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艺单元过关检测(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时作业(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2675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艺单元过关检测(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艺单元过关检测(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艺单元过关检测(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艺单元过关检测(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艺单元过关检测(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艺单元过关检测(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艺单元过关检测(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艺单元过关检测(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过关检测(十一)一、选择题1(2020浙江十校联盟联考)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庄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B唯物思想初步形成C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人的主体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庄子、荀子、墨子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天人关系,没有涉及百家争鸣局面,也没有涉及唯物思想,故A、B两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这些思想家的主张存在相同点,但不能得出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的结论,故C项错误。2(2020广东肇庆

2、调研)柏拉图说:“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美的事物身上有丑的成分,好人有时候也会做坏事。”以下观点与之相似的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B“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C“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D“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可知,柏拉图此话体现的是辩证法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项错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体现的是自主的思想,故B项错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体现的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故C项正确;“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是文化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影响,故D项错

3、误。3(2020山西孝义摸底)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C糅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B解析材料未强调儒学的前后矛盾,西汉董仲舒只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而非颠覆,故A项错误;董仲舒继承发展儒学,推崇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迎合统治者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糅合,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文化的变迁更多的则是政治因素的影响,故D项错误。4(2020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

4、考)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据此可知,当时()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的产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可知,理学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的思辨化指的是与佛教、道教的融合,探讨宇宙本原,材料中并未涉及,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家求理的方法,不是官民行为准则,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理学的来源,故D项错误。5(2020宁夏育才中学月考)下框为王

5、守仁在其著作传习录中说的话。这表明()“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A“心即理”构筑起陆王心学的体系B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程朱理学藩篱C“性即理”成为陆王心学的根基D陆王心学承继程朱理学核心理念答案B解析“心即理”是陆王心学的思想,但这不能完全概括材料中王守仁说的话,太片面,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王守仁的话可知陆王心学依然强调忠君、孝亲的伦理纲常,说明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程朱理学的藩篱,故B项正确;“心即理”是陆王心学的根基,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三纲五常,材料中陆王心学没有完全继承,故D项错

6、误。6有人记述李贽点评水浒传时写道:“盖和尚(李贽)一肚皮不合时宜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词十三,然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这体现出李贽()A深受佛道思想影响 B文学修养极高C具有社会批判精神 D对儒学的反叛答案C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提及佛道思想,故A项错误;文化修养高显然不是对材料中李贽的评价,这属于对材料中“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的错误解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盖和尚(李贽)一肚皮不合时宜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词十三,然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可知,李贽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精神,

7、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李贽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故D项错误。7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A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B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C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D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是对当时等级秩序的抵制和打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抵制,不是民众追求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小农经济才逐渐解体,材料中时间“明清之际

8、”与之不符,故C项错误;明清批判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体现,市民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8(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品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答案D解析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且材料没有论及活字印刷的效率,故A项错误;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应该是两宋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金刚经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故C

9、项错误;材料“在甘肃敦煌发现”“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图文浑朴凝重”说明由于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D项正确。9(2019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期中)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B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可知,中国古代医术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 ,这表明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A项正确。古代中国

10、医术的主要追求是治病救人,B项错误;古代中国医术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古代医者人格的影响,而不是约束,D项错误。10(2019辽宁大连高二期中)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这表明明代科技()A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B普遍吸取西方科技成就C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答案A解析实验是近代科学的特点,“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都体现了明代科学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故A项正确

11、。一本农政全书不能表明明代科学“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也不能体现“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B、D两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C项错误。11(2019江苏南京六校联考)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关于下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A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彩B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C表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D反映书法艺术追求得意忘形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对“宋四家”书法作品“度”“趣”“韵”“姿”的评价及图片信息可知,宋时书法艺术丰富多彩,故选A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时期,故排除B项;书法艺术不能表现市民

12、阶层对通俗文化的追求,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宋代书法艺术的丰富多彩,各有特色,而不是得意忘形,故排除D项。12(2019广西南宁高二期末)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这种变化反映了()A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B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C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D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答案C解析清代严格限制“商业”戏园,说明忌惮商业文艺影响其统治,“但朝廷禁令”还是“无法阻挡”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也无法阻挡“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

13、,这说明市民文化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关民族矛盾缓和,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早期启蒙思想,排除B项;当时文化专制仍旧盛行,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19山东济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统治者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条件,比如在关系民生的医学、农学等方面,兴办各类学校或者以各种宣传来普及相关知识。但同时,又在天文历法等方面,一直实行严厉的垄断措施,以杜绝平民与上天交通的权力。这样,人们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无法解释的问题,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深入论证,反而要为之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不仅在唐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努力与统治思想相吻合、相适应,从而使科学

14、技术成为统治阶级恭顺的婢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的步伐。据王颜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材料二唐代文人在谈到“性命之道”问题时,“皆入于庄、列、老、释”,认为儒家之徒“不足以穷性命”。李翱指出:“圣人以之传于颜子,颜子得之,拳拳不失,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遭秦灭书,中庸之不焚者,一篇存焉,于是此道废缺。其教授者,唯节文、章句、威仪、击剑之术相师焉,性命之源,则吾弗能知其所传矣。”摘编自向世陵等宋代经学哲学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的科技政策并简析其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翱关于“性命”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翱提出这一思想的原因及其

15、影响。答案(1)唐代政策:鼓励发展科学技术,但将其限制在有利于自身封建统治的范围内。历史影响:积极:有利于中国古代科技在天文学、农学、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并领先世界;有利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局限:使科技发展屈从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严重阻碍古代科技的进步,造成古代科技偏于实用,缺少系统性、理论性研究。(2)思想:儒家本来就有“性命”思想;孔子之道是“性命之源”;孔子、颜子、子思、孟子此一系为儒家正统;中庸一书承载着“性命之道”,但大多失传。原因:唐代佛道思想广泛传播,对儒家思想的地位形成强烈冲击。影响: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16、一“唐朝统治者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条件但同时,又在天文历法等方面,一直实行严厉的垄断措施,以杜绝平民与上天交通的权力。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统治阶级恭顺的婢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的步伐”可知,唐朝鼓励发展科学技术,但将其限制在有利于自身封建统治的范围内。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在关系民生的医学、农学等方面,兴办各类学校或者以各种宣传来普及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农学、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有利于农耕经济的繁荣、封建统治的巩固等方面分析唐代科技政策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一“科学技术成为统治阶级恭顺的婢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使科技发展屈服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阻

17、碍古代科技的发展,造成古代科技偏于实际,缺乏系统性、理论性研究等角度分析唐代科技政策的局限性。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圣人以之传于颜子,颜子得之,拳拳不失”可知,儒家本来就有“性命”思想;根据“性命之源,则吾弗能知其所传矣”可知孔子之道是“性命之源”;根据“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可知,孔子、颜子、子思、孟子此一系为儒家正统;根据“中庸之不焚者,一篇存焉,于是此道废缺”可知,中庸一书承载着“性命之道”,但大多失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唐代文人在谈到性命之道问题时认为儒家之徒不足以穷性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佛道思想广泛传播,对儒家思想的地位形成强

18、烈冲击。第三小问,结合理学兴起的背景得出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14(2019吉林长春普通高中一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

19、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特征。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另一方面,在

20、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等家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示例二)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

21、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提出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儒学的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提出了人民主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具有延续性;

22、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传承、积累的同时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围绕题中信息作答即可。材料主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设问要求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释。提炼观点是在材料中提炼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阐释是对观点进行叙述、分析原因和影响。首先,文化观点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可以引申出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等特点。文化的范围是广泛的,材料圈定的一个范围是关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考生可根据平时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思考,从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特点、影响、启示等角度作答;也可脱离此范围,从文化的其他内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答,但是要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并与材料有较紧密联系。其次阐释:第一步叙述过程要能够结合史实、史论结合,第二步要说明所述观点出现的原因,第三步要简单说明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