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时24 司马光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讲述的故事的主要内容。今天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故事,去感受一下主人公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吧。课前导入品读鉴赏你能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吗?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起因:写出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写出了小孩儿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经过:水迸,儿得活。结果:众人离开与司马光救人形成对比。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当“一儿”“足跌没水中”。这个孩子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小孩子一掉进瓮中就会被湮没,甚至会被淹死。情况危急,需
2、要立刻解救这个落水的孩子。有的孩子可能想到了跑回去找大人来解救这个落水的孩子。有的孩子可能会大声地呼救,期待着有成年人听到了帮忙。有的孩子甚至被吓得跑掉了。文中的孩子可能会想到了怎么样的办法呢?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瓮口小肚大,而司马光人小个子低,无法把小孩儿拉出来。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下,砸瓮能让水快速流出,达到救人的目的。为什么说司马光砸瓮救出小孩儿的办法最好?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呢?这个瓮比司马光还要高。我看到了一个沉着、机智、聪明、勇敢的司马光。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教材习题第2题)可以借助注释来说说故事,还可以关注图中人物的表情,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
3、和语言,把故事说的更精彩。示例: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有个小伙伴爬上了装满水的瓮,结果他的脚没站稳,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瓮里,眼看就要被水淹没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都吓跑了,而司马光很镇定,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拼尽全身的力气向水瓮砸去。终于,水瓮被他砸破了,只听“哗啦”一声,水从砸破的洞口涌了出来,小伙伴终于得救了。文言文字数少,语言更精炼。对比阅读,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现代文的故事内容更丰富,更容易读懂。完成填空,尝试背诵。背诵课文。司马光()戏于庭,()登瓮,足跌没水中。()皆弃去,()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得活。群儿一儿众光儿司马光群儿(),一儿(),()。众(),光
4、(),(),儿()。戏于庭登瓮足跌没水中皆弃去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得活学习文言文的小妙招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把不理解的字组词来理解。借助课文插图来理解。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这篇课文是文言文,其他课文多是现代文。不同如下:教材习题答案这篇课文语言简练,句子短。如“众皆弃去”,在现代文中的表达是“大家都丢下这个小孩儿跑了”。这篇课文有许多词语是单字,如“群”“戏”“没”“众”“石”等,它们和“一群”“游戏”“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的意思一样。这篇课文里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里比较少见。这篇课文中一些语句的顺序和现代文不同,如“戏于庭”,在现代文中的表
5、达是“于庭戏”,就是“在庭院里玩耍”。板书设计经过司马光沉着冷静众弃去光击瓮结果翁破,儿得活起因群儿戏,一儿跌入瓮中机智勇敢主旨提炼这篇文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机智勇敢、遇事沉着的优秀品质。描写儿童生活诗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唐吕岩课外拓展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强心口吹。唐雷震曹冲称象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曹之幼子名冲,告曹曰:“置象于船上,刻其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司()同()跃()跌()特()持()司机同事跌倒飞跃支持特殊1.辨析字形并组词。课堂练习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大家都丢下这个小孩跑了,司马光拿起石头将瓮砸破。文中的司马光给我留下的印象是()。3.选择。勤劳、勇敢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课后作业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2.作业课件中的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