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姑娘 上道士塔(实录)我上道士塔(实录)讲授:春姑娘班级:高二(5)时间:2019年9月30日上午一、二节第一课时一、早读课朗读课文两遍。二、师: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有一个神秘而富有的地方,这就是(生:敦煌。)对,你们怎么知道我要讲敦煌?(生笑)它是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千年丝路的必经之地,它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和佛经,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的疏忽朝廷的腐败,莫高窟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国,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哪一个不为之悲愤?
2、余秋雨,正是这样一个用他的笔抒写这种悲愤的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余秋雨?(生答:不了解。)我不是借了一本秋雨散文给你们么?书在谁的手上?(一生举手。)就请你介绍一下吧。生:我没有看。师:你之前是谁拿这本书的?生指张XX。张XX站起来说她也没有看。师:这就是你们的不对了,拿到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一下作者,然后认真读一读序言和目录,了解了书的概况再选择内容来读,以后读书一定养成这个习惯,记住了?(生点头)余秋雨是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前院长,代表作大家记住两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他是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三、师:同学们刚翻开课文的时候, 看到“道士塔”这个题目,你想到什么问题?你通过文章
3、解决了这些问题了吗?生:我一开始还以为这是写道士塔什么的,看了文章才知道它写的是写莫高窟。我奇怪作者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师:也就是说,道士塔并不是文章的内容。你后来想通了吗?生:想通了,作者是看到道士塔,想起道士王圆箓,于是想到莫高窟。师:想到莫高窟的什么历史事件?生:文物被王道士卖给外国人。师:很好。我想问大家:这个“道士”是什么人?生:王圆箓。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道士王圆箓。生:(念课文上的描写)“他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一个中国平民。”师:这段文字在哪里?(生答:第一部分第四段。)请大家看到这里。注意,作者特别说明,他原是一个农民,是想强调什么?生:他没什么文化。师:我再问:题目中
4、的“塔”是什么“塔”?生:僧人圆寂塔。师:僧人圆寂是哪个宗教的说法?生:佛教。师:是的,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国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各有特色。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生答升天),死后的葬法一是坐缸,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入葬。佛教僧人的死叫(生答:圆寂),他们的遗体是要火化的,有道高僧的骨灰叫作(生答:舍利子),怎么保存呢?(生答:用塔)。传说当年释迦牟尼的弟子问及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这种塔被称为“覆钵式塔”(在黑板上简笔画出)。那么,我想
5、问大家,让一个农民出身的道士来管理一个佛教圣地,这合适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生:当然不合适,这很荒诞。师:是的,很荒诞,是个历史怪胎,管理的混乱可想而知。那么,这个农民出身的王道士是如何管理莫高窟的?生:他每天早早就起来了,到处看看,然后用石灰把墙壁都刷白了。师:这在第几部分写到?(生答第二部分。)同学们跟着她看到第二部分的文字。大家注意,墙上原来有什么?生:有壁画。他用石灰把壁画刷没有了。他还把洞里面的塑雕敲掉,造了几个雪人。(生笑。)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师:是雪人还是什么?生:是天师、灵官菩萨。师:大家说说,他管得好么?生:(齐)不好!师:我看他管得挺好的
6、。(生诧异)依我看,他很尽责啊。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查看洞窟了,像查看他自己的院子一样。你看作者的用词:“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作者都说他“认真”“憨厚”嘛。生:这是反语,是讽刺呀。师:对,这是绝妙的讽刺,是黑色幽默。(生窃笑:黑色幽默,周杰伦的哦)师:这正说明了王道士的愚昧和无知。你们只记得周杰伦,又说明了什么呢?(生笑)王道士其实也是有贡献的,他在莫高窟发现了一个隐秘的洞穴,(生:藏经洞)是的,这在文章哪部分写了?(生答:第三部分。)那就看到第三部分。正是这个发现,加深了他的罪恶。大家说说他是怎么处置这个洞里的经书的。生:送给官员,很便宜地卖给外国人。师:正是在
7、王道士的手中,大量的文物流失异国他乡。多么可恨!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只有三个字:我好恨!作者恨的是王道士吗?生:不是。师:你说不是,依据是什么?生:(在文中找到了相关句子)“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他“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师: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这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所以,恨他也没有用,是对牛弹琴,你骂他,他反而莫名其妙。那么,该由谁来承担这笔文化重债?生:应该是当时的文官。师:仅仅是文官吗?文官不管好文物,又该是谁的责任?生:政府。师:又是什么造成了政府对文化遗产的忽视?生:时代。师:作者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生:(找出文中句子)“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师:国土主权尚难以
8、保全,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由此可以见出整个国家的衰微与破败。无价之宝轻易被骗走被掠取,这的确是整个民族的悲剧啊。(后来想起到这里还说了一些话,现在补录如下:这正是文章想要说的东西,是文章主旨所在。刚才我们从题目入手,一步一步把握到了主旨。余秋雨的文章我很喜欢,一方面因为他深沉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因为他深有蕴味的文字。下面的时间我们就来品读文章的文字。)四、生齐读第一部分。师:读完了,感觉哪一段写得最好?生:(齐)最后一段。师:怎么好了?生:最后一句好。“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师:说说看,好在哪里。生:好痛苦的。师:痛苦就是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没有?写出什么效果?生:比喻。(有说拟人。师
9、引导:莫非只有人的伤口会滴血?)师:用什么比喻什么?(生答不出)民族的伤口,是什么伤?肉体吗?生:精神的。师:(板书)嗯,精神创伤。这是一个难以愈合的伤口,大家也感受了痛苦,可以想象,作者写下这一句话时内心有多沉痛!学生自自己朗读其他部分。第一节下课。打包下载 引用该文 发表评论 转寄该文 关闭窗口此文章相关评论:该文章有25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春姑娘 发表于: 2019/09/30 06:35pm这个贴子最后由春姑娘在 2019/09/30 06:49pm 第 2 次编辑第二课时一、师:上节课我们从课文标题开始,对整个事件进行了梳理,也把握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整个事件和作
10、者的观点在第一部分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上洋洋洒洒三大部分的文字?另外三个部分跟第一部分有什么关系?生:是强调。生:是深化。师:在事件上是不是重复?生:不是重复,是更具体些了。师:情感上呢?生:深化了。师:这种叙事模式,叫“链环式结构”,也就是说,他把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根据不同的需要切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小集体,彼此相连又彼此独立,随叙事的演进不断推进感情的深化。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下面 ,就此请同学们默读二三四部分,自己概括各部分的大意。自拟小标题,可以用原文中的句子,或在原文的基础上提炼,或者自己概括。上黑板写下你的小标题。大家讨论。二、师:下面我们
11、来品析一下这篇散文的语言。请大家找出你认为精美的、有深意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找出你理解不透的或有疑问的语句,大家来讨论。生默读,圈划。生1:我划出来的是这一句:“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师:说说你的理解。生: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愤恨。师:对。我们把他这一句话再延展到下面一句,联系起来理解。作者说“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为什么这么说?生:因为国内官员大量糟践那些东西。师:作者为什么“狠狠心”才说出这样的话来?生:他是无奈的。师:对,是无可奈何才说的,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不仅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反而大量糟蹋,让外国人骗走,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啊。生
12、2:我这一句在他那句后面:“被我拦下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师:说说你的理解。生:跟刚才说的差不多的。师:我为什么要拦住车队?为什么要大哭一场?生:他不想让这些文物被运到外国去,所以拦车。大哭,因为他不知道到哪里去。师:是的,作者深深热爱着中国的文化,然而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的命运是无奈的,他的哭,说明了他的痛苦与愤懑,充满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生3:我想说全文的最后一段。师:怎么理解?生:我只是觉得好,如果是我处在那样的情况之下,我也会那样子,默默地,什么也不会说。师:这些中国的专家们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默默地离开呢?生:
13、无法言传。师: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文学的东西往往是这样的,越是写得妙,越是无法言喻。可是考试的时候你不能就用“无法言传”四个字来回答呀。想想,如果你是这些专家,心里会是什么感受。生:大概有点自豪。因为我们的敦煌学已经取得成就了。师:仅仅是自豪吗?想想还有那么多文物还在别的国家,由别的种族的人在进行着研究。生:还有一种屈辱。师: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历史的屈辱感,学者的责任感,充斥着中国专家们的心胸,使他们不愿意过多地言语,而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研究,并把心里的话付诸行动。请大家记住这几个名字:陈寅恪,最早提出敦煌学的人;常书鸿,用了大半生的时间修复、临摹莫高窟壁画,追回散失文物;另外还有两
14、个让我们感到屈辱的名字,一个是法国的伯希和,一个是英国的斯坦因。他们从王道士手里骗走了大量的经文,在自己的国家里,通过研究这些劫掠来的中国文物,取得了敦煌学研究的巨大学术成果。余秋雨的文字往往具有这样的魅力,凝练的几句话,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深沉的理性思考,让人反复咀嚼,玩味无穷。文章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大家好好体会。下课铃已经响了。本来想多几个学生说的。还有一些好句子,只好留给学生自己品味了。顶部春姑娘 发表于: 2019/09/30 06:35pm是我的一堂常规课,上完以后印象还算深刻,就把它记录下来了,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毓君说做实录的人是因为无聊了,是的,放假了,大家都无聊了起来。
15、然而贴出来有人看了,有人评了,就不再无聊了,对不?顶部开开心心 发表于: 2019/10/01 09:57am总体感觉很好,只是,好像只是读懂。顶部摩西 发表于: 2019/10/01 10:13am这是一堂常规课,其实阿春没有必要这么谦虚。不过,我还是说说我的意见:1,感觉这堂课的确比较平实,没有什么大的波澜,也没有教师刻意的设计,但是教学目标都基本完成了。2,个人以为,该课的发展空间很大,主要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但是春在内容上过分终于文本,发挥不多,窃以为影响力不大。中国历史上类似的屈辱事件实在太多太多,即使是现在,中国也远未强大。觉得刻意联系一下其他的事情,再找一些资料进行联系和对比,
16、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 热情。3,形式上,不妨找一两个精彩的句子,然后再找一两个中国历史上类似的屈辱事例,然后让学生仿写。刚下火车,头晕脑胀,瞎说一气,不知所言,万死万死顶部春姑娘 发表于: 2019/10/01 11:17am这个贴子最后由春姑娘在 2019/10/01 11:18am 第 1 次编辑道士塔作者:余秋雨一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
17、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录!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
18、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二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化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二十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记的突破。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
19、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
20、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
21、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三年月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嗬,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趴在洞窟里随手捡翻。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觉得事情有点
22、蹊跷。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趁下次到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县长是个文官,稍稍掂出了事情的分量。不久甘肃学台叶炽昌也知道了,他是金石学家,懂得洞窟的价值,建议藩台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一点出来的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
23、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
24、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帐,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年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年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三箱织绢和绘画;年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年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道士也有
25、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解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因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没有走向省城,因为老爷早就说过,没有运费。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他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和”。他的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银元,这是平常化缘时很难得到的。他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车队已
26、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们在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浮现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诗句,那是他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
27、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遭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
28、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四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我去时,一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莫高窟举行。几天会罢,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顶部春姑娘 发表于: 2019/10/01
29、 11:24am谢谢开心和摩西,请大家多批评,并且帮我提点一下,我的课该怎么样去提高?同时说明一下,这节课所授班级是我们学校的文科好班,但是我们学校生源不好,在重点学校里,连差班都比这个班好,去年高考,我们的文科好班,录取本科的只有六个人。顶部唐苇 发表于: 2019/10/02 04:37pm是不是设计这两个问题:1、余秋雨读“敦煌”读到了什么?2、我们读“敦煌”读到了什么?顶部毓君 发表于: 2019/10/04 10:34am上得不错!窃以为应该是一堂成功的对话教学课。教师的欲擒故纵体现了教学机智,教师的一系列追问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内核。起承转合自然而不造作。两点细微的不足:1、既然早读
30、已经读了两遍,所以导入时学生回答敦煌,教师的表现显得有些莫名惊诧了。2、师:这正说明了王道士的愚昧和无知。你们只记得周杰伦,又说明了什么呢?这句话有点打击人哦顶部毓君 发表于: 2019/10/04 10:39am另外,小春老师误会了我的意思,我是说教书有时很无聊的,但是我们必须在这无聊中寻出一些有趣来,比如作作课堂实录什么的,既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又提高了打字速度,不亦乐乎顶部东方雪 发表于: 2019/10/04 12:54pm这帖子已经发了几天了,虽然很久前看过这篇文章,但是至于组织教学还未进行尝试,所以没敢多说话。现在仔细看了这两个课时的实录,有两个鲜明的印象:一是真,这是真实的课堂,无论
31、是教师的言语还是学生的言语,感觉和我平时的课差不多,有共鸣;二是平,第一课时是导读,基本上是在文本的流水线上进行思维的理解,也就是说,这节课的目的就是在于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我想说,有这样的目的不是不可以,而是太琐碎,也不够深入。实际上,只需要一个问题“为什么题目叫道士塔”就够了。答案可以通过讨论,板书在黑板上,必然要涉及到道士是谁,塔为何物,有何事件,作者态度等。顶部kkkkkjwnc 发表于: 2019/10/05 00:36am看了不回不好意思。余秋雨谈散文 (全文)我想讲一讲我自己在写作过程当中和这个未知结构之间的一个体会。大家知道我这个人是比较多元的人,我曾经讲过这句话,我说:我把我
32、已经想明白的问题交给课堂,因为我是个教授;我把有可能想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学术,因为我还写很多学术著作;我把我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散文,我有这个分工。我把已经想明白的问题交给课堂,课堂上你对学生主要还是讲你想明白的问题,这和我们今天的演讲还不太一样,我要告诉他们已经有结论的问题。我们在座的大概也有很多是教师,想明白交给课堂。有可能想明白,但是现在还没有想明白,那我交给学术。学术,大家知道这个论据最后还有一段还叫结论,我通过我的努力以后,我想明白了,想明白不一定正确,大家可以争论,这是学术。对于有些想不明白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它很重要,又觉得这些问题带动了我的感情,我还是想不明白,感情带进去了
33、,我交给散文,我觉得只有这样的角落,才可能把散文写好,就是和艺术创作有关了。所以我的散文当中有一些散文不好看的原因,就是这个问题我其实已经想明白了,那这下散文就不好看了,有一点想不明白的东西,又牵动感情,这个散文就比较的好一点。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写第一篇散文的时候的感觉,我原来搞学术,出了好多学术著作,什么时候触动我写第一篇散文呢?大家看我的文化苦旅就知道,第一篇就是叫道士塔。就是敦煌,大家想想看,那么多敦煌的文物,被斯坦因他们都拿走了,出现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出现在法国的巴黎,甚至出现在东京的博物馆里。敦煌很多很多的东西都没有了,很多东西都没有了。站在那儿,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我作为一个
34、中国的年轻的学者,我觉得非常困惑,或者说非常两难。因为两个东西都在那儿,因为我知道我们国家兵荒马乱,如果他们不带走的话,这些东西可能也没有了,因为这些敦煌壁画的洞窟里边,可能看到了很多烧了烟,有很多逃亡者自己就住在那儿,在里边乱写。如果这个东西没有拿走可能也没了,因为兵荒马乱,他们好多敦煌的经卷,敦煌的洞,发现以后那些经卷运到北京来,路上这个拿一把,那个拿一把,席子裹着。损失都很大,这个我们知道可能也就没了。所以拿到大英博物馆,当时得到保存了。但是我又不甘心,好不容易发现了一百年前,发现了这些东西,都拿走了,拿走了我们祖先了给我们的东西,我又感到非常的不甘心,不甘心在哪里呢?就是我们在敦煌发现
35、的同时,我们又发现了甲骨文,甲骨文并没有让外国人来研究,就靠我们的学者凭着甲骨文我们研究出了一个很清楚的商代。也就是说中国人还是有研究水平的。我们还有能力保存它的,但是兵荒马乱太严重,在那么遥远的敦煌,保存可能又很小,所以我一下子站在沙漠里面困惑了,大家理解我这个困惑吗?我不知道该不该拿走,我是个世界公民,我不认为当一个强盗,我如果他是帝国主义强盗,我这篇就写不好了,因为这很简单,帝国主义强盗拿走了我们的文物,我们一定要把它拿回来,这个文章就写不好了,因为我这里面有未知结构,没有两难结构了,大家理解我这个意思吧,没有两难。如果说我另外一个结论,应该拿走,这个财富是全人类的财富,拿走做全人类的保
36、存多好,我这篇文章也写不好了,因为我心里没有两难,拿走就好了。现在好多青年学者说应该拿走,但是我的心中不是这样,我既不认为他们简单是强盗,他们也是学者,他们不是强盗,但是我同时又不认为他们应该拿走,当我两难的时候,我当时突然出现一个图像,如果我早一百年出生的话,我如果知道这个事情的话,我在沙漠上会拦住他们的车队,我会和他们辩论,这是我们祖先的遗产,你们如果好是心的话,有没有可能帮帮忙运到北京,我们那儿有好多学者,和他们辩论。但是当时也有好多东西运过来了,路上丢失那么多,北京也没有很好的保存机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又矛盾,如果真把这个车拦下来了,他真交给我了,这是当时幻想了,我把它拉到哪里去?我
37、拉不到哪里去,我不知道把他们放在哪里,拦下来的车队我让他放在沙漠里,我一个人只能蹲在沙漠里,大哭一场。我产生这个感觉的时候,我觉得一篇好的散文出来了,因为两难出现了,大家理解我这个写出的感觉吗?我觉得我只能在沙漠里大哭一场的时候,我觉得是一篇散文,我散文写作的开端,就是这样来的,而不是一般的写作。所以我一看到中学生的好多写作简单就是这样,他们是帝国主义强盗,中国水深火热,他们还趁火打劫,这个不是一篇好散文,文章也可以,不是一篇好散文,倒过来应该拿走,人类共同财富,我们为什么要保存它?好,这也可以,但是不算一篇好文章,因为它不牵动人的感情,它没法出现两难所造成的一种均势,就是均势。现在世界越来越
38、开放了,觉得我们现在能够把巴黎和伦敦保存的敦煌的文物。我们都拍过来,我们的学者研究得很好,心理很平衡了吧,是心理可能平衡一点,因为我们可以读解它,也可以拥有它。但是我这次到了希腊以后,心理又不平衡了,希腊的文化部长他给英国首相布莱尔写的一封公开信,应该是这么说,他们的教授委员会写给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一封信里引了他们已故的一个文化部长的一段话,这段话,而且它们的逻辑讲得很严,就是说你那儿保存是可以的,但问题是这个文物的名称叫巴特农文物,就像我们这个文物叫敦煌文物一样,巴特农在希腊不在伦敦,任何文物只有在它一个环境当中,它才有活力,它在前后左右的对比当中,才有它的位置。那我马上想到敦煌,你们保存的不
39、错,它的这个文物的名称叫敦煌文物,敦煌不在你们这儿,敦煌现在活生生还在中国,它只有放在那儿,在前后左右的对比关系中,它才有生命力。我被希腊的人说服了,而且他们说你们可以看不起我们希腊人,但是它是人民的遗产,你们一定要让它回到自己原生地,你才可能是最好的保存方法。这种话让我当时看了以后眼泪汪汪,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敦煌也是一样,就是这样的感觉,又产生了一种非常大的情感冲撞,因为好多年轻的学者跟我讲的时候,他们觉得他们是西方立场,但是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人都没有这么看。所以在我看起来又对我的心头有一种冲撞,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散文情绪还是保持了。我想大家能够理解我这个意思了,就是散文情绪能够保持,而
40、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我想很多问题的时候,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很多问题的时候都有这种感觉,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我对科举制度就有一种感觉,我的散文里头写的最长的就是十万进士。对中国科举制度,有的时候叫做又爱又恨,说不明白你的去向在何处,就是精神去向非常矛盾,恨的地方,这显而易见。我们读过鲁迅的孔乙己,我们读过儒林外史里边的范进中举,我们又看过比如秦香莲,好多人为了考状元人格完全变了,变成了无用的废物。有的时候变得非常奇怪的结构,可以不要妻子,或者可以失去了很正常的思维方式。科举制度造成了人格灾难,我小的时候读这些作品,语文老师教我们的时候,我们对科举制度应该说是很仇恨的。但随着我们的年龄
41、增长,情况发生了变化,我特别对欧洲文明了解以后,我突然发现,欧洲的学者对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官选拔制度评价极高,我仔细一想,我们中华文明的延续的过程当中,科举制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简单讲两句大家都明白了,就是中国的文明为什么没有破败的重要原因。它一直保持着社会的有序,而有序的原因就是它建立了一个理论结构,就是只要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男子,不管你的出生,不管你的地方,通过文化考试就能成为各级管理人员,这个制度居然实行了一千三百年,而考试的内容又不是抽象的学历,是儒家学说,而儒家学说确实是治国平天下的学说,也就是说,你学了儒家学说做一些管理是可以的,不是说不可以的,是可以的。因为儒家学说主要内容就是治国
42、平天下的,而儒家学说又恰恰是中华文明的主干,所以好多生命为了追求自己的飞黄腾达,他用自己的生命把儒家学说延续下来了,中华文明的不断绝和这个有关,而中华社会没有变成彻底无序的灾难地,和我们这块土地没有长久的失序有关,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个文化官员管着,管的人,他的管理的资格只有一条,文化,而不是其他。这个蛮厉害,所以我对科举制度又有好感,有了好感以后,但在人格意义上又想,一千三百年,中国男子千军万马只有这条生路,没有其他生路,那么多人挤在那儿,人格灾难又造成太多太多。譬如既想做官,又想做学问,这个就是科举制度留下来的,你到底要做官还是到底要做学问?对于做官的来说他是搞学问的,对于搞学问的人来说,他
43、目的是为了做官,这个到现在还有遗留,这是人格灾难了。还有为了自己的飞黄腾达,可以不管家里人的感情,不管什么背景,这是人格灾难。还有在飞黄腾达以前是卑躬屈膝,一旦飞黄腾达之后颐指气使,这都是一千三百年造成的一种延续的人格灾难,不仅仅是孔乙己,不仅仅是范进,一般的文人都有了。我又有点恨了,但是看看文明的延续,看看中国一千三百年没有失去,这种困惑当中,就使十万进士这篇文章不是学术论文而是散文,因为尽管它很长,我的心态一直处于两难当中,而两难是不适合写学术论文的,学术论文需要有结论的,而我没法有结论,我的结论就是说,我只能想起曹操与杨修这个戏的最后,在一片大雪当中,一个老年的更夫在敲:招贤了,招贤了,
44、一批批人格结构,有才华的人也死亡了,但是像历史老人一样不断地需要召集人来管这个国家,但是满天大雪,而他的头发,他的胡子也像雪一样都白了。就这么一个图像出现在眼前,是这篇文章的终结,而不是学术结论,这就是散文。这样的图像表明我心中的未知结构很强盛,而不是非常简单的说,应该怎么样,。所以在这个地方我表达出学术和文学表述的一个差别,大家是不是明白,就是我自己的体会当中,就是如果你要写大的东西的时候,要表述出那种你无法找到结论,但是又牵动你的感情的那个部位,不仅牵动你的感情,你根据你的体验,你觉得也能牵动广大读者的感情。但是简单的结论是没有的,每一次思考都会深化一步,不断地深化下去,永远是逼近真理而不
45、能穷尽真理,不能抵达你最后的目标,只能逐步逼近,这有可能是人文学科当中很多的共同特点。而文艺更需要如此。否则你无疑没有可能,也没有路,让观众进入到你的气场里边,一起投入带着感情的苦恼的思索,带着感情的苦恼的思索,就很难达到。我讲一讲我自己在学习写作过程当中体会,大体说明今天的未知结构或者说两难结构的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呢,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艺术创作学当中,是一个比较深一点的话题,我真是不需要所有的学生写作作文都这样,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我前面讲到这是比较难的,但是作为艺术创造学不研究这个好像是不太行,我觉得我们的文化界就是对于创作规律研究得太少,我看到很多批评的人,完全做一些人格攻击,不是做这种真正
46、创作学的研究,这就不对了,真正的理论家就应该做一些创作学的研究,这方面研究少了以后直接影响我们国家的创作水平和审美水平,这是很遗憾的。所以我只是提供这么一种思考的方式,来说明在这个问题上曾经有人们做过这种探索,有人们经过这种实践,在学术问题上,在这个问题上,肯定有很多朋友有不同的意见,有具体不同意见,这是可以的,这种不同意见就叫做学术意见的分歧了,有人说不,这个双重结构好像三层,有人说不,这个双层结构很可能是平铺的,这就叫学术争论。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太少看到类似于这样的学术争论,讲的完全是另外一件事情。所以我在讲述这个时候,同时也表达出我的一个心意,希望我们在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领域更多的回到文
47、学本位和艺术本位,而不要离开这个,对于你一个不认识的人猜测他的人品,猜测他的恋爱,把这些东西叫做文学评论,那就搞错了。问:余老师您好,我想问您就是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叫“秋雨现象”,就是有很多人可以说是在模仿您写一种游记性的散文,我个人比较喜欢您散文的那种风格,所以我也看过您的很多的书,但是我总觉得有些人在模仿您,我不知道您自己有许多看过像他们这种所谓“秋雨现象”下所出现的散文,我想问问您自己对这种现象有什么感受?答:谢谢,我这个散文没看到过,但我听说过没看到过,我想散文的领域或者文学创作领域,都是非常自由的,特别是年纪轻的人写的时候,比如他喜欢看这样人的文章,然后写的时候不小心的
48、就是有点跟他风格靠近,这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事情,我以前写文章的时候也是一会儿靠近这个,一会儿靠近那个,特别喜欢他的时候就像他,那经常有的。对这种现象,我觉得不必要过多指责,学习过程当中总是这样,我倒不知道有很多人都在模仿,只是有人告诉我,但是在旅行写作这一点上我需要说明一下,我的目的大家已经看清楚了,并不在于一个个景点,肯定不在于一个个景点,譬如看到我的书,去看一个个景点的话,好像对我的意图有一点搞错了。我当时写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我比较重要的是想用我的脚去踩一踩废墟,在废墟当中感受中华文化还能给我什么感觉,大家想想这是经过一场浩劫以后的,当时我年纪还并不大,重新想回归我们祖先的汉唐文明的
49、时候,这种情怀,汉唐文明留下过是浩劫之后的废墟,站在废墟上一点点去寻找,在这个过程当中再找回自己,就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具有一种时代性的一种悲剧感和认同感的,寻找自己的感觉,不是一般的潇洒去玩,不完全是这样的,然后我这次去世界各地,连续走了那么多的路,那真是这样,我要寻找外面所有其他文明的衰亡和兴盛的过程当中,来对比中华文明到底怎么回事?而这个过程过去中国学者一直没做过,做的话也是看资料,而没有亲身走过,特别是从埃及文明到希伯来文明,巴比伦文明,两河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文化学者这么走一遍来看看,和他们同时代兴盛过的中华文明怎么回事?没走过,我这个是凭心而论是冒着生命危险了,大家都理解了,
50、因为我们走过的很多地区是塔利班控制的地区,而且我们没有任何保护,没有任何保护的设备,就这样天天走,每天都不知道明天是不是活着,我的妻子是在家里抱着电视机,每天抱着电视机,除了睡觉以外就抱着电视机,希望丈夫能回来。但是我这么走一圈,当时的任务是真想看看走完,我写过一句唱词:祖先托我来拜访,就是在李白、杜甫的时代,在苏东坡的时代,你们曾经也兴盛过,但是你们已经消亡了,我想来看看,是祖先托我们来拜访你,你们曾经和我的祖先同时活过,但是你们现在怎么了,那么这是作为,不是托我了,是托当代的中国人,当代的中国人需要这么走一走,这是我和凤凰卫视的一次合作了。需要这么走一走,走一走以后我有了一些报告,我告诉大
51、家以中国人的眼光看,哪里是不行了,哪里是可以,我比较早向我的读者报告,说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的交界处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一切都迫在眉睫,对这样的结论,至少日本人和韩国人非常重视,说亚洲人发现了亚洲的危机了,他们很快就翻译了。我给他们回答,我说不在于我的高明,只要有人去走一定能发现,但遗憾的是这一路上我很少看到欧洲人和美国人,欧洲人他们马可·波罗时代的这种考察的雄风已经没有了,现在我们中国人冒着生命危险去考察,而且从文化意义上考察,我们感到骄傲,我们感到某种骄傲。我是这么走的,所以这样我回答这个小同学的问题了,就是如果仅仅从文风上来写一些景点,来写一些感受,那好像和我的文化行为
52、的目的不太一样,我的文化行为方式比较大,我那些文章都是在吉普车的车轮上,用半小时写出来,或者在非常危险的炮口底下的小旅馆的台阶上,趴在地上写出来的,而且不允许你改一个字的机会,这样不断要发回来,世界各华人报纸当天就要收到,第二天就要刊载的,这种写作方式我是觉得挺壮观的写作方式,壮观不是指我一个人,是中国人居然这么做了,所以一般意义上的譬如去到了景点写写模仿,好像和我的不太一样,但是我也承认,他们写的也是很好的文章,我的追求是另外一种追求,我说到这儿,其实已经说明了一点,我的目的完全不在于散文本身,不在于散文文体本身,是不是学者散文,是不是美文,对我来说是太次要、太次要了,我在那儿写每一篇文章的
53、时候,有两点肯定的,我完全没有时间来谦辞造句,第二我完全没有带任何学术著作,我怎么会知道塔利班的学术著作哪里有,我说根本没有。我即使懂英文,我也没有这样的英文著作,我一个人带着那些,我们的一些伙伴们,一起走的时候,所以既不是学者散文,也不是美文,就是写文章。但是以后是不是要写不一定,但是我的文化使命,我们受了那么多的苦,不是我们个人的苦,中华文明好不容易跌跌撞撞走了几千年走到今天,抬头一看我们居然活着,我们也有很多毛病,但是居然我们能够活下来了。我们总觉得我们的前辈其实是不容易的,不容易在何处,需要后代去寻找,寻找了结果以后,哪一些在二十世纪可以重新复活,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一起做这个事,谢
54、谢。巴老一百高寿了,很多人都希望把他的家春秋三部作品用一种非常隆重的方式,用很好的电视剧把它推出,中央电视台也参与。他们希望我做总顾问和总编剧,我很投入正在做这件事情。但是写的人不是全部都是我,有好多年轻人,创作就是这样,不是说每个字都是你写出来的,你要谈构思。他们首先有许许多多的创作材料,然后你得构思不是谈理论,一定要讲具体的问题,那么这样的话,我现在这次看到有两个很好的年轻的编剧,他们的表现能力确实很好,所以合作得非常愉快,我们现在家春秋,家已经讨论完了,接下来就会有春秋,我认为文化的任务比较多,任务都是我自己选的,所以以后有可能更投入。我以前在创作领域里边,除了我写散文之外,我就给我的妻
55、子写了两个戏,大家知道红楼梦和秋千架,就是这样,以后可能还会有一些这样的创作。但是电影现在可能还不太行,因为这个完全和现在的接受程度有关,现在接受可能有问题,而且我现在这方面也都需要学习,我有的东西是感觉到了,但是真的要写得非常好的话,因为艺术创作绝对是需要认真的磨练和学习的过程,我想已经写了那么多,其实每次写的时候还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惑,所以在这方面如果要投入的话,我还要很好的学习,真的很好得学习,要看人家的作品,认真的学习。这次在做家春秋的总顾问的时候,其实我还是认真地看了好多世界的名剧,如何来增加我们的艺术感觉的那种容量。我们生活当中,理论思维多了,理性判断多了,缺少了这种好多艺术冲动,
56、所以很想开辟这个领域,我自己很想开辟这个领域。但是我确实已经年纪也不小了,所以有没有可能,我们在座的对创作有兴趣的朋友,你们有没有可能有的人下决心不要去写那种你们并不了解的那些评论,而认认真真地去做一个创作人员。而且以高坐标作为自己标准的创作人员,多看世界名剧,多看世界名著,多看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作品,然后你的一生就是主要是以创作作为主要的,我也看到很多年轻的朋友在现场,你们对文学作品有兴趣,我真是希望你们做这么一件事,在文学领域里边其实创作是最重要的,评论是追随性的,我们现在评论太多,创作人员实在太少,好作品的创作人员太少,多么呼唤,我因为在学校里做那么多年教授,就是一定要呼唤更多的创作人员,
57、这样我们评论也可以带起来,没有好作品,评论也没有多少事情可做,耍嘴皮子,耍来耍去,但它不好看,你看报纸上这个文章也不好看,所以努力地扩大创作队伍,扩大高层次的创作队伍。这是我的想法,我本来也有可能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我们这一辈子浪费的时间太多了,所以我现在只能经常写点散文了,那个时间要比去写那种长篇的东西所谓省力一点,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广大年轻人了,谢谢你们。(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顶部xiaoyanzi 发表于: 2019/10/13 10:36pm向春姑娘学习!下次认真读完,我给你写个小评论。余秋雨的文章是很值得玩味的,将深厚的文化浅显地呈现,姑娘是高明的。顶部边城 发表于: 20
58、19/10/14 02:49pm我即将上这篇课文,先打算让学生了解一些敦煌和莫高窟的知识,然后再分析课文.春的教学有一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我考虑用含笑的歌曲飞天引入,同时插入大量图片,然后介绍敦煌文化和莫高窟相关知识,接着介绍余秋雨(我很少介绍作者的,向来认为这是学生课后应该把握的地方),但这次不同,必须介绍.接下来诵读文章,注意作者情感的表达,注意文化氛围.最后品读顶部xiaoyanzi 发表于: 2019/10/16 03:10pm读了几遍了,还是不敢轻易下笔!等我构思成熟了,与大家共讨。顶部草 发表于: 2019/10/16 07:35pm吸取的优点:1 随堂对学生进行读书习惯的培养:“
59、拿到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一下作者,然后认真读一读序言和目录,了解了书的概况再选择内容来读,以后读书一定养成这个习惯。”2 似乎拓展的不太多。顶部春姑娘 发表于: 2019/10/16 09:42pm下面引用由xiaoyanzi在 2019/10/16 03:10pm 发表的内容:读了几遍了,还是不敢轻易下笔!等我构思成熟了,与大家共讨。诚惶诚恐ING顶部elvis007 发表于: 2019/10/18 12:24pm这篇文章还可以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比如引进朱大可的说法来引起学生的讨论。顶部华山混剑 发表于: 2019/11/12 09:59pm要上这篇文章,向春姑娘学习.顶上来.顶部春姑娘 发
60、表于: 2019/11/12 10:22pm这个贴子最后由春姑娘在 2019/11/12 10:34pm 第 1 次编辑我的反思(一)一个月之后再来看自己这堂课,发现问题多多,真是羞愧。我决定对此进行反思,并进行后设计,恳请大家多提意见,提携我进步。为了更好地反思,先将这堂课的进程列出来:第一课时一、早读课朗读课文两遍。二、导入。作者。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余秋雨?三、从题目切入,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旨1、看到“道士塔”这个题目,你想到什么问题?你通过文章解决了这些问题了吗?2、这个“道士”是什么人?请一位同学介绍道士王圆箓。作者特别说明,他原是一个农民,是想强调什么?3、题目中的“塔”是什么“塔
61、”?(介绍道教和佛教的有关知识。)4、让一个农民出身的道士来管理一个佛教圣地,这合适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5、这个农民出身的王道士是如何管理莫高窟的?这在第几部分写到?他管得好么?(反语,讽刺)6、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只有三个字:我好恨!作者恨的是王道士吗?依据是什么?7、该由谁来承担这笔文化重债?四、品读第一部分感觉哪一段写得最好?怎么好?第二课时一、师:整个事件和作者的观点在第一部分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上洋洋洒洒三大部分的文字?另外三个部分跟第一部分有什么关系?(“链环式结构”)二、品析语言。请大家找出你认为精美的、有深意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找出你理解不透的或有疑问的语句,大家来讨
62、论。顶部春姑娘 发表于: 2019/11/12 11:00pm我的反思(二)我上道士塔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引导学生学的,主要仍是文章内容,而文章的语文形式没有得到重视。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主旨用去了第一课时的大半时间,所做的事,正如开心说的,只是“读懂”。而这“读懂”只不过是阅读教学的最低层次而已。我一直在思考:阅读课,教给学生什么?或者说,学生应该学会什么?今天看到叶圣陶一段话:“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一个词而不用那一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把这两者
63、分开来讲,这一堂课讲思想内容,另一堂专门讲语言,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堂课才算成功。”现在我认识到,语文课,不应着眼于内容,而应着眼于语文形式,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因为,教师教读的目的,是凭借课文这个例子,使学生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从而学会读文章,写文章。这节道士塔的第二课时的第一环节,我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整个事件和作者的观点在第一部分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上洋洋洒洒三大部分的文字?另外三个部分跟第一部分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所用的“链环式结构”。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设计是这节课显出的一点微弱的闪光,它着眼的就是语文形式问题,然而我没
64、有能够就此深入下去,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思维发展作进一步的分析。顶部江上清风 发表于: 2019/11/15 08:36am一、教师引导学生学的,主要仍是文章内容,而文章的语文形式没有得到重视。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主旨用去了第一课时的大半时间,所做的事,正如开心说的,只是“读懂”。而这“读懂”只不过是阅读教学的最低层次而已。我一直在思考:阅读课,教给学生什么?或者说,学生应该学会什么?今天看到叶圣陶一段话:“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一个词而不用那一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
65、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把这两者分开来讲,这一堂课讲思想内容,另一堂专门讲语言,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堂课才算成功。”现在我认识到,语文课,不应着眼于内容,而应着眼于语文形式,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因为,教师教读的目的,是凭借课文这个例子,使学生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从而学会读文章,写文章。姑娘的反思很深刻啊。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考虑:1、 语文课堂上的阅读究竟应该把什么教给学生?什么才叫读懂课文? 母语课的阅读课应该怎样把握阅读的层次?2、 语言的学习在语文课上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叶老说得好啊, 语言的学习应贯穿语文课的始终。 长期以来,阅读课就是阅读课,写作课
66、是写作课,是不是有点事倍功半呢?3、 “不应着眼于内容,而应着眼于语文形式,” 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兼顾吧。愿多向姑娘学习,贯于反思的教师必会让教书成为一种艺术。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就在这里。顶部yixiao 发表于: 2019/11/15 05:23pm我觉得内容与形式应该并重,因为语文课毕竟还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所以重内容不应该是什么错误。关键在于这篇文章本身更适合进行哪方面的教学。非常同意把文章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教学的主张,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往往难于做到兼顾,所以时时感到矛盾。顶部xiaoyanzi 发表于: 2019/11/19 09:17am下载了,也认真地研读了,忽然我不知道
67、如何写这篇文章的评论了。知识太浅薄了,只能多姑娘说声对不起,我的诺言没有兑现!谈谈自己的感觉:当初许诺要写评论的时候,因为这篇文章讲的是余秋雨的文章,我不爱余秋雨,甚至是讨厌他;但我爱他的文章,爱文章的文化味。我爱他的文章,但惟独不爱道士塔,因为在余秋雨所有的文化散文中,似乎这篇文章最明显的体现了余秋雨的身份搞戏剧的(我一直以为把余秋雨定位为学者,是对学者的侮辱,他不配!)。戏剧化、矫情等硬伤在这篇文章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于是对春姑娘的文章有期待,期待讲出文化味,期待讲出文本的不足,期待讲出爱国的内容,也期待将出属于散文的东西(我是不是贪得无厌?)。用三个字来概括我的第一感受吧:一是平。姑娘的整节课比较平实,没有矫饰,没有可以地去追求所谓的新或者是奇,学生在平淡当中完成了对文本的把握。二是紧。在这里我不想谈预设不预设的问题,因为课的存在就以为着预设必须存在。姑娘的课环环相扣,错落有致,是一堂在课堂结构上相对完美的课。三是浅。姑娘对知识的整合和文本的挖掘给是一种浅的感觉。文化味单薄了些,同时对爱国情感的挖掘也有不足。当然对文章写作的评价就是小燕子的苛求了。顶部xiaoyanzi 发表于: 2019/11/19 09:18am有感与春姑娘的反思,学习了。顶部边城 发表于: 2019/11/19 10:06am春姑娘的认真值得我们学习!第 4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