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愤导学案柞水中学王修儒201610【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知识链接】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2、。陆游又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与“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的信念。2、写作背景(论世)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3、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3、相关典故(1)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2)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写作出师表,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自主学习与检测】1、基础积累【详见新学案15页】2、解释字词 书:写;愤:义愤。中原北望气如山气:豪气 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意为相差无几 3、名句赏析【详见新学案16页】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
4、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一是诗人39岁(隆兴元年,1163)在镇江府任通判时,主张抗金的张浚统率江淮诸路兵马,给诗人带来收复故土的希望,但张浚兵败,第二年被罢免;一是诗人48岁(乾道八年,1172)在南郑任王炎幕僚时,王炎策划进兵关中收复中原,诗人曾几次亲临前线,但王炎不久被调走,北伐又成泡影。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塞上长城”,是诗人毕生的抱负。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
5、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试举一例加以分析。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 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
6、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共页)用典明志,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共页)2探究: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创作时间、生活境遇)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忠心、功绩(慨叹)陆游矢志不渝(羡慕)个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壮志难酬)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表达技巧:杜甫
7、情景交融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陆游(悲愤)悲壮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拓展延伸延伸巩固】一、语言品味 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的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这两句诗是写诗人的亲身经历,如上面“整体感知”中所说。还有一种理解,是说这两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诗人36岁时)的两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对这两种理解,大都采用第二种,如课文注释。但第一种也不无道理,因为这种理解突出了全诗的意脉:“愤”对大业难成、壮志未酬的“愤”。
8、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的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如上面“整体感知”中所说。还有一种理解,是说这两句“借史咏怀,寄寓无人主持北伐,徒使爱国英豪寂寥沦落之慨”。第一种理解似乎更加合理些,因为它符合诗人的思想实际、远大抱负。对“塞上长城”的品味。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虽然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这种“愤”多么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二、主题探究 1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
9、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陆游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现在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宋孝宗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
10、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参见“相关链接”)。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之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
11、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咏诸葛亮的诗。3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
12、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三、章法结构 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