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检测(四)(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图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形象图。对此图现象造成的影响解读不正确的是()A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B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C导致了“三冗”现象的出现,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D彻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达到了长治久安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但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端,故D项分析不符合史实。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抑制土地兼并
2、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是为了镇压“盗贼”和平息“边境扰动”。3北宋中期,“三冗”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宋初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少交赋税A BC D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和“三冗”局面的出现无直接联系,排除含的选项即可。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半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冗兵冗官的不满对
3、田园生活的赞美对唐代治世的向往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 BC D答案D解析诗中的“输与官家事夷狄”,表明作者对北宋政权向少数民族政权纳贡求和的强烈不满,故正确;“汝生不及贞观中”表明了作者对唐代治世的向往,故正确。诗中不能体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故排除;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冗费的不满,未提及冗兵冗官,故排除,正确答案为D。5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青苗法募役法将兵法市易法A BC D答案D解析将兵法是军事改革的措施,与“理财”没有直接的关系,将含的选项排除。6下图为王安石纪念馆(江西抚州),他曾经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
4、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他所说的变法措施是()A青苗法 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答案B解析关键信息“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7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寇乱息”可以判断。古代称起义农民为寇。8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
5、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通过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生产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9“市易之法,听人赊货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材料所述王安石的措施有助于()A杜绝高利贷盘剥 B抑制土地兼并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赊贷县官财货”,可知是政府进行贷款,根据“出息十分之二”,可知利息比较高,由此可知这一措施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答案选C
6、。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均可排除。10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曾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意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答案B解析材料重在论述国家兴衰与用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排除C、D两项,结合王安石变法,可知用人不当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推知正确答案应为B项。11我国的古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遭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被
7、革职。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对势力进行彻底镇压答案C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从价值观方面考虑,应为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1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重大的改革,二者的共同点有()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富国强兵选拔实用人才加强思想控制A BC D答案A解析是两次变法的共同点,加强思想控制只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二、非选择题(第13、14题各18分,第15题1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
8、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材料二耕织图中繁忙的劳作场面耕织图材料三北宋习武图材料四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青苗法”,本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然而王安石把自己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源是什么?(4分)(2
9、)王安石变法中哪些措施能够导致材料二、三情况的出现?(4分)(3)分析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的关系。(4分)(4)根据材料四,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可以为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哪些借鉴。(6分)答案(1)状况:北宋中期面临财政困难、军队多而弱、制度杂乱的状况,即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2)措施: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整顿军队,设置武学等专门学校,加强军事训练等。(3)关系:材料一中的社会危机引起了北宋中期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社会危机。(4)借鉴:一是要进行政府制度改革,使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畅
10、通无阻,避免不法官员利用信息传递的不畅来牟取私利;二是加强舆论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作用;三是从长远看,要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加强法律意识、维权意识。解析第(1)问分析归纳材料得出“状况”,根源则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第(2)问可以从所学课本知识中得出答案;第(3)问可从危机引起改革,改革缓解危机的内在联系中得出结论;第(4)问联系当前现实总结教训。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
11、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本书注)之际,而祸乱极矣。”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清)张彦士读史矕疑(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中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0分)(2)你认为影响改革变法成败的因素还有哪些?(8分)答案(1)材料一: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使社会动荡,甚至导致金兵南下
12、。材料二: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的一面,性格粗暴。(2)改革的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改革的措施是否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改革是否稳步、有序地进行;是否有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和一批严格执行、科学贯彻变法措施的改革者;改革者的心态对改革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解析第(1)题需正确解读文言材料,逐句分析,从中概括出变法失败的原因。第(2)题结合所学,从改革的目标、措施、进程、改革者及心态、效果等方面回答。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
13、,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客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请回答:(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
14、什么?(4分)(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4分)(3)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8分)答案(1)粮食价格过低。(2)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原因: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解析第(1)问可从材料一中进行分析、总结,特别注意“食贱则农贫”。第(2)问商鞅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是建立在他对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的认识的基础上的;王安石则从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方面考虑。第(3)问可从他的做法上来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