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咬文嚼字一、文学常识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入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37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他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史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对我国现代美学的设立,具有开拓意义。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2.随笔,散文的一种。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宋代以来,凡杂记野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
2、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文艺随笔亦称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也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二、背景材料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就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种现象,朱光潜写下了这篇文章。咬文嚼字一文主要谈论文学创作,作者通过对若干语言实例的精当分析,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情感,从而启迪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
3、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治学态度;在创作和阅读中,要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目标一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朱光潜在文中举了很多例子,这些例子分别表明了作者什么观点?读完每个实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解读探究:此题旨在要求学生分析材料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只要筛选出作者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的语句,再进行归纳即可。例 子观 点启 示(1)郭沫若炼字改台词(2)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的改写(3)“推敲”的典故(4)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句(5)有关“套板反应”的例子答案:(1)观点: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意味。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
4、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2)观点:文字的一增一减意味不同。启示: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3)观点: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启示: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4)观点: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启示: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5)观点:举有关“套板反应”的例子,说明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呼吁文学创作者要用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写出上乘佳作。启示:袭用套语滥调,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目标二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
5、富含意2.体会下列句子的丰富含意。解读探究:对于下面句子的理解,应与文章思想、作者的主张相联系。(1)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答案:(1)这句话点明了文学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及其实质所在,阐明了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贯穿全文的总的思想。(2)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
6、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答案:(2)作者指出“套板反应”的实质与思想情感有关,中心集中、明确。“唯陈言之务去”指明了写作的正确途径。目标三 分析作品的论证方法3.文中举了很多例子,其共同点是什么?对我们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解读探究: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回答此题须搞清例子的出处、议论文中事实论据的作用及作者是如何分析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答案:(1)例子具体典型,分析精辟。启示:善于运用举例论证,因为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2)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善于积累资料,如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的方式:笔记
7、、卡片、索引等。(3)对例子进行细致入微地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启示:举完例子之后,一定要围绕文章中心对例子进行分析。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简称例证法,是根据需要例举一定的事实来证明观点正确的方法。事实要求充分、确凿、有代表性。其作用: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用论证简称引证法,是引用正确的科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认定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其作用:用权威性的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比喻论证简称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观点。其作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
8、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对比论证将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其作用: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目标四 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4.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咬文嚼字”的水平极高,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解读探究:本题旨在引导我们探究、分析、应用文章主旨的能力。应侧重于三方面把握:(1)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2)必须勤奋;(3)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答案: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
9、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的咬文嚼字
10、就显得很到位。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已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1.精彩回放 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11、。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2.技法点拨 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所举的事例很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3.成功运用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假如当初蔡桓公虚心听取扁鹊的意见,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假若当初项羽能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的结局呢?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如果当初唐太宗不采纳魏征的劝告,又怎么能创造“贞观之治”的局面呢?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点评:选段选用历史上的典型事例说明“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的观点,发人深省,引人深思,颇具说服力。4.我来试试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