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1单元综合测评2 WORD版缺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1799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1单元综合测评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1单元综合测评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1单元综合测评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1单元综合测评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1单元综合测评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1单元综合测评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综合测评(二)(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种五谷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

2、法的作用。(9分)【解析】第(1)问通过对材料内容的归纳总结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结合材料中的各项措施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得出李悝变法的作用,例如从“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可分析得出作用是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从政府鼓励生产和注意垦荒等措施可总结作用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从实行平籴法可知能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结合史实可知李悝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答案】(1)内容: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政府鼓励生产,注意垦荒,扩大副业种植,平籴法。(2)作用: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

3、的初步形成;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吴起、商鞅变法比较简表吴起变法(公元前386前381年)商鞅变法关系蔡泽曰:“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南收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禁朋党以励百姓,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BC材料二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越国大臣)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

4、史记范雎蔡泽列传(1)结合所学知识,在吴起、商鞅变法比较简表的B位置填上商鞅变法与材料一内容相似的措施,据此指出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关系并填在C处。(8分)(2)概括材料一、二中蔡泽对吴起与商鞅变法的评价。你是否同意其观点?并说明理由。(7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得出实行军功授爵制,打击旧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塞私门之请”得出杜绝私人的请托,“一楚国之俗”得出移风易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得出奖励耕战或重农抑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得出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有一脉相承之处。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蔡泽认为商君、

5、吴起是有功绩的,世人都希望建功立业,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从而概括蔡泽对吴起与商鞅变法的评价;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但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答案】(1)B:军功爵制(或废“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游客之民而显耕战之士(重农抑商)。C:商鞅变法借鉴了吴起变法的措施。(两次改革一脉相承)(2)评价:肯定两人的功绩,但认为成就功名而失去性命,其成功不圆满(次等的成功)。观点可分两层次回答:层次一:同意。理由:蔡泽的看法符合历史事实。不同意。理由:判断

6、改革成败不能只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层次二:不完全同意。理由:蔡泽的看法符合历史事实,但判断改革成败主要看改革的客观历史效果。(看其是否推动历史前进;积极成果是否得到维持。)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萧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粗劣的),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荀子疆国材料二(商鞅的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

7、则出赘,借父耰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萁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治安策(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生存现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6分)(2)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内容导致了材料二所述社会风气的变化?(4分)(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特征。(5分)【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特点。第(1)问,考查商鞅变法中对“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态度,即措施。第(2)问,考查商鞅变法措施中对社会风气影响的内容。第(3)问,由第(1)

8、(2)问和材料一、二大意与商鞅变法的措施结合起来可知,商鞅变法从处理官府与百姓、士大夫、个体生产者等方面的关系出发,提出了变法的具体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商鞅变法的特点。【答案】(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以及风俗改革等措施,强化了对百姓的控制;普遍推行县制,奖励军功等措施,加强了对各级官吏和士大夫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增强了国君权威,提高了决策的效率。(2)变法内容: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3)重视加强对百姓和官僚士大夫的控制;重视等级权威;重视培养人民的私有观念和竞争意识;强化个体小生产者

9、的意识,推行愚民政策。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

10、制度创新。(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综合材料一、二,从政治文明进步的角度指出其深远影响。(9分)【解析】第(1)问,回答商鞅变法打击旧贵族利益的创新措施。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概括;第二小问从秦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的角度回答。【答案】(1)创新: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答三点即可)(2)原因: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

11、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统)。影响: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答法家思想的成功实践亦可)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商君书说民材料二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今。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

12、,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卷一食货材料四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手!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盐铁论非鞅篇(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3分)(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4分)(3)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商鞅个人的结局。这种结局分别说明了什么?(8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理解的能力。第(1)问应注意材

13、料中的关键字词“威”“刑”等;第(2)问通过材料二总结变法的具体内容;第(3)问商鞅的“结局”通过教材及材料可知,说明的道理要言之有据。【答案】(1)主张: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或实行法治。(2)实践: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刑公族以立威;用流放边境的刑罚来压制舆论。(3)结局:变法使秦国富强;但商鞅本人身败名裂。说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做保证,但改革者要法德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梭伦 图二商鞅材料二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

14、获得解放!梭伦材料三(1)材料一两幅图片中的人物其最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三分别是这两个人物的哪方面的成就?(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位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7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两者都是改革家的角度不难作出正确答案。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归纳总结。第(3)问,要答“主要历史功绩”,注意言简意赅。【答案】(1)梭伦:在古代雅典进行改革。商鞅:在古代中国的秦国变法。(2)材料二:梭伦颁布“解负令”。材料三:商鞅废除井田制。(3)梭伦改革使雅典走上民主化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