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阶段检测一 历史试题 2015.10.41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请将第卷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区域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本卷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第卷 (选择题 共51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5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中学联盟网 1、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A废除宗法制 B采
2、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2、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3、“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
3、生严重弊端D北宋结束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4、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 )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 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5、1889年,梁启超对比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国体,认为中国周代和古希腊的国体相同点最多。中国周代和古希腊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贵族政治、列国分立6、“这样,在制度中便
4、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这里恩格斯的论述针对的是古希腊改革中( )A财产等级制 B“解负令” C“陶片放逐法” D行政选区的重划7、古代雅典学者曾言:“这些观众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政治的人,自己被深深的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判断( )A戏剧公演成为了雅典人生活的一部分B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成年男性的民主C戏剧公演有助于雅典人形成身份认同D观剧津贴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热情8、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
5、过:“即使每一位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每一次雅典人大会也仍然会是一堆群氓。”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 )A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B雅典人喜欢辩论不务实C雅典民主的优越性 D雅典直接民主的局限性9、梭伦改革的解负令、罗马万民法和隋唐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都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 B都保护了自由民的私有财产C都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 D都扩大了统治基础10、杨小凯在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作者所说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指( )A分权制衡 B虚位元首C议
6、会权力至上 D责任内阁制11、1730年艾格蒙特评论首相沃尔波尔:“现在沃尔波尔爵士成了一些渺小不足道的坏蛋们的避难所,这些坏蛋们干着肮脏的勾当,趋附着他,并且首先获得他的保护,然后得到他的宠信而实际上国王除了从首相那儿,很少可能得知某些个别人的优点与品格”这一评论表明( )A英国的民主共和制度正式形成 B英国首相形成了专制独裁统治C英国议会最终成为摆设,首相成为权力中心D国王“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12、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
7、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该材料反映的是( )A代议制民主 B总统制政体 C两党制特色 D联邦制机制13、华盛顿曾说:“即使对宪法表示最热烈拥护和支持的人们也并不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假如这些缺点将产生恶果,也应在今后加以补救。”事实上,其“补救”形式主要是( )A议会改革 B宪法修正案C两党竞选 D扩大国会的权力14、1877年3月,法国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材料反映了( )A封建专制王朝的复辟 B巴黎公社的失败C“
8、一票共和”的实现 D共和政体面临挑战15、“法国革命引起欧洲各国之间的混战由此产生出的民族认同感。民族主义思想常常引发分歧和争论但民族主义同样也在建国运动中贡献良多”下列各项最能体现上述论断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德意志帝国的建立C美国独立战争 D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6、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A首相有权解散帝国议会 B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
9、制C首相只对帝国议会负责 D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17、近年来,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评价问题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胡绳说:“从所代表生产关系来说,资产阶级是一比农民阶级先进的阶级,但从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性上说,农民阶级远远超过资产阶级。”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18、学者王铁群说:“至1913年底仅政治类的党团就达312个。人们熟知的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周恩来等在天津发起组织的觉悟社,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材料表明当时( )A国民享有一定的结社自由 B政党政治规范有序C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入中国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梁启超在
10、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B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20、当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回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蒋介石日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此“壮举”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国共合作21、剑桥中华民国史说
11、:“如果它(中共)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1922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22、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这里的“成就”是(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北伐战争的胜利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23、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
12、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是指( )A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B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C战争促进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24、日本军方战史关于二战时期中日军队作战情况的报告里写道:“热带森林内的战斗,原本是我军的特长,但在障碍物和猛烈的迫击炮火面前,则无法发挥威力,无论在哪一战场,都是由于敌人逐次渗透到侧背而被迫撤退。特别是由于敌机独占战场上空,发挥强大威力经常出现战况逆转。”材料中的“敌人”是指( )A在华北敌后抗击日军的八路军 B淞沪会战中的国民革命军C海南岛中共琼崖抗日游击队 D中国入缅作战的
13、远征军25、1949年夏某报刊要用下列诗句作为时事评论文章的标题,你觉得哪一个最好(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26、“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是用于履行下列的哪一条约( )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7、有学者认为这场革命:“是19世纪初期以来工人运动的高峰与总结,它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暴力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正确性,是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
14、一次尝试,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次城市起义。”这场革命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1905年俄国革命C巴黎公社 D俄国十月革命28、1912年,高尔基致孙中山的信中写道:“我们,俄国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在精神上是弟兄,在志向上是同志”高尔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的目标就是(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推翻资产阶级政府C争取民族独立 D建立社会主义国家29、“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一直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直到列宁回国提出四月提纲,才有了较为明确的行动纲领。”这个“行动纲领”是指( )A取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B武力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C实现向社会
15、主义革命的转变 D退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30、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31、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发动武装起义 B实行国共合作C领导二次革命 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2、
16、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A强调夫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B重视传宗接代,具有宗法色彩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33、下表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写的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34、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C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
17、的新构想 D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第卷 (非选择题 共49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9分)35、阅读下列材料: 山东中学联盟材料一 1937年初,国民党陆军上将蒋方震在谈到中国能否打过日本的问题时指出:“中国有地大与人众的两个优越条件,不战则已,战即不能不动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后矣。”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
18、施持久消耗战略。在此项大方针下,国军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民国高级将领列传材料二 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二百余位,其中有11位上将、34位中将、48位少将。摘自中华网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请回答:(1)指出蒋方震和陈诚在抗战的基本策略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其共同的依据是什么?(2分) (2)蒋方震和陈
19、诚的主张有合理之处,但均未找到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出路,结合材料分析:他们认为取得抗战胜利的途径各是什么?(2分)其共同的缺陷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国民党的抗战。(6分) 36(19分)国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既受制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也受到思想理论探索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山东中学联盟网材料一 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之最大弊端即在于“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差别不大,“非绝世之贵”,所以,天子“不敢肄于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1
20、)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宗法分封制与秦统一后君主专制的不同。(2分) 材料二 在西欧北美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是一个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2)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填写。(6分) 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演进17世纪和18世纪西欧北美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工场手工蓬勃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 。19世纪 英国实行议会改革,法国民主和制确立,德国建立君主宪制。 材料三 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耆士商,才
21、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迭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3)简要分析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2分)上述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准确地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1分)说明理由。(2分) 材料四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做了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为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理论探索,对建立新中国有重要影响。 论联合政府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要在广泛的民
22、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袁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彻底实现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身体等基本的自由;反对独裁者的专制的统一,实现人民的民主的统一;军队属于国家,创造人民的军队。 (4)依据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的史实,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政府”所进行的政治上的努力。(6分) 37、(16分)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其产生、发展乃至消亡都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是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 (1)依据材料一
23、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此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6分) 材料二以下为190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状元科举考试试题,共四道题:(一)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宜筹良法,以振策之。(三)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四)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注:封建正统思想)日著,其道何之从?(2)材料二中试题内容可以折射出当时哪些“世局”特点?依据材料指出晚清政府最终未能摆脱困局的根源何在?(6分) 材料三1911年的革命推翻了清朝,但是多种意义上看,对于中国文明的更为重
24、要的转折发生在1905年。那一年科举考试的废除标志着中国维持了将近2500年的一个文明模式的废弃。美皮特N. 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3)作者认为,“1911年的革命推翻了清朝,但是多种意义上看,对于中国文明的更为重要的转折发生在1905年”,请阐述理由。(4分) 高三阶段检测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5BACBD 610ACDDC 1115DDBDB 1620BAABB2125BBCDA 2630DCACD 3134BBDC 35、(1)都主张持久抗战。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2)蒋方震把持久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上;陈诚则主张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持久抵抗来争取抗战的胜利。他们都轻视人民群众
25、的力量。(3)与中共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组织全国人民抗战;打破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广大国民党官兵英勇作战,作出了巨大牺牲;一度配合了中共在敌后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 36、(1)不同:先秦时期,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君主没有绝对的专制权力。(1分)秦统一后,皇帝独揽全国的一切权力。(1分)山东中学联盟网(2) 17世纪和18世纪的政治演进:英国首创君主立宪制,(1分)美国建立起近代的民主共和制度,(1分)西方的代议制民主逐渐形成,政党政治开始出现。(1分)19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展开和完成,(1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1分)工业资产
26、阶级力量发展壮大。(1分)(3) 原因:中国受到西方列强冲击,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道。(2分) 张荫桓的说法正确。(1分)山东省中学联盟理由:郑观应认为君主掌握最高决策权。张荫桓认识到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由民选产生的议会手中。(2分)(4)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2分)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否定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政治制度。(2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筹建新中国。(2分)37、(1)变化: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2分)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行政效率提高;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考试选官有利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发展。(4分)中学联盟网(2)特点:外来侵略加剧导致民族危机严重,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西方先进文明大量传入中国,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4分) 沿袭“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从根本上变革封建专制制度。(2分)(3)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推动新式教育制度的发展;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沉重地打击了旧势力,在客观上为近代文明模式的建立创造了条件。(4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