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983.50KB ,
资源ID:23285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285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 1. 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 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B. 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C. 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D. 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体现的是周王控制着诸侯国部分大臣的任免权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西周时期对权力

2、和财产继承上十分重视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事实证明分封制下诸侯最终成为对抗中央的重要力量,D选项排除。2. 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A. 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 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 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题意中并未体现出社会转型的内容,故排除A项;“桓叔好德”并不能说明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故排除C项;根据“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曲沃三代封君”可知贵族政治并未瓦解,故排除D项。根据“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可知宗

3、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点睛】曲沃桓叔(公元前802年公元前731年),姬姓,名成师,谥号桓,排行为叔。晋穆侯之子,晋文侯之弟,春秋时期晋国曲沃封君。曲沃桓叔死后,经过儿子曲沃庄伯、孙子晋武公的数十年努力,最终曲沃消灭苟延残喘的晋国公室,重新统一晋国。3. 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 )A. 孕育了宗法制度B. 实现了思想统一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推动了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乐”即礼乐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将饮食、起居、祭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4、面,都纳入到“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有利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并推动对周文化的心理认同,故选D。在周朝之前宗法制已经出现,故孕育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A;礼乐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但并未实现思想统一,这至少要在秦朝之后,排除B;周朝时期,统治集团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即没有实现中央集权,C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的理解,在阅读选项时注意读懂各选项中的程度词和名词可帮助学生迅速做出相应的排除。4.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

5、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据此可知,当时A. 百家争鸣进入了顶峰 B. 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 C. 区域文化的融合加强 D. 儒学的主流地位提高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能够体现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故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各地区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问题,没有体现百家争鸣是否进入顶峰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体现了各区域之间的交

6、流频繁问题,没有涉及到文化统一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区域之间的交流,没有体现儒学的地位问题,故D选项错误。5. 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A.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 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D. 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由秦朝九卿职能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都是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的,国与皇家实际上融为

7、一体,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故选D。仅从九卿的职能无法得出秦朝是否统一的结论,排除A;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没有提及地方制度,没有对比,故强干弱枝的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C。【点睛】依据图中国家官吏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可以推知家国同构的特点,表格阅读时切记要寻找共性规律。6. 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农业生产不断进步B. 铁制农具广泛应用C. 社会局势渐趋稳定D. 小农经济逐步壮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显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出土数量明显增多,由战国时期的不到1000件增至15

8、00多件,铁农具的增多,是农业生产不断进步的体现。故答案为A项。BC项,仅凭铁农具数量增加并不能反映其应用广泛以及社会局势是否稳定,排除;D项,仅从农业生产工具的角度不能直接判断小农经济是否壮大,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7. 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下图所示。这表明汉代A. 外儒内法得到推行B. 儒家学说影响广泛C. 仁政观念深入人心D. 儒家思想的官方化【答案】B【解析】【详解】

9、根据画像砖“长袖乐舞”此为礼乐制度的展示;“讲学传经”是儒学传播;“养老图”是儒学尊老爱老思想的体现,故选项B符合题意;法家思想强调严刑酷法,材料中无法体现,A选项排除;仁政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材料中无法体现,C选项排除;画像砖展示的是民间情景而非官方,D选项排除。8. 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西汉建都长安只是权宜之计,而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迎来了太平盛世。班固论证东汉合法性的理据反映出A. 秦朝暴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B. 东汉延续了西汉的主流思想C. 都城选址不当导致了西汉灭亡D. 东汉恢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答案】B

10、【解析】【详解】据材料“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可知体现的是东汉延续了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故B项正确;秦的暴政属于制度的结果,A项错误;西汉灭亡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C项错误;东汉恢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故选择B。9. 下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119.8998.680.2唐朝39243.2514.956.8北宋1122.562.9662.437.1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A. 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 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

11、 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 经济中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由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增长迅速,北方人口有所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人口迁移,故选D项;表格反映的是南北方人口数目变化,无法得出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增长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表格内容无法得出藩镇割据和王朝更替对人口数目的影响,排除B、C项。10. 如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盐场画像砖,据此推知当时该地区A. 盐场生产实行分工协作B. 盐业专卖制度形同虚设C. 盐业生产开始使用机械D. 官营制盐业的技艺高超【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中的

12、图像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使用一套完整的工序进行盐的制作,说明盐场生产进行分工协作。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盐业专卖制度。B项错误;图中体现的盐业生产工序并未使用机械。C错误;图中没有说明这是官营的制盐业。D项错误。11. 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A. 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B. 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C. 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D. 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佛道兴盛,儒学受到剧烈冲击的状

13、况,表明当时儒学发展陷入困境,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正确,但并非材料主旨;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儒学受到佛道冲击的情况,并未涉及三教合一的趋势;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儒学受到佛道冲击的情况,并未体现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政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2. 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A. 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B. 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C. 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D. 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答案】C【解

14、析】【详解】根据材料“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可知唐朝政府注重基层救助,对贫苦百姓的救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救助并未上升到法律文献的保障,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些措施,A选项排除。材料相关信息不能得出唐代比以往更重视仁政的结论,B选项排除。唐代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救济,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救济并未上升到制度保障层面,只不过停留在一些措施手段上,但是对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具有积极作用。13. 唐朝中书省或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议决之事,交其属下中书舍人

15、起草诏令。中书舍人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互相商量,允许“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种运作A. 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B. 旨在避免决策失误C. 有利于控制、削弱相权D. 有效完善监察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由材料“中书舍人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互相商量”可知,众人商量可避免决策失误,故选B;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强化了中央集权,排除A;削弱相权的是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设置,而非在中书省内部的众人决策,排除C;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中书舍人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互相商量”,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4

16、. 宋代时,张载力主恢复三代政治,尤以井田、封建和制度复古为主要手段;朱熹在奏仪中经常提及要“变科举、均田产、振纲纪、罢和议”。宋代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A. 力图弘扬儒学强化伦理的传统B. 成为解决时代弊政的有力武器C. 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D. 对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提出挑战【答案】C【解析】【详解】张载主张通过推行井田制达到均贫富的目标;朱熹均田产的主张,在本质上是先秦两汉思想家“制民之产”、“限民名田”的思想主张的翻版,其目的是通过堵塞兼并之路,解决贫困农民的土地问题,从而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因此宋代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强化伦理”,排

17、除A项;B项说法绝对,这些主张没有取得实际效果,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排除D项。15. 下图为南宋画家林椿所作果熟来禽图。图中小鸟的动态用细劲柔和的笔致勾勤,蓬松的羽毛则以浑融的墨色晕染,木叶的枯萎、残损、锈斑,果子上被虫儿叮的痕迹都被一一描绘出来,显示出作者细致入做的观察力和追求细节表现的真实性。据此可知,此画A. 具有写意画的特征B. 开风俗画创作先河C. 受到理学思潮影响D. 体现世俗化的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学思想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提倡“格物致知”,要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而探求其中的“理”,这与材料中“以物观物”、“细致入

18、微的观察”、“追求细节的真实性”相符,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绘画作品为工笔花鸟画,不是借形寓意的写意花鸟画;B选项错误,此绘画作品与世俗化无关;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该作品开创了古代花鸟画的先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6. 下表为我国古代主要农学著作统计简表。这反映出我国时间主要农学著作战国神农野老秦汉魏晋南北朝汜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隋唐两宋耒耜经农书耕织图元明清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A. 农业生产不断发展B.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C. 农学研究最突出D. 农本思想日益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由农学著作统计简表可知,每个朝代都有新的农书问世,A项符合题意;从表中无从得出政府

19、与农书著作和发行相关,B项错误;表格中没有全部学术情况统计,C项不符合题意;只有农业著作发展,不能证明古代“农本”“思想的完善”,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表格阅读能力,要求在分析表格的时候,把握中心问题,看清材料内容,了解问题意图,科学理性判断与分析。17. 在宋朝,诏书的起草,原则上都需经宰相所辖的中书舍人之手,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得以成为朝廷的正式政令。诏书若无宰相之副署,则不具备法律效力。材料表明A. 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B. 宋初皇权基本被相权架空C. 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 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指出宋代诏书的起草及生效需要经过宰相的同意,这

20、表明皇帝的政治活动受到官僚政治的约束,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宰相与君主矛盾的描述,故A项错误;宋代的二府三司使皇权进一步加强,故BD项错误。18. 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A.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 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C. 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D. 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说明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发生变化。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只能说明城市经济功能增

21、强,无法说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排除;B项,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材料只说明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无法说明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排除。19.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 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 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C. 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D. 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

22、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的结合,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巩固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项,“消除了”“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20. 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A. 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B. 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C. 蚕棉业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D. 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

23、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营生的主要途径,故选C。江南地区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农业区域,A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提到的是家庭纺织业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并未提及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问题,排除BD。【点睛】本题只需根据材料“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的描述即可作出判断,在排除选项时,要多注意选项中的主语或宾语是否贴合材料的主旨。21. 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

24、了A. 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B. 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C. 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D. 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答案】D【解析】【详解】商业书籍在明清时期成为书市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内容专业详细,书种门类齐全,从中可以看出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商业书籍的发展更新,选项D正确;选项未体现政府政策,选项A排除;选项B“共同追求”表述绝对,排除;材料与印刷术无关,选项C排除。22. 福建浦城仙霞古道号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是唐朝以来浙、闽间的商旅要道,宋元时期渐趋衰落,明清时期转为兴盛。这源于A. 闽浙赣三地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 手工工场的出现推动南北交流C. 明清时期沿海

25、地区倭患的严重D.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措施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商业繁荣,福建浦城仙霞古道成为浙、闽陆上商道要地,宋元时期,中国海上贸易发达,浙、闽为海外贸易港口所在地,海路便捷,故福建浦城仙霞古道商业地位衰落,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福建浦城仙霞古道作为陆上长途贩运要道重新活跃起来,故D项正确。闽浙赣三地商品经济情况无法说明浦城仙霞古道的兴衰演变,排除A项。B项,浦城仙霞古道为浙、闽间的商旅要道,题干未提及其南北经济交流的作用,排除。C项,倭患严重为明代实行海禁原因之一,不能全面说明明清时期浦城仙霞古道重新活跃的原因,排除。23. 中国传统数

26、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这一情况的出现A. 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B. 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C. 开启了中西文明交流D. 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可知体现的是西学东渐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A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视实用和经验的积累,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B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的结论,C选项排除。材料中的数学著作、物理学著

27、作和地学著作与启蒙运动的主张无关,D选项排除。24. 清代盛行的小说镜花缘中描绘的女儿国,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此小说A. 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实B. 比历史著作可信度更高C. 反映出时代环境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 可以作为研究清代进步思想的资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镜花缘中封建男女角色的转换侧面反映出清代反对封建传统礼教思潮的产生,故D项符合题意。A项,小说是对现实的讽刺,并非再现现实,排除。B项,小说属于文学作品,可信度并不高于历史著作,排除。C项,小说情节并非对历史现象的真实叙述,故排除。二、非选择

28、题2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

29、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三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

30、的发明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平公正)。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3)侧重点:课绩侧重实绩;考察力求准确。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解析】【详解】(1)原因:由材料“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可知,察举制出现是因为儒生参政重视品

31、德;另外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是汉武帝为选拔人才而推行的一种选官制,故其制度产生与此存在密切关联。新发展:由材料“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可知,东汉执政者比较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由材料“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可知,东汉时期的察举制还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发展趋势:由材料“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可归纳为公开性;由材料“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封弥就很难作弊”可归纳为严密性,更加公平公正。理由:结合所学可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说明。(3)侧重点:由材料“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可归纳为课绩侧重实绩;由材

32、料“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可归纳为考察力求准确。价值:结合所学可从对才能与品德的重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合理严密的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说明。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历代人口数量估计 时间 人口数 时间 人口数西周、春秋中后期 2 000万唐代安史之乱前 8 000万战国中期 3 200万五代十国时期 3 000万西汉初年 1 500万两宋时期 10 000万西汉末年 6 000万元朝 6 000万东汉初年 3 000万明朝中期 16 000万东汉后期 6 000万清朝初年 9 000万魏晋南北朝后期 3 000万清乾隆年间 20 000万 张善余中国

33、人口地理等请回答: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分析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答案】特点: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总体呈上升趋势。示例一:两宋时期原因:国家局部统一,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作物品种增加;宗法观念影响。示例二:清乾隆年间原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推广极大地增加了粮食产量;人头税的废除刺激了人口的增加;人口基数大;政府鼓励;“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的影响;医学的发展。【解析】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从西周、春秋中后期人口由2000万到乾隆年间

34、增长到20000万,以及唐代安史之乱前的8000万到五代十国时期的3000万,再到两宋时期的10000万,再到元朝6000万概括;第二小问,由表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最明显的时期是在两宋时期、清朝乾隆年间。第三小问,从国家统一、商品经济发展、南方经济开发等方面分析两宋人口增长的原因;从人口政策、高产作物的传入、人口基数、传统观念等方面分析乾隆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汉初的时罚制度基本上承教了秦 朝的刑罚体制。而秦朝的刑罚制度,不仅方法残酷,体系也比较混乱,肉刑、徒刑常结合使用、刑种之间的轻重等差异不是很严格、固定。经过西汉初期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以后,汉代的政治经济

35、在文景之际得到迅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提高。汉文帝适应形势的需要,以“仁政精神为指导,总结了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对刑罚进行改革,废除了肉刑,主要是用徒、智、死三刑取代观、斩左趾、斩右趾等肉刑:确止了恤刑原则,对于犯罪的老、幼、妇孺、病残者,在定罪量刑方面给予照顾;还确定了刑事责任的承担标准,以年龄作为确定刑事责任的标准取代秦朝以身高担责的标准。使沿表了两千多年的肉刑退步成废,刑罚进入了相对文明阶段。摘自杨东江论汉初的刑制改革及其历史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文帝改革刑罚制度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汉文帝对刑罚制度的改革。【答案】(1)背景:承袭的秦朝刑罚

36、严酷、体系混乱;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黄老学说施政思想;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稳定统一政治局面的形成。(2)评析:汉文帝的刑制改革,减轻了刑罚,确立了恤刑原则、废除了肉刑,规范了刑事责任的标准,体现了法律的文明与进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促进生产力发展;对后世刑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改革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解析】【详解】(1)背景主要从材料信息中得出,如根据“秦朝的刑罚制度,不仅方法残酷,体系也比较混乱”得出承袭的秦朝刑罚严酷、体系混乱;根据“以“仁政精神为指导,总结了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得出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根据“经过西汉初期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以后,汉代的政治经济在

37、文景之际得到迅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提高。”得出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稳定统一政治局面的形成;根据汉初的所用的指导思想得出采用“黄老学说施政思想。(2)对汉文帝改革刑罚制度的评价,应结合改革的具体措施,从当时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两方面回答。如根据“使沿表了两千多年的肉刑退步成废,刑罚进入了相对文明阶段。”得出对后世刑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改革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再结合所学从减轻了刑罚,确立了恤刑原则、废除了肉刑,规范了刑事责任的标准,体现法律的文明与进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等方面进行概括。28. 材料 冼夫人是广东南部越族人。梁朝末年发生侯景之乱,各地豪绅乘机扩大势力,割据一

38、方。梁大宝元年,冼夫人支持陈霸先起兵讨伐,平定了侯景之乱。陈朝建立之初,时时受到以欧阳纥为首的割据势力的威胁,冼夫人又挺身而出,支持中央扑灭这股割据岭南地区的豪强势力。隋开皇九年,隋文帝进军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获悉后以身作则支持隋军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冼夫人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裂分治,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此外,隋书还记载她“幼贤慧,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侵掠傍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

39、谏,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冼夫人的主要功绩。(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冼夫人的历史贡献。【答案】(1)主要功绩:支持梁朝平定侯景之乱;支持陈朝扑灭岭南割据势力;支持隋军统一岭南;反对贪暴和讲信义等。(2)贡献: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岭南地区的发展;移风易俗,推动岭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等。【解析】【详解】(1)“主要功绩”,根据材料信息“梁大宝元年,冼夫人支持陈霸先起兵讨伐,平定了侯景之乱”、“冼夫人又挺身而出,支持中央扑灭这股割据岭南地区豪强势力”、“冼夫人获悉后以身作则支持隋军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侵掠傍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得出:支持梁朝平定侯景之乱、支持陈朝扑灭岭南割据势力、支持隋军统一岭南、反对贪暴和讲信义等。(2)“历史贡献”,根据材料信息“冼夫人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裂分治,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侵掠傍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岭南地区的发展、推动岭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等角度评价。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