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必修语文版第6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二)全方位精练(书稿卷)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彷徨()寂寥()羡艳() 惆怅() 颓圮() 彳亍()答案:pnglioxinchngpch ch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答案:惆怅/稠密/绸缪怅惘/为虎作伥/帐篷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2)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3)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答案:(1)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2)(声音)悲哀而婉转。(3)十分羡慕。4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1)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
2、/哀怨又彷徨。(2)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答案:(1)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2)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5语言表达中有一种称为“通感”(也称“移觉”)的修辞手法,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往往可以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把本属于甲感觉范围的印象描写成乙感觉范围的印象。请你找出雨巷中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答案: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6熟读诗歌,试回答下面问题。(1)雨
3、巷中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境遇?(2)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答案:(1)独自、冷漠、凄清、惆怅、迷茫。(2)“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课堂巩固(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9题。雨巷 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
4、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7这首诗的第二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8这首诗首尾两节只有两个字不一样,请找出来,并具体分析作者采用这种写法的原因及艺术效果。9雨巷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答案:7.(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2)句式连贯,音节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8.这两节诗仅第四行所用的两个字不一样。首节是“逢着”,表明“我”所
5、希冀和追求的目标尚未出现。这目标就是“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中间五节诗描写了“我”与“姑娘”相逢又离失的经历之后,结尾一节换用“飘过”,表明往事已经过去,但这种经历仍然时时被我回味,在我的记忆中重现。从结构上看,首尾两节前后照应,趋于完整;在内容上加深主题,使诗歌耐人寻味,余韵悠长。9(1)“雨巷”这个富有象征意味的诗境,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2)舒缓流动的抒情节奏,富有音乐美。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总体布局较为匀称。诗中运用复沓、叠句、重唱等艺术手法,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诗由“雨巷”定韵,通过“悠长”“姑娘”“芬芳”“彷徨”等词组,形成听觉柔和的ang韵
6、,间隔重复,一韵到底,使全诗的主调统一而和谐。(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寂寞 卞之琳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10分析“蝈蝈”和“夜明表”这两个意象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11诗歌寂寞是如何表现“寂寞”这一主题的?答案:10.“蝈蝈”和“夜明表”分别衬托了他无边无际的寂寞,也成为主人公活着时寂寞的见证和承担之物,不时地向人诉说着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态。11诗歌从孩童写起,暗示着“寂寞”的与生俱来。长大后,与夜明表时时为伴,依然是寂寞。最后是孤零零地去了。结构上,跳跃
7、性非常大,将时空高度概括组织到一起,乡下与城里、童年与成年、古老与现代、生与死,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在宏大的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倍显寂寞。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惆怅(chu) 稠密(chu) 啁啾(chu) 绸缪(chu)B颓圮(p) 祭祀(s) 枸杞(q) 汜水(s)C彷徨(hung) 仓皇(hung) 寂寥(lio) 魅力(mi)D藩篱(l) 淋漓(l) 醨酒(l) 熏陶(xn)答案:D解析:A项,“啁”应读“zhu”;B项,“杞”应读“q”;C项,“寥”应读“lio”。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怅惘辞藻徜徉伺机而动B翔实 凄婉 祥和 举止安祥C忧
8、愁 拾零 宛转 拾人牙慧D清爽 羡艳 朦胧 轻歌曼舞答案:B解析:“举止安祥”应为“举止安详”。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上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_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_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裹起来,_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_不是牡蛎的泪珠呢?A颤动可是因而未尝B颤抖 然而 因而 何尝C颤抖 然而 反而 何尝D颤动 可是 反而 未尝答案:C解析:“颤抖”,抖动;“颤动”,急促而连续的振动,跟
9、语境不合。“然而”,转折连词,连接词、短语、句子和句群;“可是”,转折连词,前面常有“虽然”之类表示让步的连词呼应。“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超出预料,在句中起转折作用;“因而”,表示因果关系。“何尝”,用反问语气婉转地表示从来没有或并不是;“未尝”,用在否定词前表示未必。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面对民俗展览会上展出的秦淮扎灯、桃花坞年画、惠山泥人、扬州漆器等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很多观众交口称赞。B社会上出现的制假贩假现象,并不是一些不法商人的孤立的行为,它往往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C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26日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造成80多人死亡和200人受伤,
10、现场尸体横陈,惨不忍睹。D“神舟”七号成功征服太空,中国航天员更是历史性漫步太空,中国航天事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真叫人另眼相看。答案:D解析: “另眼相看”是指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此处应用“刮目相看”。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使用天然气的过程中,如果一旦出现漏气的现象,就应当立即截断气源,并迅速地打开门窗,通风透气。B. 许多城市都编制了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其中包括:降低市中心建筑的密度,减少市中心交通压力和人口压力,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C三鹿集团在市政府的帮助下兑现承诺,已于1月8日启动对经销商的第二期还款计划,总筹款约5亿元。D在美国国会1
11、月8日召开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在清点选举人票后正式宣布奥巴马当选美国第44任总统。答案:C解析:A项“如果”与“一旦”语义重复;B项动词“减少”和宾语“压力”搭配不当;D项缺少主语,去掉“在上”。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68题。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
12、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1942年7月(在牢狱中书写)6“灰烬”“血和泥”等意象的含义是什么?7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手法?答案:6.参考答案:暗示祖国正笼罩在深重的苦难中。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联系本诗写于1942年及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作
13、者在想象中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侵略者对祖国大地的侵略。7参考答案: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解析:前半部分,是作者想象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
14、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用“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8参考答案:(1)前半部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后半部分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的赞美。(2)本诗运用幻觉这种虚拟手法,将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主要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的。解析:诗人在狱中,想象祖国的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等描绘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三、语
15、言表达9模仿下面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另选一个陈述对象,再写一个与例句意思相连的句子,以构成连贯的排比。例:蓝天有深邃的灵魂,才能吸引星月; 山峰有高昂的头颅,才能俯视原野;_。参考答案:大海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容纳百川(江河) 解析:注意前后句应为条件和结果关系,还应用上合适的修辞手法。10(2009广东吴川高三期末联考,22)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笑话中的人生哲理概括出来。在故宫博物院中,一位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慢,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答案: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路上奔忙,却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景色的机会。11观察下面的漫画,自选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60字左
16、右。(画面所题诗句为“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答案示例:(1)多么完美的生活!竹为邻,梅为友,一间小屋,三两知己,怡然恬淡却不失欢笑,空旷冷清仍充满向往。作者希望的人生,便是君子的人生。(2)桌旁梅花弄,屋后竹丛生;一壶小酒与朋对饮,几碟小菜为我助兴。这样的人生可谓雅致,这样的情操可谓清高,这样的画面可谓闲适。(3)约三两知己,品几杯清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围坐桌旁而独留一面给梅花。生活如此恬淡、高雅、清闲而得体,突显了作者淡泊闲适的生活态度。(4)画中有草屋、竹,体现了主人生活俭朴,追求真品性,而三人为梅留座则看出三人对梅“凌寒独自开”的高洁、孤傲性格的向往。以梅为客,道出画者志趣
17、的高洁。解析:首先要注意题干中括号中的文字“画面所题诗句为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然后紧扣画面的特征进行赏析。类文欣赏古镇的梦 卞之琳古镇上有两种声音一样的寂寥: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敲不破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瞎子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敲沉了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三更了,你听哪,毛儿的爸爸,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赏析:诗人从古镇的众生相中捕捉
18、到了瞎子与更夫两种类型。“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体现了人们贫瘠、封闭、空虚、迷蒙、麻木的生活状态。“敲不破敲沉了”表现了这个古镇的人们沉浸在这种生活状态中程度之深,借以抒发作者极其悲痛的悲剧情感。表明人们都曾有求于算命先生,表现了中国下层人民每一家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暗写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人们在命运面前都有着深深的惶惑、痛苦与悲哀。 轻松练笔读下面的诗歌,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说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认识。断章 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答案:写作提示:在茫茫的大千世界
19、里,你、我、他都有自己所喜爱的风景,又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别人所欣赏的风景。诗人用宁静的、美妙的风景述说了一个永恒的、警策的人生哲理:你、我、他或许有过美丽的、璀璨的人生,但终究只是历史进程中的匆匆过客。答案示例:这诗描写的是一位英俊的青年站在桥上,陶醉在眼前的美景里,迷恋着那桥下潺潺的流水,和河岸边的垂柳。而楼上那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想要看风景而走到窗边,但心却没停留在美景上,而是被那青年所深深吸引。是什么迷住了少女的眼睛,深深打动了她的心?也许这就是一见倾心。而人生路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却又终生难忘的一厢恋情呢?这首诗的妙处就在前两句,诗人以短短两行告诉我们的只是故事的地点及主人公,余下的
20、情景与意境是留给我们想象的,我们在读诗时便会不自觉地融入诗的字里行间,感受那英俊青年伟岸的背影和痴心少女含情脉脉的眼神。而诗的后两句,时间已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青年白天在看风景,夜晚明月装饰了他的窗子;而少女白天在看青年,夜晚青年便踏进了她的梦。可以想象,青年窗前的月光一定是皎洁、明亮的。可少女心中的梦呢?恐怕只有少女自己才知道。但我相信,一定是美梦,也许青年注意到了楼上有人在凝视他,眼神便停留在那少女身上,也许仅仅一秒,也足以让他心像小鹿在奔跑一样的紧张。但第二天,梦醒了,梦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露出虚幻的面目。正如“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他们就像两条线,一条线拼命地向另一条线靠拢,但连交点也没有,又慢慢地变远了。但生命的无奈又何止于此呢?断章带给我们优美如画的意境,浓郁隽永的情思,将它细细品来,的确“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我们品评着这首小诗的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之中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作茧自缚,像诠释一道深奥的哲学命题那样去对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