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的全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2)组成及比例: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2)组成及关系(3)作用之一: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主要成分(1)血浆(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2本质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1)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影响渗透压的
2、因素蛋白质无机盐血浆组织液溶质微粒数目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越多越大越高越少越小越低(3)决定血浆渗透压的物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 Na和 Cl。2酸碱度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机体的各个部分正常运行和协调一致,共同保证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顺利进行。3细胞和
3、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第 2 节内环境的稳态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原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2模拟生物体维持 pH 的稳定(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 pH 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 pH 相对稳定的机制。(2)方法步骤在记录本中,画一个表格记录。7.357.45HCO3、HPO24(3)实验结论生物材料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对物质,如NaH2PO4/Na2HPO4、H
4、2CO3/NaHCO3等。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引起 pH 的大幅度变动。3体温的动态变化(1)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 1。4其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变化(1)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如血糖、血脂不断变化,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2)渗透压不断变化,但处于一定的范围内。5内环境稳态(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内环境稳态实现的结构基础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
5、动,是内环境稳态实现的结构基础。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历程(填表)贝尔纳(法)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坎农(美)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现代观点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调节能力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pH 计或 pH 试纸5pH酸或碱的滴数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1只有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保证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2适宜的温度和 pH 等条件才能保证酶正
6、常地发挥催化作用。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 神经调节第 1 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1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位于颅腔内)和脊髓(位于椎管内)。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脊髓中的膝跳反射中枢、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等。2外周神经系统:(1)组成:(2)种类和功能:(3)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
7、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二、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1神经元:(1)写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树突b 细胞体c 轴突d 神经末梢(2)用图中的字母填空:接受信息,并将信息传导给细胞体的是 a。构成神经纤维的结构是 c。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的结构是 c。储存遗传信息的结构是
8、b。2神经胶质细胞:(1)分布:神经元之间。(2)功能: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第 2 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除了缩手反射,常见的反射还有眨眼反射、膝跳反射等。传入神经传出神经2反射弧(1)反射弧的基本结构:a写出图中各序号表示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b图中的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2)兴奋的概念:(3)兴奋在反射弧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传导:a据图分析,人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
9、位于脊髓,请写出人缩手反射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过程(用序号和箭头表示):刺激产生反应。b针刺手指皮肤时,人会感到疼痛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兴奋从脊髓经过上行传导束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二、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1反射的类型:将下列反射的序号按照类型分别填写在横线中。膝跳反射望梅止渴闻到食物流口水听到说美食流口水缩手反射听到上课铃声进教室小狗数数婴儿的吸吮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的意义: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组织或细胞静止显著活跃第 3 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兴奋在
10、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也叫神经冲动。2传导过程:(1)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 K外流形成的,如上图中的 a 处。(2)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 Na内流形成的,如上图中的 b 处。(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4)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兴奋向前传导,原兴奋部位又恢复为静息电位。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1)突触: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2)其他结构:D轴突,E.线粒体,F.突触小泡,G.受体。2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 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膜电位改变。3方向及原因:(1)
11、方向:单向传递。(2)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毒品和兴奋剂作用位点:毒品和兴奋剂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部位往往是突触。2毒品和兴奋剂作用举例:(1)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速率。(2)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3)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3毒品和兴奋剂的危害:(1)影响比赛的公平、公正。(2)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吸食可卡因会产生心理依赖性,毒瘾难戒。长期吸食可卡因产生触幻觉和嗅幻觉。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卡因后突然停药,可出现抑郁、焦虑、失望、疲惫、失眠、厌食等症状。4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珍爱生命,远
12、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第 4 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大脑皮层代表区与躯体的关系:结合上图填空:(1)躯体运动越精细复杂,大脑皮层的代表区就越大。(2)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2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分级调节示意图:(2)分级调节意义:机体的运动在高级中枢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确。二、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1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与它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相似,也是通过反射进行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如脊髓、脑干、下丘脑和大脑),都存在着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2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
13、中枢,通过它可以完成简单的内脏反射活动,如排尿、排便、血管舒缩等。脑干中也有许多重要的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如高级低级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等,一旦受到损伤,各种生理活动即失调,严重时呼吸或心跳会停止。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它也使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相联系,以调节体温、水平衡、摄食等主要生理过程。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3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而人
14、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第 5 节人脑的高级功能一、语言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也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1言语区2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功能:(1)左半球:语言功能、逻辑思维。(2)右半球:形象思维,如音乐、绘画、空间识别等。二、学习与记忆1概念:(1)参与结构:神经系统的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2)结果: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3)实质:条件反射的建立。2记忆过程(填图):3形成机理:(1)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15、。(2)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3)长时间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三、情绪1含义: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2.3调整情绪的方法:自我调适:适量的运动,调节压力给自己放个假。身边人的支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专业的治疗。短时感觉性注意第一级运用第二级遗忘长时第三级可能不遗忘开心兴奋失落沮丧第三章体液调节一、激素与内分泌系统1.激素的发现(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分泌,或者是下丘脑的神经细
16、胞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2.研究激素的方法:结扎法、阉割法。3.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内分泌系统由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和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共同组成。内分泌腺激素名称化学本质主要作用下丘脑促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多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性腺)激素抗利尿激素多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垂体生长激素蛋白质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激素蛋白质促进甲状腺的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
17、性,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胰岛B 细胞胰岛素蛋白质降低血糖浓度A 细胞胰高血糖素蛋白质升高血糖浓度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氨基酸衍生物升高血糖浓度,促进产热皮质肾上腺皮质激素甾体类调节糖代谢、水盐平衡等性腺性激素固醇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二、激素调节的过程1.血糖调节(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注意:血糖可以合成肌糖原,但是肌糖原不能分解补充血糖。(2)血糖含量的稳定激素分泌部位生理功能胰岛素胰岛 B 细胞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胰高血糖素胰岛 A 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注意: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18、都不能作用于食物中糖类的吸收这一过程;胰高血糖素只能够促进来源,不能抑制去路;肾上腺素也能够升高血糖,但主要是在应急状态下。(1)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的提高血糖浓度。(2)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血糖的激素。(5)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2、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拮抗作用:胰岛素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3、激素调节实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分级调节:下丘
19、脑垂体甲状腺轴(2)反馈调节:甲状腺或性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反馈调节。深度解析-激素的分级调节1分级调节是下丘脑垂体靶腺体的分层调控,靶腺体可以是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2动物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中激素含量变化的分析(1)在“下丘脑垂体相应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中,若顺序靠前的腺体被切除,则其后的腺体分泌的激素含量降低,其前的腺体所分泌的激素含量升高。(2)在“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激素”中,若顺序靠前的激素分泌量增加(减少),则其后的激素分泌量增加(减少),其前的激素分泌量减少(增加)。4、激素调节的特点(1)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
20、,直接通过血液传递到全身各处;(2)微量高效。(1)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激素的运输是不定向的,但会作用于特定的细胞或器官(细胞膜表面的受体)。(2)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一经发挥完作用后就被灭活。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化学调节因子,如 CO2、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2、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较长(2)联系激素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
21、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3、体温调节人体的产热与散热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以骨骼肌和肝脏为主)。人体主要的散热途径: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方式。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人体体温恒定:产热量=散热量。体温调节过程4、水盐调节(1)水的来源:饮水、食物中的水分、代谢产水。排水的途径:尿液排出、汗液排出、呼吸排出、粪便排出。(2)水平衡的调节注意: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3)盐平衡调节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或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增加,维持血钠平衡;相反,血钠含量增加时
22、,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拓展内容:第四章免疫调节4.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1)扁桃体: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2)胸腺:随年龄增长,在青春期达到顶峰,以后逐渐退化。胸腺是 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3)淋巴结: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4)脾: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5)骨髓: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
23、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1)淋巴细胞:(2)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3)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3、抗原:能够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抗原呈递细胞(APC):能够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如 B 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4、免疫活性物质:
24、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1)抗体: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二)免疫系统的功能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前两道防线都是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的。第三道防线: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做特异性免疫。2、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2)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3)免疫监视:识别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
25、瘤的发生。4.2、特异性免疫(一)体液免疫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沉淀,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二)细胞免疫1、一些侵入细胞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此时需要启动细胞免疫将病原体杀死。结果: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失去了寄生基础,因而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此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记忆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没有机会再次接触相同的抗
26、原,它们就会逐渐死亡。如果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它们会立即分化为细胞毒性 T 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三)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1、B 细胞和细胞毒性 T 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 T 细胞的辅助。2、抗体只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暴露病原体。3、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互相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4.3、免疫失调1、过敏反应(1)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2)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3)原理:(4)特点: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一般不会
27、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自身免疫病(1)概念: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2)实例:风湿性心脏病是链球菌的抗体不仅会攻击链球菌,也会对心脏瓣膜发起攻击,原因是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表面的一种物质结构相似。(3)特点:自身免疫病发病率高,治疗方法一般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3、免疫缺陷病(1)概念: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2)分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3)艾
28、滋病:HIV(RNA 病毒)主要侵染辅助性 T 细胞,使免疫功能下降,最终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其传播途径有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4.4、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1)概念:疫苗一般为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2)实例:HPV 是一种 DNA 病毒,能够引起子宫颈癌。HPV 疫苗是第一个能够预防癌症的疫苗。2、器官移植(1)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指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2)原理:自身的白细胞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但异体的细胞携带不同的 HLA,白细胞
29、能够识别并攻击,引起器官移植失败。(3)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 HLA 是否一致或相近。研究表明,只要供体受体的 HLA 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能够抑制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3、免疫预防4、免疫诊断: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等。5、免疫治疗:包括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等。第五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生长的现象。2、生长素的发现探究实验项目实验处理实验结论达尔文的实验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鲍
30、森詹森的实验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的实验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的实验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该物质被命名为生长素后续的研究:1934 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与生长素作用相同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1946 年,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将生长素分离出来,并证明就是吲 AA。(注意: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进一步研究发现,苯乙酸(PPA)、吲哚丁酸(IBA)等都属于生长素。3、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分布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合成原料:色氨酸。分布部位:
31、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的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在某些成熟组织中通过输导组织进行运输,该种运输与有机物的运输没有区别。横向运输:受单侧光、重力或向心力等的影响而产生的运输方式,最终会导致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4、向光性的解释(1)胚芽鞘实验中的 4 个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产生不需要光;生长素的作用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胚芽鞘尖端。(2)胚芽鞘向光性的原理见下图。5、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生长素、脱落酸、
32、细胞分裂素、乙烯等物质。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6、植物向性运动情况分析类别图解相关结果遮盖法直立生长向光生长暗箱法直立生长向光(小孔)生长插入法向右侧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光弯曲生长向光弯曲生长移植法直立生长向左侧生长中 IAA 的含量 abc,bc旋转法直立生长向光生长向小孔生长茎向心生长,根离心生长横置法ab,cd,都促进水平生长ab,c芽茎)。另外:幼嫩的细胞比衰老的细胞敏感。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曲线分析: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5)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实例顶端优势应用:棉花打顶;果树整枝,园林造型等。根的向地性注意:茎的背地性没有体现两
33、重性。三、其他植物激素1、植物激素种类(1)赤霉素(GA):合成部位:幼芽、幼根、未成熟的种子。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细胞分裂分化;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开花、果实发育;促进淀粉酶的合成。(2)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3)乙烯:合成部位: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的脱落。(4)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维持种子的休眠。(5)油菜素内酯: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2、植物激素的相互
34、作用(1)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协调促进细胞的分裂;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高浓度的生长素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会反过来抑制生长素的作用。(2)植物体各个器官中同时存在多种激素,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例如: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值低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3)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激素的调节还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例如:在猕猴桃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激素的含量会像接力一样按照次序出现,
35、调节果实的发育和成熟。四、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1.概念: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生长素类似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2.分类:与植物激素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类似,如吲哚丁酸;与植物激素生理效应类似,但分子结构完全不同,如-萘乙酸(NAA)、矮壮素等。3.作用:延长或终止种子、芽、块茎的休眠;调节雌雄花的比例;促进或阻止开花、诱导或控制果实脱落;控制植株高度、形状等。但应注意恰当使用。4.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营养物质,也不是万灵药,必须配合浇水施肥等措施,恰当施用,才能发挥效果。5.施用:恰当选择;综合考虑施用目的、效果、毒性,调节剂的残留、价格和施用等;考虑浓度、时间、施
36、用部位及当时的气候和植物的生理状态等。6.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1)实验原理适宜浓度的 2,4-D 可以促进插条生根,浓度过高时会抑制生根,高浓度的 2,4-D甚至会将双子叶植物杀死。2,4-D 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有浸泡法(浓度较低)和沾蘸法(浓度较高)。(2)实验过程注意: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实验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防止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人力或物力的浪费,并不能够减少误差。(3)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的测量指标可以是枝条的生根数目,也可以是生根的长度。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
37、促进生根的效果相同的情况,那么最适浓度应该在这两个浓度之间。7.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体现低浓度生长素的促进作用)2.清除杂草(体现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用于农业生产,一定要注意植物器官的种类和细胞年龄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各器官的生长有促进和抑制的作用,生长素浓度过高,严重的会导致整个植株死亡。3.获得无籽果实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等涂抹或喷洒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来刺激子房发育成无籽果实;番茄、茄子、辣椒、无花果、黄瓜等的无籽果实就是这样生产的。这种方法得到的无籽特性是不能遗传的,所以必须每次都用这种方法处
38、理才能得到无籽果实。五、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1.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1)实例 1:少数植物(烟草、莴苣等)种子在光下才能萌发,该种植物种子一般较小,储存营养物质少;有些植物种子(早熟禾、毛蕊花)在有光条件下萌发的好;有些植物种子(洋葱、番茄)萌发受光的抑制。实例 2:光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实例 3:植物的开花受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根据这种情况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2)原理:植物含有光敏色素,能够接受光信号分子,从而调控自身的生长、发育全过程。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其中分生组织细胞内较丰富。受到光照照射时,光敏色素结构发生变化,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
39、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2.参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其他环境因素(1)温度:如季节轮回、气温周期性变化等。温度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以及植物的地域性分布等。(2)重力: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等。如: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等。在这些部位存在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将这些信息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匀。3.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体调控高等植物的生长需要各个器官的整体协调和配合。该调节依赖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巧点妙拨1.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必须包含两个方面: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否则就不能说明其两重性,考生应注意典型现象的解释,如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等。2.雌蕊授粉后在形成种子的过程中产生了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如果没有授粉则种子不能形成,生长素就不能产生,果实就不能发育,这时如果外界提供生长素可以获得无子果实。如无籽番茄的获得,但前提是不能授粉。3.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于农业生产效果更稳定,原因是植物体内没有分解人工合成的物质的酶,所以不会在酶的作用下被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