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 习 目 标重 点 难 点 1.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2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1.重点: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2难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经验及教训。自 主 预 习 探 新 知 一、变法的命运1各派态度(1)守旧派:激烈反对,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2)王安石:坚持“”精神,坚持变法。(3)宋神宗:随着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态度。2结果宋神宗死后,任宰相,新法被废除,王安石变法失败。三不足动摇司马光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55“学思之窗”,思考: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为什么会
2、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提示】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宋神宗支持变法。因为他们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因而对变法有不同的看法。二、积贫局面的改变1原因(1)农田水利法:保证了农业灌溉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方田均税法:使据实纳税,农民得到了实惠。豪强地主防洪抗灾(3)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4)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5)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商人2表现北宋大幅度上升,政府府库储存的货物,可供政府20 年的财政支出。3局限(1)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2)免役法:
3、免役钱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有些人为此而家破人亡。财政收入王安石富国之法辨析富国之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但变法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因而没有消除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三、积弱局面的改善1原因(1)保甲法:加强了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既实现了,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2)军器监:它的设置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3)保马法: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节省了养马费用。(4)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兵将分离封建统治兵农合一2表现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王
4、安石变法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给我们的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合 作 探 究 攻 重 难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史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1)根据史料一,指出王安石“
5、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答案提示】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问题剖析 史料一首先要理解“富民”实际是指大官僚大地主;其次认清苏辙的立场,他也是大官僚大地主的代言人,原因可据此回答。史料二(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2)史料二表明了变法失败的什么原因?【答案提示】变法使农民破产,他们怨声载道,这不利于变法的进行。问题剖析 史料二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变法在民间的失败原因,提取“民多失业,闾里怨嗟”的信息可以概括回答。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6、及教训(1)原因保守势力强大,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势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改革派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常常举棋不定,没有一贯地大力支持变法。王安石变法仅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当政的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等原因,不断出现违背变法本意的事件,引起农民的不满。(2)教训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改革过程中用人要得当,善于执行具体改革措施。改革派领导集团要大公无私,团结
7、一致,协调行动,才能促使改革成功。知 识 网 络课堂小结答 题 术 语 1.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其使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得以改善,这一功绩不容抹杀。2王安石变法是在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3王安石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 堂 达 标 提 素 养 1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利益再分配。因此几乎所有的改革都会遭到守旧势力(即利益既得集团)的反对,由此可知,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守旧势力主要是()A大地主、大官僚 B游牧民族C奴隶主贵族D中小地主A 王安石变法对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触犯最多,他们的反对也最激烈,故选 A 项;在当时的北宋境内基本没有少数民族,也
8、没有奴隶主贵族,排除 B、C 两项;当时的中小地主由于受大地主、大官僚的压迫而支持变法,排除 D 项。2“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九月行将兵法。”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隐患是()A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B推行新法操之过急,策略不当C宋仁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D大地主大官僚势力强大,激烈反对B 从材料“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十二月行保甲法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可以看出,王安石在新法的推行过程中操之过急,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用人问题、大地主与皇帝对新
9、法的态度,故排除 A、C、D 三项。3据史料记载,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 年),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 8 249.63 万贯石,比真宗天禧五年(1021 年)的 6 513.8 万贯石多出 1 700 多万贯石。这说明()A宋代冗官问题被解决B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不复存在C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D北宋财政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C 从史料数据来看,北宋的财政收入明显增多,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收入。41072 年 8 月,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
10、边境危机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外危机C 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外危机。因此,A、B、D 三项的叙述都是不正确的,故排除;C 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5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折射出时代要求和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后建议神宗改贡举制度,神宗深知贡举之弊,且本人笃意经学,加之认为诗赋取士使西北人才选出过少,遂下诏令众大臣议论科举改制一事,此提议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如苏轼在上奏中说:“得人之道,在于知人其选举亦必有道,何必由学乎?自唐至今,以
11、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力主改制,在上表中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若谓此科尝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若谓科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摘编自脱脱等宋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轼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并简要概括二者的理由。(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苏轼的观点判断可知,他反对废除以诗赋取士的做法,与王安石恰好
12、相反,故二者争论的焦点是科举制是否需要废除以诗赋取士的做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得出苏轼的理由是反对设立学校、考经义违反旧法等。王安石的理由是诗赋取士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他注重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主张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词歌赋,考查经义和时务策,并且整顿太学,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人才。答案(1)焦点:科举考试是否废除诗赋取士。理由:苏轼认为兴学校浪费民财;改考经义违反旧法,不宜改制。王安石认为诗赋取士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强调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2)改革:废除诗赋取士,主张考经义和时务策;整顿太学,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点击右图进入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