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鉴赏专题仲元中学、中山一中等七校联合体第一次联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小题。帐 夜吴兆骞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注)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连山:就着山势。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从梦醒起笔,绕开梦本身写眼前实景,虚中写实,表达了诗人处境难耐又无可奈何的愁苦。B颔联“夜夜笳”与“落月斜”呼应,既点
2、明“夜”的题意,也暗示诗人夜夜有笳声、难以成眠的原因。C颈联“几通”言时间之漫长、来使之稀少,“南国”“北庭”言路途之遥远、生活环境之迥异。D尾联“五月边城未著花”,既交代了“春衣空相寄”的缘由,又烘托诗人所住之地的苦寒荒凉。15有人评价此诗“孤独哀怨中含温馨”,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6分) 【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此题考查鉴赏诗
3、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可以抓住带感情的关键词语分析,或抓住事件和融情于景的特有意象分析,也可以分析环境特点与作者心境的联系。【解答】(1)A“虚中写实”错。写眼前景为实,写梦中事与情为虚,以实写虚,虚实对照鲜明。(2)首联“梦回孤客尚天涯”,客居于此,午夜梦回,诗人内心自是感慨不已。现实中故乡远不可及,只能在梦中回到故乡。现实却是自己远在天涯,不得归乡。流露出的是天涯漂泊的孤苦,以及远离故乡的孤独之情;颔联“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写塞外景色,大雪飘飞,胡笳悲切。大雁尚可南回,自己只能坐等衰老,何其悲凉的心境。“人老”二字写的是自己年华已逝,流露出青春不在的愁苦;后面两联写家中妻子捎来了衣
4、物,虽然两人相隔万里,但妻子对诗人的关心却未曾减少,让读者感受到温馨一面。答案:(1)A(2)“孤独哀怨”指作者被流放边地之愁苦无奈。“孤客”“尚天涯”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孤独之情,“梦回”“雁飞”“落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风云不断”“空”写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妻子白白寄来了春装,表达了诗人被贬流放、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温馨”是指亲人对自己的牵挂,给自己寄来春衣,而自己又因边城苦寒穿不上春衣而生怜惜之意。整首诗以愁苦无奈之情为基调,又不失人间温情,故此诗“孤独哀怨中含温馨”。译文: 落月斜下,穹庐似的帐篷就着山势而建,孤单的客居之人只能梦回家乡而自己却尚 在天涯之处。大雁已经往南
5、(作者居北地,雁应往南飞)飞,草却还如往年一样覆 盖着白雪,人已经老却,榆树泛黄,只能 夜夜听笳声。驿站通往南国的陆有几条,北方是风沙云卷。妻子寄来的春衣已经是白寄了,因为边城的五月还没有花(花苞 )呢。赏析:“空”字,写出了因为边城苦寒,五月还未见花开,因而妻子给自己寄来的春衣,白白空放在那里穿不着。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白花一番心意的疼惜和相思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孤独与无奈。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
6、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空相寄”一个“空”,就是“白”寄了,寄了也没用的意思。已经是5月份了,家里面的妻子寄来春衣,但是根本就没有用,因为边境“五月未著花”、说明还很寒冷,诗人还在穿棉袄。说明家里面的人并不清楚诗人的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独身边塞无人相知的孤独寂寥。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妻子白白寄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点评】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
7、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广州市六区9月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夜泊水村 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塞汀。注这首诗作于淳居九年(1182)秋,作
8、者时年五十八岁。淳六年,陆游因开义仓济饥民,受到当权者的反对,被罢职回乡。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东晋时中原沦胎,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众人网不乐,相对滞泣,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四相对耶?”(见晋书王导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B.诗人指斥那些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达官贵人,C.诗人借荒寒汀州寻寻觅觅的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之景象直接抒发自己无法报国的苦痛。D.本诗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
9、沛,虽然本诗尽显失意悲愁却又不失沉浑厚气象。16.这首诗的颈联和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的赏析能力。C 项,“直接抒发”有误,“借荒寒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之景象”是借意象抒情(间接抒情),非直接抒情。16.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参考答案:同:夜泊水村中“万死报国”“双鬓无再青”和书愤中“自许”“塞上长城”“衰鬓先斑”,都抒发了诗人希望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表达了陆游功业未成、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叹息和愤懑。异:夜泊水村诗颈联鲜明表达作者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也包含作者
10、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即便他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也没有谁能了解他的苦心。是全诗之眼。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则表达作者对自身的辉煌功名只能出现在镜中在梦里,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之情。(相同点 2 分,不同点 4 分,意思对即可。)惠州市第一次调研考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注释: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
11、,山水画的创始人。搀:刺,直刺。低昂:高低起伏不定。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勾勒了一幅山水苍茫、浩淼空阔的画面,高度概括了长江绝岛图的内容。B.“崖崩”写出山的险峻,“搀”写出乔木的气势,两个词语都赋予了诗歌动态美。C.画中的主体客舟也是诗歌的中心,一叶不知何处来的扁舟,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D.“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秀美丽。15.绘画是视觉艺术,绘画形象鲜明、直观,这是诗歌不能与之相比的,但诗歌却可通过语言调动多种感官,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想象,这也是绘画所不能相比的。试从诗中找
12、出三个例子,分析诗歌语言的优势。【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语言又叫“诗家语”,为了表情达意、韵律和谐的需要,诗歌语言往往会出现倒装、省略、联想、象征等句子,需要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和句子本身仔细分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
13、阅读诗歌后引发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生需要结合诗歌中的句子,分析其描写、联想、抒情等方面的妙处。【解答】(1)C“画中的主体客舟也是诗歌的中心”错误,诗歌题目是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说明这首诗重点是描写“长江绝岛”的风景,结合“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等句可知,画中的主体应是“山水”。故选C。(2)“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意思是: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描写绝岛山势险峻,因此猿猴、飞鸟难以飞越,只好飞入参天乔木林中的情景。这种丰富的想象只需通过“绝”“去”“搀”就可以实现。“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意思是: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在茫茫山水之中
14、,在空旷的天地之间,大小孤山如同两位绝世美女,傲然耸立于江水之中,仿佛正对水梳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则用戏谑的语言劝告舟上商贾休要轻狂,因为小姑已经嫁于彭郎,“罗敷自有夫”,富有生活情趣。“棹歌中流声抑扬”意思是: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这句诗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感官,读者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了江水流逝,棹声袅袅,从听觉角度描写。“江平风软”用一个“软”字形容江风,风“软”即为风小,而“软”字却给人以轻风拂面的感觉。答案:(1)C(2)诗人写“猿鸟去”,仿佛亲眼看见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的过程,这是诗人无中生有的妙笔。诗人把大小孤山比作美人,仿佛看见她们在照着镜子进行梳妆,还劝船上的商人不该
15、轻佻,因为美丽的小姑早已嫁给了彭郎。饶有情趣。“棹歌中流声抑扬”,诗人仿佛听到了江水声、棹歌声,那声音在耳边萦绕回荡。“江平风软”,诗人仿佛置身于画中,感受到徐徐微风。译文: 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 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 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境,二美梳弄新妆。 船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赏析:这首诗构思缜密,章法严整,层次分明。依其诗意的进展,可分为三段。开头五句为第一段,描绘长江和绝岛,是对这幅画内容的总概括。“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山
16、色苍苍,水光茫茫,点明这是一幅青绿色的平远山水,而且画面浩淼空阔。苏轼说“大孤小孤”二山皆在“江中央”,可知李思训所画的未必就是大小孤山,而是苏轼在观画中感到这两个绝岛的形状与位置同大小孤山相似,遂想象它们就是大小孤山,并以此展开诗的艺术构思,为诗的奇妙结尾埋下伏笔。“崖崩”两句具体描写“绝岛”即大小孤山,这是画面的中心。这两座山四面环水,山势险峻,山上丛林茂密,一棵棵高大的乔木好像巨柱巍然耸立,直插云端。德国文艺理论家菜辛在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一书中说:“诗描绘物体,只通过运动去暗示。诗人的妙技在于把可以眼见的特征化为运动。”苏轼兼擅诗画,对诗画各自的艺术特长和局限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他描绘
17、长江上的这两个绝岛,不作静态的刻划,而是通过运动去暗示和展现。“崖崩”,写山崖太陡峭而引发崩塌;“路绝”,写山石滚落,堵塞了道路;“猿鸟去”,写猿鸟惊惶四散,消失在深林中。“搀”这个动词也赋子静穆的乔木以刺天的动态和气势。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人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是诗人灵心虚构、无中生有的妙笔。“客舟何处来”以下四句是第二段,写画中小船。这不起眼的一叶小舟,在苏轼的笔下占据了诗的中心。他先用一个疑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再以生花妙笔,反复描写、渲染。“客舟”两句说,这只客船从哪里来?船工划桨时唱的歌声在江心水上忽抑忽扬。南朝梁代诗人丘迟发渔浦诗有“棹
18、歌发中流”句,苏轼去掉“发”字添加了“声抑扬”三字,这抑扬的棹歌声便在读者的耳际萦绕回荡。“沙平风软”两句,诗人恍若置身画中,登上了客船,眺望前方:沙岸平旷,江风轻柔,江上远景望无际。江波一起一伏,诗人观看江中孤山,也随船一起忽高忽低,时俯时仰。熙宁四年(1071)六月,苏轼写了首拗体七律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第四句是“青山久与船低昂”,第七句是“波平风软望不到”。苏轼这首题画诗又重复用了这两句,上下只换了“沙”、“孤”二字。可见,这是诗人船上观山亲身体会而获的得意之句,表现出人们乘船时都有所感受却从未有人用诗句传达写出来的情景兴味。人、船、山一起低昂,而且是持续地长久地低昂。这种动态多么
19、新鲜美妙,有旋律节奏感,充满逸趣,苏轼仅用“孤山久与船低昂”七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真是才华横溢,大家手笔。 绘画是视觉艺术,画家用颜色、水墨、线条在纸上描画出的景象,读者的眼睛直接看得见,因此,绘画形象的鲜明性、直观性,是用语言符号作为表现媒介的诗歌比不上的。但人有多种感觉最主要的审美感觉是视觉和听觉。绘画只能够表现视觉,而无法表现听觉,还有触觉、味觉、嗅觉。绘画是空间艺术,一幅画只能描绘在一个空间中的瞬息情景。诗歌却是灵活地结合着空间的时间艺术,它不宜于描绘静物,却可以自由地用语言表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在这一段诗中,读者见识了苏轼精通诗画艺术奥秘的本领。他先用“棹歌中流声抑扬”
20、添加了画上没有的悦耳歌声,再以“孤山久与船低昂”表现长久持续的动态,从而在再现画境中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画面上的景物已写完,无声的静态画境己转化为有声的动态诗境。按照一般题画诗的作法,诗人或对画中情景加以赞美,或对画家与画作发表评论,诗即可完满收结。大诗人苏轼却妙脱蹊径,迥生慧心。他利用有关大小孤山的民间传说,挥毫落纸如云烟,写下诗的第三段,开拓出一个奇丽浪漫、谐趣盎然的新境界。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载:“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疑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这四句诗说:大小孤山的峰峦,在水雾缭绕之中,宛若两个女子高耸的发髻。看,她们在早晨
21、照着明净如镜的江面梳理新妆呢。船上的客商,你的举止不要太轻狂了,美丽的小姑早就心有所属,她在前年己嫁给了英俊的彭郎。前二句,诗人妙以女子发髻比喻二山之峰峦,以镜喻水面,又以女子晨起对镜梳妆形容江中二山。结尾两句,更把比喻、拟人、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融于一炉,根据小姑嫁彭郎的民间故事戏为谐语。于是,诗人对祖国如画江山的深清赞美,对李思训绘画作品的高度评价,也就含蓄风趣地自然流露出来。从诗歌意境创造的角度来看,诗的第三段是从前二段写实的基础上恣发奇想、凭虚营构的。“峨峨两烟鬟”与“小姑”,同“大孤小孤”首尾呼应:“舟中贾客”也与“客舟”上下承接,使诗的意境完整浑成。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
22、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全篇十三句,有八个七言句,三个五言句,两个三言句。开篇是两个三言句,以下两段以一个五言句或两个五言句起头,这使诗歌具有活泼的民间歌谣风味,又是七言歌行以七言句为主,交织穿插三、五言句的常见体式。通首押声音清亮的下平声阳韵。诗人有意运用“苍苍”、“茫茫”、“峨峨”等叠字词,“抑扬”、“低昂”、“漫狂”等连绵词,还有“崖崩路绝”、“沙平风软”句中对仗,又重复“大孤小孤”、“孤山”、“小姑”等词,形成了流丽圆转、回环往复、舒缓起伏、悠扬和谐的声韵节奏。这恰好与客舟摇漾、山船俯仰的情景相适应,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23、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
24、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珠海市摸底测试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白帝城怀古陈子昂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 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 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 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 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注】这首诗当作于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 679 年)陈子昂初次出蜀沿长江泛舟而下的连续行程中。汉王宫:指永安宫,在白帝城邻近,刘备在夷陵与东吴陆逊战败后,退至 永安宫病逝。14.下列对
25、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两句叙事,写诗人舟过白帝城时天色已晚,所以停船访问当地的风俗习惯。“桡”,船 桨,停桡即停船。“土风”,即当地的风俗习惯。B.“城临”四句,写与白帝城有关的典故,抒发怀古之情。诗人借用典故表达了对刘备病逝白帝城的惋惜以及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推崇。C.“岩悬”四句,写白帝城周围地区的奇险壮丽景色。高峻的悬崖遮断了视野,奇险的峡谷有江流可通,古树高出云天,船帆在雾气中出没。D.结尾两句呼应开头两句中的“停桡”,诗人船至白帝城是途中暂停,诗人还要离开四川,去到更遥远的地方。前途遥远,所以说“去无限”。15.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26、(二)古代诗歌阅读14.【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城临”四句主要突出白帝城的历史地位,白帝城原属巴国,曾有蜀王的宫殿,虽地处荒远,其藩属地位仍属周王朝邦内,而深山中犹有大禹当年治水的功绩。虽有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推崇,但并无对刘备病逝白帝城的惋惜。故B项赏析不正确。15. 【参考答案】“城临”四句通过用典,特别是大禹的典故,突出了诗人对先贤功绩的推崇,也暗含了自己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岩悬”四句借景抒情,突出了对旅途艰险的担忧和对个人前途的迷惘;结尾两句以“客思”“无穷”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心情的复杂。(三点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汕头市金山中学上学期联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27、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喜 雨陈 藻年登犹藉米船通,去岁那堪一大凶。人死多因饥后疫,秧焦争值北来风。晴空又似骄阳起,罄室谁支此患重。 甘雨连望虽来洽,莳田渐喜泽边农,(注)洽:適。崎;种植。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所写“年登”并不是真正的谷物丰收,只不过是救灾所需粮食运送及时形成的假象,B.瘟疫使许多人死亡,犀灾让秧苗枯焦,这种看似平淡的叙述,却含着诗人不平静的心情。C.诗人以形象的比喻描述骄阳似火,以夸张的手法来写“室”,凸显了灾情之重、影响之大。D.尾联在描写对象和抒发感情方面均发生逆转,紧紧扣住题目,表现雨泽农田的景象。16.
28、本诗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15.C(“诗人以形象的比喻描述骄阳似火”错误, “晴空又似骄阳起”的意思是“晴空中又像要出骄阳”,并不是比喻)16.由“人死多因饥后疫,秧焦争值北来风”,描写早灾后百姓因饥饿而死,并且引发了疫病,大地上的植物被太阳烤焦,诗人的的内心无比焦急,骄阳似火,谁能承受住这样的灾难呢?诗人内心充满了担忧之情。“甘雨连望虽朱洽,莳田渐喜泽边农”,大雨虽未下遍大地,但是也给百姓带来了希望,大雨润泽了农作物,百姓丰收有望,此时诗人的内心也感到宽慰。惠来一中第一次阶段考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29、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橦(t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B. 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耳目应接不暇,气象阔大。C. 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以及山间飞泉悬空
30、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D. 颈联转写蜀中民情, “汉女”“橦布”“巴人”“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非常贴切。16、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 【答案】15. A 16. 前两联写景(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第三联叙事(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缺乏教化,含蓄的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尾联用典(用典抒情)。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并传达出自己真
31、诚、殷切的期望之意。【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清新、明快”说法错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给人以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
32、二维空间,就像将最远处、最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所以这两句应该是描绘出“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故选A。【1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借景抒情。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一联还为尾联埋下伏笔,使诗人劝勉李使君的话更显得切实而不空洞。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