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二 专题九 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山东济南一模,34)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D西方国家的封锁解析:选C据所学,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和食物配给制,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项;苏俄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的,排除A项;据所学,国内战争1920年已经结束,排除B项;材料“农业总产量”下降和“日常生活用
2、品”缺乏都是国内经济状况,其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D项。2(2019届安徽蚌埠三模,34)新经济政策实行仅仅一年时间,列宁就强调:“我们可以十分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我们走得比我们能够控制的远了一些,但斗争的逻辑就是这样。”这反映出()A列宁科学分析了当时苏俄国情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存在政治考虑C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目标D计划经济体制在苏俄已开始出现解析:选B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当时认为是向资本主义的退却,“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反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政治考虑,故选B项;A项不符合材料的中心意思,排除;苏联的两个
3、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目标,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的出现是在斯大林上台后形成的斯大林体制,排除 D项。3(2020届河南九师联盟高三质量检测,22)列宁主张“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协调”。基于材料中的出发点,列宁()A颁布土地法令满足农民要求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C主张苏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D确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B据“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对它们实行国家协调”可知是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故选B项
4、;材料主旨是国内战争胜利后列宁关于发展经济的新主张,土地法令在十月革命时期既已颁布,排除A项;据“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可知此时列宁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而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C项;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4(2020届四川成都高三摸底,17)1921年,列宁对美国商人哈默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展我们的经济潜能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不久,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材料表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彻底否定B新经济政策实现了苏俄经济复苏C苏俄对社会主义认识有所突破D工业政策调
5、整是经济改革的核心解析:选C由材料“1921年”“新经济政策”这两个关键词可知,材料考查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由所学过的新经济政策的知识可知,该政策旨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体现了苏俄对社会主义认识有所突破,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新经济政策而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且“彻底”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而非影响,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工业政策调整在经济改革中的地位及影响,排除D项。5(2019届广西南宁二模,34)新经济政策实行初期,列宁提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
6、主义则是幸福。”列宁的用意是()A欲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西方生产方式值得借鉴C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端 D应充分肯定市场经济解析:选B根据材料“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反映的是列宁赞成“资本主义”中的积极成分,并未涉及资本主义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采用了资本主义中的积极因素,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这是对西方生产方式的借鉴,故选B项,排除C项;斯大林时期欲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采用了资本主义中的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排除D项。6(2019届甘肃二模,34)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称:“列宁的反应就是1921年颁
7、布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保持在国家手中,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等。”据此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A坚持公有制为主导B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实行单一的公有制D一定程度上恢复市场机制解析:选D据题干中“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恢复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强调发挥私有制的作用,故选D项,排除A项;题干中“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保持在国家手中,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等”表明新经济政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排除C项。7(2019届四川南充二模,34
8、)苏俄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7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材料说明苏俄()A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B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C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D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分配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放弃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而是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B项,排除A、C两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产品生产分配的信息,排除D项。8(2019届甘肃兰州二
9、模,34)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布哈林认为苏联长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他的观点()A有助于苏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工业化B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C坚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走集体化道路D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分歧解析:选D题干中“布哈林认为苏联长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推知当时还有不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声音,结合所学斯大林模式,故选D项;有助于苏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是把苏联发展为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乃至是共产主义社会,排
10、除B项;苏联农业集体化排斥市场,排除C项。9(2019届广东惠州4月模拟,34)1928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有379人,技术人员505人。到1932年,前者增加到1 910人,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后者则增加到10 655 人,与1928年同比增加了20多倍。据此可知()A全球劳务实现自由流动B经济建设需要抓住良机C美国极力转移过剩产能D苏联经济体制快速转型解析:选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该时期,大量的西方专家和技术人员被邀请到苏联,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急需的技术支持,这恰好说明“经济建设需要抓住良机”这一论断,故选B项;题干反映
11、了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技术人员来到苏联,但不能说明当时世界实现了劳务的自由流动,排除A项;题干只是反映了外国专家来苏联的情况,不能推出美国转移过剩产能,排除C项;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没有实现其经济体制的转型,排除D项。10(2019届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五,35)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 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 752个,拖拉机站7 064个,新建铁路13 412公里,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苏联成就的取得()A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B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C借助了二战的有利时机D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解析:选A19291941年苏联通过“
12、五年计划”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实施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打断了第三个五年计划,排除C项;苏联的成就取得不会受到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动,排除D项。11(2019届四川蓉城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34)下表为19301932年乌克兰地区粮食产量和征粮量(乌克兰每年向苏联中央政府上交的粮食量)统计表。时间粮食产量(单位:万吨)征粮量(单位:万吨)1930年2 2907801931年1 7607001932年1 280770这表明当时苏联()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存在重大失误B农村经济建设深受
13、西方经济危机影响C农民为国家经济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难以恢复国民经济解析:选C由题干中“19301932年”可知,当时苏联正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集体化牺牲了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故选C项;受国际环境影响,苏联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当时苏联经济建设受资本主义大危机的影响不大,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1928年之前,时间不符,排除D项。12(2020届安徽“皖南八校”高三摸底,22)苏联农业集体化期间,许多农民屠宰牲口,已经被充公的“富农”的牲口由于无人照管而死亡。直到苏联解体,牲畜总数也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年的水平。材料说明农业集体化()A长期忽
14、视畜牧业发展B制约了苏联经济发展C受到国家工业化制约D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解析:选B通过题干可知,苏联在农业集体化期间,“许多农民屠宰牲口”,甚至许多“富农”的牲口也被饿死,反映出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一些失误,甚至到1991年之前,“牲畜总数也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年的水平”说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题干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所出现的一些失误,没有述及苏联对畜牧业的忽视问题,排除A项;题干主要反映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一些失误,但没有涉及农业集体化与工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排除C项;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所出现的一些失误,会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
15、,但这不是题干所要论述的重点,其重点在于由于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一些失误,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2019届江西名校学术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确定自由贸易原则,允许进行小工业商品以及农产品的私人贸易,来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没有收回国有的小企业,仍归业主所有,已经国有化的小企业则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简言之,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流通、自由贸易。当时在苏俄,列宁的指导思想是由“直接过渡”变为“迂回过渡”,
16、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摘编自林毅夫发展战备与经济改革材料二时间理论上内容19781984年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农村推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以及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扩大自主权的改革19841992年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进行了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19922003年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流通领域改革,健全了市场规则、整顿了市场秩序;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
17、,探索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2003年至今进一步肯定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据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编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新经济政策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施的主要特点。(11分)(3)根
18、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改革的认识。(4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列宁的指导思想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得出,表面“退却”实际是激进式改革;根据材料一“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流通、自由贸易”得出,分类制定政策,坚持国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根据所学,还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其一,成就显著但实施短暂;其二,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手段。(2)根据表格中的“时间”列,我们可以得出其特点是阶段性分明;根据表格中“理论上”列,我们可以得出其特点是渐进性和长期性相结合;根据表格中“内容”
19、列,我们可以得出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其一,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其二,借鉴与创新结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3)根据材料一的特点和材料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国情、民生、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回答,任答两点即可。答案:(1)特点:表面“退却”实际是激进式改革;分类制定政策,坚持国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成就显著但实施短暂;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手段。(2)主要特点:阶段性分明;渐进性和长期性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借鉴与创新结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3)认识:改革势在必行;遵循客观规律;必须符合国情;借鉴先进经验;稳步改
20、革;惠及民生;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答出两点即可)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图中两组图片反映了我国和前苏联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请任选其中一组,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进行对比阐述。(要求:选组分明、论题扣图、史实准确、比较合理、论述清晰。)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图片信息的基础之上,寻找图片的异同点,并结合相关知识从原因、经过及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A组图片反映的是中苏计划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寻找其异同,加以阐述。B组图片反映的是中苏社会主义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一成一败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21、:(示例一)选A组:苏中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或推进五年计划),过程(特点)和结果大同小异。阐述:大同:苏中都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保障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推进五年计划),都是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都以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为特征;建设资金都依靠本国尤其依靠农业;工业化建设初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民经济奠定了基础,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化建设中都留下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以及忽视改善人民(尤其是农民)生活等后遗症。小异: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
22、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苏联农轻重比例失调、追求高速度和农民代价过大等问题更加严重;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二五计划完成时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更加显著的成绩。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据国情,尊重经济和市场规律,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和僵化;农轻重产业必须协调发展;集中力量搞建设不能以牺牲人民基本生活保障为代价,必须兼顾人民利益。(示例二)选B组:苏中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过程(特点)和结果小同大异。阐述:小同:苏中改革都从农业开始(如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赫鲁晓夫的扩大农庄和农场的自主权);都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如中国政企分开扩大企
23、业自主权,赫鲁晓夫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都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改革在不同时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如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大异:苏联先经济改革,但是没有触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当经济体制改革受到挫折后,又轻率推行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放弃苏共的集中领导而实行多党制,造成思想混乱、政治根基动摇,最终没能解决国家原有的问题,反而加剧了矛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循序渐进,先从农业开始,在保证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再推行工业和城市的改革,并且以经济特区作为推进改革的实验示范基地,避免了改革过程中产生重大问题;中国有计划分步骤地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最终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国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中国改革最终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启示: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情进行合理的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需循序渐进,分步推进;改革必须以科学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否则就会危及到社会主义制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