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题乌江亭,初步了解咏史诗的鉴赏方法。2、学会把握咏史诗的感情特点。3、加深对比较阅读这一高考考点的认识。教学重难点1、学会把握咏史诗的感情特点。2、加深对比较阅读这一高考考点的认识。教学过程一 课前三分钟(学生展示,教师点评)二 课前默写(全国卷高考语文64篇)三 导入1、回顾前面所学(齐背过华清宫),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歌?咏史怀古诗2、这一类型的诗,我们在高一的时候已经不止一次接触过,现在大家回忆一下,以前的课本里有出现过哪一些咏史诗词?石头城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越中览古这些题目都有哪些共同点?(如何来分辨怀古咏史诗这一题材诗歌)1、出现古迹名、古
2、人名;2、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览古”等;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题目中出现以上字词的有可能就是咏史诗。3、怎样鉴赏这类诗歌?(回顾咏史诗的鉴赏步骤) 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 D、写作技巧? 四 鉴赏题乌江亭1、学生齐读并思考:(1)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项羽乌江自刎。乌江亭,江东子弟。PPT放出背景知识链接1:项羽相关文学常识(2)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不是英雄所为,应该卷土重来。“包羞忍耻是男儿” 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
3、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3)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千古流传?(3分钟)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的看法,对项羽的刚愎自用进行了批评。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借古抒怀。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4)把握诗歌感情再次齐读。五 拓展探究比较阅读(考点链接)比较阅读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李清照夏日绝句A、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
4、1分钟) 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她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B.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释
5、) 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而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知识链接2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相关文学常识六、小结1、咏史怀古诗的类别:A、咏古迹B、怀古人C、忆古事古事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古人A、借古人自比(相似之处)B、与古人对比(相反之处)2、思想内容:A、感慨盛衰无常B、感慨国运衰微 C、抒发爱国情怀D、评价历史是非E、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F、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