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生总有不尽人意之处,当我们面对现实,感到迷惘无措、心情不佳时,是如何排遣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这位著名的学者、作家是怎么解决的他躲进了用五千年文化营造的精神家园之中,化解了心中的苦闷,赢得了一份宁静的心情。二、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料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2、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备课手记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探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素、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三、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作相应的指导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读破句;二是态度
3、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2、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3、作品结构分析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第 1 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 2 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 3 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 4 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第 5 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 6 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 7 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 8 段 在思乡
4、与遐想中踱回家门。显然,第 1 段是“引起”;第 26 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 78 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 1 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 26 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 78 段)写“景中人”(情)四、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提问:这篇课文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看法。明确:文中的写景特别美;文中有些句子很精美;文中的情调非常美。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画面、语言、情调。五、赏析文章的“画面美”。1、提问:由文题可以知道,本文主要写“荷塘”,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
5、的呢?明确:4、5、6 段。2、学生齐读 4、5、6 段。3、分析提示:写景,须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一些文学技法,力求形象、灵动。请具体分析这三个段落写景的妙处。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负担一个段落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文章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这样三个问题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参与,个个发言。负责相同段落的两个小组可以私下交流一些看法。小组讨论完毕后,请各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明确:课文第 4 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
6、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动静结合。作者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
7、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晤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第二,文章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课文第 5 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8、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朦胧、恬静、柔美的情状;“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杨柳的倩影可爱。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象。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结合,写出了一种摄人心魂的意境
9、。第二、侧面烘托衬托手法。单写月光比较单调,作者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课文第 6 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本段在写景方面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浓淡相间。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
10、姿”就在迷蒙的雾气中显霹出来。这里着墨较浓。然后,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声,随意点染,这是淡写。整个段落浓淡相间地勾勒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第二,数量词的运用较好。如“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这些量词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加强诗情画意的作用。4、学生再次齐声朗读 4、5、6 自然段。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主要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秀美静谧、令人神往。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
11、宜,疏密有致,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浓浓的诗意。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写出了月下荷塘优雅、朦胧、幽静的特点。这是由于作者对景物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娴熟老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七、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循声跟读,再次进入文章的情境,感受语言美、画面美。八、学生自读 4、5、6 三段,尝试背诵九、作业背诵课文 4、5、6 段。第二课时检查背诵情况名家评说那么美丽活泼的文字,在新文学创作上,实在是一种稀有的收获。王哲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
12、字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金志华二、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圈点批注)1、配乐,请学生朗读课文,勾画精美传神的词句。2、教师选几位同学朗读勾画出的词语和句子,分类汇总学生找出的词句,概括句子美的特征。提示:这些优美的句子,有的运用修辞,有的用词精当,下面我们从修辞的运用、叠词、动词的选用三个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美。3、揣摩体味运用修辞的妙处。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运用辞格的句子。学生明确:运用拟人
13、辞格的句子,并简要分析表达的妙处。明确:写白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写叶子“肩并肩”挨着;写流水“脉脉”,这些句子更增添了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几乎众口一词,对朱自清散文的文字之美倍加推崇。3、词语品评。问题 1:请大家朗读第四段,找出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各自用了哪些修饰词来描写,把你认为好的词写下来,给大家说说好在哪里。我们随着作者的眼睛,来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边,在荷塘上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田田”的叶子。这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田田:叶子非常稠密。平铺开来,密密匝匝。采莲曲亭亭:姿态优美。层层:高低有序,错综相间。以“田田”状荷叶的稠密,因为稠密,我们便可想象流水应该是看不见
14、了。除此以外,荷叶还是有层次的,高低不同,错综相间。因为荷叶的稠密和错综相间,所以首先引起注意的是荷叶,而荷叶看过了,在层层的叶子中间,才见到了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小结:以上写了荷叶出水很高,亭亭玉立的优美姿态。用到了哪些修饰词?板书荷叶:田田(多,密)亭亭(优美)层层(高低错落)零星:花之少。点缀:与稠密,层层的荷叶相比,花就是点缀其间,映衬在荷叶绿色的背景上。“零星”和“点缀”可见花的数量之少,而且与荷叶的绿色形成色彩鲜明的对照。袅娜:年轻女子体态轻盈柔美。羞涩:年轻女子的神情。这里用来摹写花的形态,把花比作了人,它们有人一样的柔美和风姿婉约,有人一般的神情,含羞脉脉不肯绽放。小结:以上写
15、了荷花在月色下的光辉。用到了哪些词?板书荷花:零星点缀(少)袅娜羞涩(姿态美妙)明珠星星美人(光亮,纯净)运用比喻的句子有: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树缝里
16、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示范:分析第句,这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山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荷叶的动态美。用比喻的修辞格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享受。明确:第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的本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第句,把“清香”比作“歌声”,“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有好多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等,运用比喻,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第句,写出了微风吹
17、过荷波传送之快。第句,写出了月色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余的特点。第句,写出叶子与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缥缈的姿容。第句,写月影,灌木的黑影阴森可怖。第句,写出了月光、树影明暗糅合的特点。第句,写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第句写出了灯光下月色的朦胧迷人。强调“通感”:在这十句中,有两个比喻句比较独特,即句和句,用诉诸听觉的音乐采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这种利用各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叫通感。第句写荷香,由嗅觉向听觉转移,以声之渺茫悠扬状味之幽雅淡远,启发人们从舒缓缥缈的歌声中去体会荷香时断时续、时
18、有时无的特点,使难以描摹的感觉具体化了。第句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把光与影化为跳动、悠扬的旋律,使意境更加温馨、幽雅。举例说明“通感”: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都是通感。通感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他的声音很粗。(难道声音是有直径的吗?)每一个同学脸上都挂着甜甜的笑。(他们的脸是抹了糖吗?)“通感”小练习:下面没有运用通感修辞的是:她睡得很香。这个人的名声很臭。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叶子出水很高,
19、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总结:“比喻”这一辞格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朱自清先生不失为一位语言大师。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些比喻取材狭窄、阴柔、浮泛,过于直露,缺少想象力。你的看法呢?请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看法。4、涵泳品味文中的叠词。提示:文中运用叠词的地方多达 20 处。如何品味叠词的表达效果呢?第一用朗读直觉感知,第二用删除法,即去掉重叠的部分对比分析。学生独立完成对叠词的品评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交流情况并作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学生活动完毕后,可作简单总结;使用叠词,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5、品析文中一些精当的动词。
20、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提示:理解用词的精当,可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品味,也可以用替换比较的方法。明确;句中“拍”“哼”写妻子哄孩子睡觉的情状,真切再现生活,很传神,写“我”的动作“披”“带”,熟练轻巧、细心周到。“泻”若换成“照”,是月光射到荷花上的意思,和“流水”的比喻不协调,而“泻”宇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若换成“升”,仅是由低往高移动,而“浮”字写出了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
21、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画”若换成“映”,是月光照射,影子显现在荷叶上,表述一般,“画”赋予主动意识,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6、品析精妙的数量词(前面已分析,略)三、课后练习二、三四、小结: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秀美静谧、令人神往。这是由于作者对景物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娴熟老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揣摩语言并非不易,这节课我们主要揣摩运
22、用修辞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及叠音词等,我们分别运用了直觉法(凭借语言直接感知)、删除法(针对叠音词)、替换法(针对动词)品析了词语或句子的描写作用,表意、抒情、音韵作用,美感作用及对于揭示主旨所起的作用。同学们根据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品味词句,就会减少盲目性,逐步提高鉴赏水平。五、作业继续背诵课文 4、5、6 段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文章的情调羹,感受这种情感的独特性和时代性1、体察文中景物描写的感情色彩。要求学生概括文中作者所写的景物,分析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思想感情。明确: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去荷塘途中的景(曲径、树、月光),荷塘边凝望的景(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思绪接至千载采莲
23、景。集体分析第二段,教师示范方法。筛选出描摹景物的关键词语:“幽僻”“寂寞”蓊蓊郁郁”“阴森森”。筛选出关键句子,“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品味:“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的眼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不尽如人意,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学生分四组讨论、交流:分析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采莲景明确: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既素淡宁静,又朦胧和谐,作者获得淡淡的喜悦。荷塘四周,“树色一例是阴阴的”给人稍许不快之感,“灯光”
24、“无精打采”会引起萎靡疲倦之感,“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而增加人的落寞孤寂感,作者仍然愁思难脱。思接千载,想采莲、惦江南,只得片刻欢欣,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然而最终也难以消解那满怀的愁绪,复归于不宁静。2、揣摩关键语句,深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这种情感的社会性、时代性。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写于 1927 年 7 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了解这一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
25、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平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朱自清是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也是一个中庸主义者。(1)提问: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提问: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
26、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总结: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抒情的基调。有了“不宁静”方求“排遣”,才想起荷塘,引起下文。(3)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捕捉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明确:a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b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c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d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点拨:a 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环境的不满之情和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
27、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露出一丝喜悦的心情。b 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不宁静”。c 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灰色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d 句“到底”流霹出作者对江南的依恋。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3、总结: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那轻
28、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月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的心境的反映。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然而这种淡淡的喜悦并没使作者真正变得超然,宁静复又不宁静,回复往复,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象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三、联系练习一,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评价文中的“我”四、学生自由质疑
29、,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答疑解惑请同学们提出阅读鉴赏中的疑难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请再举一个运用通感修辞的句子。2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忆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明确:L读本臧克家的春鸟中有:“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像若干只女神的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此句把听觉转化为视觉,非常形象。2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
30、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这里呈现了两幅图画,形成“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五、放录音,再品全文1体会一位知识分子当时的苦闷心情。2品味课文“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3感受作者朴素、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六、课堂小结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艨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作者追求的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展现的是荷塘月色令人“惊异”的美。可以看出,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我们充分领略了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但是作为美文,荷塘月色的美是多方面的,希望同学们能以独特的视角去观照美、感受美、体验美。七、作业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