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入门四问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观照古代文化经典。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与学习方法。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与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经、史、子、集是指什么?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部:指记载历史
2、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
3、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时期文化背景文化经典代表作品对应单元专题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群雄争霸,征战频繁。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第二单元儒道互补哲学一时期文化背景文化经典代表作品对应单元专题春秋战国至两汉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在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下,出现了具有宏大规模和皇朝史格局的纪传体通史。尚书春秋左传史记汉
4、书等第三单元春秋笔法史学时期文化背景文化经典代表作品对应单元专题西汉中国古代重视礼法,礼书在历史典籍中具有重要地位。礼记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哲学二两汉至隋唐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进程。百喻经坛经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哲学与宗教时期文化背景文化经典代表作品对应单元专题唐代至清代与历史著作的发达相关,史学的研究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著作,它们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对研究其他相关学术,也有启发意义。史通文史通义第三单元春秋笔法史学唐代唐代社会空前繁荣,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时期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号称“贞观之治”。贞观政要第六单元家国天下政治学时期文化背景文化经典代表作品对应单元专题宋
5、代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从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古文运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起,形成了文化的新动向。朱子语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哲学三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潮。焚书时期文化背景文化经典代表作品对应单元专题先秦至明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自成体系,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一些伟大的科技类著作。明代科学家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写出了一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水经注齐民要术九章算术伤寒论营造法式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第八单元科技之光科技时期文化背景文化经典代表作品对应单元专题明清之际明清易代,社会剧变,促使了早期启蒙思潮向纵深发展,一是出现对封建专制体制的批判和
6、反思,一是提倡“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明夷待访录第六单元家国天下政治学日知录文史通义第九单元经世致用学术思想时期文化背景文化经典代表作品对应单元专题近代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在文化领域,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西方理论的引进,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摩罗诗力说人境庐诗草第十单元人文心声文学思想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要点相关论述现代意义现实性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重要原因。民
7、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为主,君为客。”可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要点相关论述现代意义包容性 “礼之用,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而不同。”“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个“和”包括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人认为,只有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开放趋势也是一致的。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要点相关论述现代意义对自然的亲和态度“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其他对道德的倡导;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儒家强调“孝”,有人说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继承发扬;也有人说,“孝”要求的是无条件、无原则的顺从,不值得提倡。你是如何看的呢?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