;且北坡山腰处有山地寒温针叶林带,而南坡没有森林带。结合新疆天山南北坡气候,可判断图示山地位于新疆。2导致图示主峰南、北坡自然带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水分 B热量C纬度 D光照解析:A图示南、北坡自然带类型不同主要体现在同一海拔上:北坡为草原、森林带

22、,而南坡为荒漠、草原带,则主要是水分不同。(2019闽粤赣“三省十校”3月联考)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读图完成35题。3该地植被分异有别于一般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原因主要是()A相对高度小,坡度陡B地形封闭,降水条件差C人类活动强度D纬度较高热量差异小解析:A由“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可判断关键因素是相对高度小。4山顶植被类型发生变

23、异的原因可能是()海拔较高,降水较多堡状山顶,保水条件好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较大A BC D解析:D理解“变异”的含义,是本题的关键。图示山顶植被多为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硬叶矮林、常绿硬叶灌丛等,相对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来说,发生了变异,应该是水分条件变差所致,则错误、正确。5形成“沟谷季雨林”的主要原因是()A全年降水量丰富 B土壤水分充足C太阳光照强烈 D海拔低,气温高解析:B图示沟谷季雨林位于山麓缓坡处,且土壤较深厚,与周边陡坡相比土壤中水分条件较好,故形成“沟谷季雨林”。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五)P121(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

24、分)(2019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卷)近年来,在阿拉斯加北部洼地地带的白桦和黑云杉等浅根系树种森林,出现了一种当地人称之为“醉树”的新景观,大量“醉树”被淹死。下图为阿拉斯加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阿拉斯加被淹死的“醉树”属于()A落叶乔木B常绿乔木C常绿灌木 D落叶灌木2阿拉斯加北部低洼地带“醉树”被淹死的主要原因是()A迎风坡向,降水较多 B暖流经过,降水增加C距海较近,海浪侵蚀 D气候变暖,冻土消融3阿拉斯加“醉树”增多的同时()A植被覆盖率降低 B野生动物栖息范围缩小C粮食大幅度增产 D原住居民燃料来源增多解析:1.B2.D3.D第1题,由材料可知,阿拉斯加被淹死的“醉树”为白

25、桦和黑云杉等浅根系树种,属于生长于高山高寒地区的常绿乔木。故选 B。第2题,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当地永久性冻土层有所消融,该地属低洼地带,易积水,地基松软;再加上白桦、黑云杉根系较浅,不发达,树木很容易倒伏,并落入消融的冻土水中,从而导致树木被淹死。 故选 D。第3题,由上题可知,阿拉斯加“醉树”增多是全球变暖所致。全球变暖导致地处高纬地区的阿拉斯加热量条件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大,野生动物栖息范围扩大,A、B错;全球变暖导致的热量条件改善有限,不足以让阿拉斯加农业大幅度增产,C 错;“醉树”增多,河流中的漂流木增多,为当地居民提供的燃料增多,D 对。(2019辽宁师大附中)下图中河流流

26、量大、流域面积广、水系发达,据统计,其支流总数超过1.5万条。读图回答46题。4该河河口处近1 000 km2的海域被称为“淡水海”,是淡水鱼和咸水鱼共同的家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寒暖流交汇 B河流水量大C大陆架宽浅 D处在鱼类迁徙路线上5该河输沙量巨大,河口处却未能塑造出宽阔的三角洲,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持续下沉B地处赤道附近,风力微弱C泥沙等悬浮物被强大的洋流搬运D泥沙等悬浮物被挖沙船搬运6能体现出图中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纬度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水量大B纬度低地形类型多样植被类型多样C山地海拔高水热充足自然带类型多D东部为平原河水流速快含沙量大

27、解析:4.B5.C6.A第5题,图示为亚马孙河流域,流经赤道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多雨,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入海水量大,在沿海的河口地带的海水变淡,因此淡水鱼与咸水鱼同存,选项B正确。第5题,河口处不在板块交界处;河口处风力弱,与三角洲形成无关;河口附近有强大的洋流流经,泥沙等悬浮物被搬运,难以沉积;人类活动不能阻止三角洲的形成,且该处人口稀疏。选项C正确。第6题,图示为亚马孙河,流经赤道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的体现;当地以平原为主,地形不是复杂多样;西侧为山地,水热不充足,河流水量大,但含沙量较小,选项A正确。(2019安徽皖南八校三模)下图为

28、我国某山地不同海拔动物构成种类比重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79题。7该山地最可能位于()A秦岭山脉 B横断山脉C喜马拉雅山脉 D南岭山脉解析:B该山地海拔约5 000 m,山麓海拔约500 m,且山麓地带南方类型动物占主导,表明该山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因此该山地最可能位于横断山脉。8该山麓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季雨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解析:C由上题可知该山地位于横断山脉,因而该山山麓最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应该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9该山地()A北方类型数量最多出现在5 000 mB南方类型数量最多出现在500 mC山麓因人类活动干扰北方类型少D南、北方类型

29、数量均受食物制约解析:D动物数量多少不能只看不同高度的动物构成比例;山麓地带是人类活动相对强烈的地区,这不仅影响北方动物,同样也影响南方动物;不同高度南、北方动物构成比例不同,但存在的数量均受到了该高度上食物的丰富程度制约。(2019河南郑州三模)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历山舜王坪草甸(2 1002 358 m)进行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分别在距离游览路径两侧0 m、4 m、8 m、12 m处设置样带,调查物种丰富度(植物种类的数量)、物种均匀度(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差异)的变化。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下图为舜

30、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10推测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海拔 B地势起伏C坡面朝向 D人类活动解析:D由“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图示物种丰富度在路径处最低,向两侧增多,则可能是人为因素导致路径处物种减少所致,故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11据图判断优势物种最不明显的地区位于游览路径两侧()A0 m处 B4 m处C8 m处 D12 m处解析:B物种均匀度高的地区,各种物种均匀分布,说明优势物种不明显。据图可知,4m处物种均匀度最高,则优势物种最不明显。二、非选择题(共46分)12(2019广东广州天河综合

31、测试二)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几乎无活火山。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此。随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1)说明该岛气候对植被生长特征的影响。(5分)(2)分析该岛土壤贫瘠的原因。(6分)(3)从水循环角度解释冰期时大陆桥出现的原因。(6分)(4)简述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能连续进化且体型变小的原因。(7分)解析:(1)由纬度可判断该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植被生长特征主

32、要体现在快慢方面,注意材料中“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的表述。(2)土壤贫瘠的表现为土壤中养分少,可从养分消耗快、不易保存或难以保存角度分析;注意火山能提供矿物质,而该岛几乎无活火山则难以补给矿物质。(3)可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反过来理解大陆桥成因:气候变冷,大陆冰盖形成,入海径流减少,大陆桥显现。注意要结合水循环环节进行描述。(4)连续进化说明环境稳定;体型变小可能与食物、生存空间变化有关。注意比较大型动物原生存环境与该岛的差异,来分析食物、生存空间变化。答案:(1)全年高温多雨,光照、水分、热量充沛,植被生长普遍快、繁茂,高大稠密。(2)气温高,有机

33、物氧化分解快;雨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植物生长快,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该岛缺乏活火山,矿物质难以补给。(3)冰期时,全球气温低;(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大陆桥显现。(4)该岛位于亚欧板块南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变化小,生物进化连续。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较小;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大型动物食物相对不足。13(2019河南郑州二模,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纳特龙湖(见下图)是一个主要依靠周边河流及火山温泉补给的内流湖,该湖位于肯尼亚和坦

34、桑尼亚交界处,湖面长约57千米,宽22千米。雨季时,湖面面积可达900平方千米,旱季时,湖面有60%70%的面积干涸,成为一个个互不相连的水洼。由于含有特殊的火山熔岩成分,湖水有高盐碱、高毒性的特点,而高盐碱湖水是大量藻类理想的生长环境。盐湖周边高度盐碱化的土壤及湖面上挥发的有毒气体不适合大多数生物存活,但小火烈鸟却适应了这样严酷的环境并得以在这里生存繁衍。小火烈鸟主要栖息在盐水湖泊、沼泽等浅水地带,并以水中藻类为食。纳特龙湖被誉为“小火烈鸟的摇篮”,常年有100万到200万只小火烈鸟栖息。每年几乎所有的小火烈鸟分批迁徙到纳特龙湖并在盐湖中部露出水面的高地建巢繁殖,使这里成为小火烈鸟唯一的繁殖

35、地。2018年,“厄尔尼诺”现象和强台风带来14年来最大的降雨量,造成十几年最大的洪灾,纳特龙湖中的小火烈鸟繁殖受到灾难性冲击,面对强碱性湖水的侵袭,没有防护能力的鸟蛋无法孵化。(1)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纳特龙湖湖水盐碱度高的主要原因。(8分)(2)分析纳特龙湖成为“小火烈鸟摇篮”的主要原因。(6分)(3)推断纳特龙湖小火烈鸟繁衍面临的潜在自然威胁。(4分)(4)纳特龙湖中富集丰富的晶碱石,可以用于生产纯碱和工业用盐,同时还可以为饮料厂提供苏打粉。有人反对在纳特龙湖周边地区建立大量的化工厂,请说明理由。(4分)解析:(1)“依靠周边河流及火山温泉补给的内流湖”,体现了径流(水与盐碱物质)汇入、

36、水温高而蒸发强、湖水与盐碱物质不能通过径流流出。(2)“栖息在盐水湖泊”“以水中藻类为食”,说明了栖息地、食物因素;而该湖具有“高盐碱、高毒性”“高盐碱湖水是大量藻类理想的生长环境”,据此分析即可。(3)结合材料中提及的自然灾害分析即可。(4)注意观点已经明确,要为反对提供理由,可从带来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角度分析。答案:(1)盐碱物质随地表水、火山温泉等汇入湖泊;火山温泉使湖水水温升高,同时地处热带,蒸发旺盛,使水体中的盐碱物质浓度不断升高;该湖为内流湖,没有外泄通道,盐碱物质难以排出。(2)高盐高碱湖水盛产藻类,小火烈鸟食物充足;湖中滩涂裸露,为小火烈鸟提供理想的筑巢之地;周围高盐高碱的环境,阻挡肉食动物,生长环境安全。(3)繁殖地单一,使小火烈鸟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和强度增加;受极端天气(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湖区水位变化大(洪涝灾害多发),影响小火烈鸟的筑巢与孵卵;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4)该地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开发湖泊,导致生态破坏;工程施工及工业生产会产生环境污染,破坏小火烈鸟的生存环境;藻类减少,小火烈鸟食物减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