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 故乡【学习目标】 1、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2、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重、难点】:1、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预习案】(一
2、)字词积累: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阴晦(hu) 猹(ch) 五行(xn)弶(jin) 脚踝(hui) 潮汛 (xn)髀(b) 愕()然 嗤(ch)笑 瑟(s)索 黛(di) 恣(z)睢(su)(二) 填空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字,我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和家, 自第一篇小说开始用鲁迅作笔名。本文选自 (小说集)。(三)读小说故乡全文,整体感知小说的内容,完成如下问题:想一想,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本文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 “我”的复杂心情,交代
3、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我的疑惑: 【探究案】1、 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记忆中的故乡: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现实目睹的故乡:萧索的荒村。形成对比2、小说景变,人也变,作者主要写哪些人的变化?找出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变化二十年前少闰土二十年后中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
4、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手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动作语态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麻木迟钝。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5、杨二嫂: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外貌 年轻,漂亮 凸颧骨、薄嘴唇、圆规动作 终日坐着 愤愤转身,絮絮说、慢慢走、塞、跑对我态度 不满对生活态度 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3、通过对比,闰土和杨二嫂为什么发生这么大变化?人和景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二人发生变化的原因: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农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新生活的渴望。4、“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5、通过景和人的对比,小说反映怎样主题? 小说以“我”在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拓展提升】运用肖像描写,刻画身边一个人。(100字左右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