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题乌江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2、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4、体会作者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看法,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方法1、 诵读法。认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2、 讨论分析法。通过讨论、分析,理解诗歌的疑难问题。3、 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了解同题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评价角度的异同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知道,鸿门宴中的项羽虽然败下阵来,可是,却得到了后人的爱戴,就象司马迁在史
2、记里把他放到项羽本纪,本纪本来是用来记载帝王的,虽然项羽称帝最终功亏一篑,可是我们从中,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敬意。这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那么,历史上的其他人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杜牧是如何评价项羽的。二、 诗文讲解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诵诗文,注意字音。 2、介绍写作背景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相传乌江亭就是项羽自杀的地方,诗人见到乌江亭,想到昔日西楚霸王丧身于此,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杜牧,字牧之,晚唐时期诗人。因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区别李白、杜甫。著
3、有樊川文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这种鉴赏方法叫“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3. 咏史诗鉴赏步骤一、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二、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三、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三、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他的观点?三、赏析诗歌1.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项羽乌江自刎2. 在诗人看来,项羽最终选择自刎是否明智?首先从哪一句诗可以看出来?并不明智。“胜败兵家事不期”,诗人认为军事斗争本来就是处于运动状态,瞬息万变,胜败其实难以预料,因为暂时的失败选择自刎实不应该3.
4、二、在“胜败兵家事不期”的论述前提下,诗人又从哪几方面论述了项羽其实不必选择自刎的结局?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主观,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包羞忍耻是男儿诗人认为真正的英雄,理应能够忍受一切磨难挫折,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而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客观:江东子弟多才俊诗人认为项羽虽然兵败,但是江东的实力后盾也是显而易见的,若能返回江东,重振旗鼓,胜负之数未定4.对于项羽自刎乌江,作者抱怎样的态度?明确: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对项羽的惋惜、批判之意。四、各抒己见话项羽 请结合王安石的乌江亭和李清
5、照的夏日绝句,看看他们是怎样评价项羽的,对此谈谈你的看法。题乌江亭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夏日绝句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小组讨论)明确: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要有不苟且忍辱的高傲人格和气概。(总结:三个人对项羽的不同评价与他们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但都表现出诗人对历史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这其实是咏史怀古诗里常见的一种思想感情,怀古咏史诗的思想感情还有几种类型呢?让我门先来回忆一下过去学过的咏史怀古诗,再来总结。)- 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