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1.59MB ,
资源ID:232254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225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2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2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doc

1、模块二专题六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三5月月考,2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解析:选A由材料中,迁都频繁、“经常狩猎”这些都是游牧习俗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中讲到的是商朝有经常狩猎的记载,不是局限于贵族,排除B项;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基本固定下来,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虽然有游牧习俗,但不能说明统治

2、者不重视农耕,排除D项。2(2019届山西太原二模,25)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之前,国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其政治中心在西北方向,所以其漕运的基本方向是东西方向。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其政治中心在北方,所以其漕运的基本方向是南北方向,由此可以推知该变化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变化影响到了漕运的方向,故选A项;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重心

3、南移的结果,排除B项;漕运中心的变化不能协调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它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排除C项;漕运路线主要是满足政治需要,而不是对外贸易的需要,排除D项。3(2019届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5月押题考试,25)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鼓励人口生育 B女性社会地位低C社会矛盾尖锐 D政府管理能力差解析:选A材料“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说明汉代鼓励结婚、鼓励生育,故选A项;材料“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说明不是所有女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税收标准不是社会矛

4、盾,排除C项;材料汉代的税收细节体现的是汉代政府管理能力很强,排除D项。4(2019届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六,25)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解析:选A从“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可见从公元前5世纪到秦汉时期,铁农具的比例明显上升,可见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故选A项;“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无法判断铁农具的使用分布情况,排除B项;“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无法判断当时的社会秩序,排除C项;“铁农具数量对比”的增长趋势不能说明经济形态一定是小农经济,排除D项。5

5、(2019届广东湛江高三高考测试二,26)据史籍所载,元朝把没收来的契丹和南宋的官田全部分给蒙古贵族,少的二十顷、三十顷,多的五百顷、五千顷。又在各地收夺农民耕地,拨给驻军屯田或赏易寺院,元顺帝在位时,一次赐给大承天护圣寺的田,多达十六万二千余顷。这种行为()A消除了封建地方割据的基础B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成为元政府敛财的重要手段D制约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解析:选D由材料“又在各地收夺农民耕地”可知,元朝剥夺了自耕农的土地,定然会制约了它的发展,故选D项;由材料得知,元朝把土地分给了蒙古贵族、驻军、寺院,这些都是地方割据的势力,因而不是消除,反而是加强,排除A项;农民的土地被剥夺,损害农民利

6、益,打击了积极性,会降低农业生产效率,排除B项;元政府没有因为把土地分给蒙古贵族、驻军、寺院而获得大量的税收,排除C项。6(2019届山东滨州二模,27)宋代圩田开辟尤为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 300余顷。这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农业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故选C项;材料强调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并非说明经济重心的区域格局,排除A项;圩田开辟说

7、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圩田开辟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D项。7(2019届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测一,27)据统计,清前期各地农业短工的日工资,就其平均数说,除东北的奉天、热河地区,以及广东安徽地区以外,其他各省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从雍正十三年(1735)至道光七年(1827)九十多年没有多少变化。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全国工资价格水平趋向平衡B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停滞C闭关政策制约海外市场扩大D重农思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选B题干中农业短工的日工资低,且90年没有什么变化,再比对此时西方因工业革

8、命的推进工资水平增长快,故选B项;题干中“除东北的奉天、热河地区,以及广东安徽地区以外,其他各省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可知工资极不平衡,排除A项;闭关锁国只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源,排除C项;D项原因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且当时商品经济比较繁荣,排除D项。8(2019届安徽黄山二模,26)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汉代()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解析:选B据材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说明汉代民间纺织业有一定规模,故选B项;中国古代

9、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这一地区手工业发展,不种植粮食,不能说明农业地位下降,排除A项;商品经济“发达”说法不准确,可以说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排除C项;“开始”说法错误,由一个材料我们不能得出这个结论,排除D项。9(2019届云南二模,25)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盐场画像砖,据此推知当时该地区()A盐场生产实行分工协作 B盐业专卖制度形同虚设C盐业生产开始使用机械 D官营制盐业的技艺高超解析:选A图中多人劳动,形成一个工作链,说明当时盐业生产实行分工协作,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盐业生产,与专卖无关,排除B项;图中使用的定滑轮只是生产工具而非机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盐业生产的流程,无法体

10、现是否官营,亦无法说明技艺高超,排除D项。10(2019届辽宁凌源一模,27)下图是清代康雍时期用于外销的“青花西洋宫苑盆景高奘大盖罐”,整个大罐表面被分割成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六边形,其中一半罐身在六边形内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这说明当时()A青花瓷开始进入西方世界B市场需求影响瓷器的生产C中西间的贸易仍采取传统形式D中国瓷器浸染了西方人文思想解析:选B依据材料,清代外销的瓷器,表面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六边形,其中一半罐身在六边形内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这反映了中国清朝的瓷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这些瓷器制造的目的是用于外销,所以体现了市场需求影响瓷器生产,故选B项;材料

11、呈现的瓷器并非青花瓷,而中国青花瓷在元代成熟,明宣德年间的最为珍贵,不可能在清朝才开始进入西方世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瓷器生产融入了西方文化,没有涉及中西间贸易的方式,所以说明不了中西贸易仍采取传统的形式,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在中国的瓷器制造中出现西方文化象征的西洋宫苑建筑,但这些象征并未体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排除D项。11(2019届福建厦门一模,25)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较为

12、落后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解析:选A“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表明当时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故选A项;材料的内容是当时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指的是手工业,没有涉及商业,排除C项;“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表明不是家庭手工作坊,排除D项。12(2019届广东一模,26)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扩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99座,每岁铸钱

13、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A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C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解析:选C根据材料“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扩大铸钱的数量”,政府对货币的统一标准化生产,有利于维护稳定的金融秩序,故选C项;唐初就确立了国家铸币地位,排除A项;国家铸币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盈利,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是“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扩大铸钱的数量”,不仅扩大铸币数量,还统一了铸币的重量标准,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而不是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20

14、19届四川宜宾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材料二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

15、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12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一中“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

16、”“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可得出时间早且区域多;材料一中“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可得出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材料一中“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可得出重心逐渐南移;材料一中“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可得出出现专业化产区;材料一中“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可得出丝绸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第二小问作用,从国内丰富人们物质生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外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方面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丝织业的世界影响。第一小问背景,材料二中“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

17、。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可得出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联系的加强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二中“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可得出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材料二中“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可得出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还带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答案:(1)特点:时间早且区域多;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重心逐渐南移;出现专业化产区;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任答四点)作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增加了

18、政府财政收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任答三点)(2)背景:世界市场的发展;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任答三点)影响: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春秋战国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秦汉时期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19、”“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唐宋时期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天下仰给,而解盐荒凉;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摘编自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

20、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可知不同时期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并不断发生着变化,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关中及巴蜀地区开发得比较早,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而到了唐宋及明清时期,中国东部及东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远远超过西部,而西部却渐渐衰落,所以围绕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这些变化提出相关论题,并进行阐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答案:(示例一)论题: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不断变动)。阐述: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使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21、。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浙成为最富庶的地区。这些都是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变动的结果。(示例二)论题: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土地肥沃,铁器和牛耕的应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等,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沟通了中西联系,长安、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相反,江南地区较为贫瘠。因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