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远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A.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 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C. 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D. 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答案】B【解析】“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明政府的政策对于科技发展有重大影响,故选B;题干中“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是同时发生的并列关系,故AD不符合题意;C的说法表述绝对,
2、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这个题的解题关键是两个:第一,要看选项表达是否符合史实,比如选项C就是一个错误表达;第二,要看选项中的逻辑关系是否和题干中的逻辑相符,比如AD的表达就与题干中的逻辑不一致;所以其中的ACD都要排除。2.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A. 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B. 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C. 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D. 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答案】C【解
3、析】A项错误,不管是哪个儿子当太子都体现了家国一体;B项说法本身错误,明朝时皇帝专制进一步强化;由“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说明朝臣还是深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的,也就是传统体制影响了朝堂的秩序,故本题答案选C项;D项中的“民主思想”与材料无关。3.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逃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兵役负担。以这一阶层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田庄经济。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A. 深受底层农民拥戴B. 自给自足程度较高C. 能与政府分庭抗礼D. 不
4、利于政府的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汉魏时期的田庄逃避赋税、徭役、兵役等,这样是不利于政府统治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田庄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不会受到农民的拥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体现出自给自足程度较高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汉魏时期的田庄还不足以与政府分庭抗礼,选项C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逃避赋税、徭役、兵役等,这样是不利于政府统治的。4.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神赐给雅典城邦的一只马虻,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
5、,需要马虻的刺激;而孔子则发出“文王后,古代文化都在我身上”的豪言壮语。可见两者A. 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B. 都提倡“认识你自己”C. 都以“人事”为哲学对象D. 主张做事要审时度势【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豪言壮语均是强调了强烈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提倡“认识你自己”只适合苏格拉底,以“人事”为哲学对象只适合孔子,再者选项B、C也和题意无关,均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做事要审时度势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5.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A. 诸侯
6、国都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B. 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C. 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D. 分封制度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政治思想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在政治上希望维护周礼周制。孔子编春秋以周王纪年,说明其以周王为正统,即希望维护周朝的政治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他诸侯国的纪年情况,而且各诸侯国也并非均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排除A项。当时中国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C项。孔子编写春秋时分封制日益遭到破坏,排除D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维护周礼。然后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孔子编春秋以
7、周王纪年。两者结合可以推论得出孔子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其他三项,可以调动所学知识,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均可排除。错选ACD三项说明学生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无法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6.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A. 宗法家族的特色B. 以儒入法的特色C. 同态复仇的特色D. 严刑峻法的特色【答案】B【解析】材料“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
8、,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中“依古义”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并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故D项错误;材料“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魏律”体现的是我国古代法律的相关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项。点睛:材料“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是解题的关键。7.关于“心外无物”,王阳明进一步解释说,“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据此可知,王阳明A. 认为宇宙其实是并不存在的B. 反对程朱理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C. 强调人在认识世界时的主体地位D. 继承了董仲
9、舒的“天人感应”观念【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王阳明的观点可以看出,他认为人内心的重要意义,人的主观感觉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他认为“吾心即宇宙”;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对程朱理学的态度;D选项说法错误,这与天人感应思想无关。8.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说: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大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此语意在说明A. 官员冗滥导致效率低下B. 吏治腐败威胁统治秩序C. 过度集权危害社会安定D. 暴政统治影响政治稳定【答案】C【解析】据材料“天下大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官多,说明中央集权过度,容易导致社会动乱,故C正确;官
10、员冗滥并不区分大官或小官,故A错误;官员多少与吏治腐败没有必然联系,故B错误;大官多也不一定导致暴政统治,故D错误。故选C。9.梭伦改革之前,雅典的德拉古法以严酷著称,偷窃水果、懒惰等过失都要判处死刑,人民指责它不是用墨水所写,而是用血写的。梭伦改革后,废除了这一酷刑,规定除杀人罪外其他罪犯都不得处以死刑,任何公民皆有权提出控告。这一变化体现出A. 雅典公民实现了人人平等B. 打破了贵族垄断司法局面C. 古雅典对人权的尊重D. 雅典法律体系走向完善【答案】C【解析】梭伦改革废除酷刑,提出公民控告权,显然是从人权角度出发,体现出法律的关注人性特点,故C正确;A中人人平等说法不符合事实;雅典仍然是
11、贵族垄断法律,故B正确;D说法不符合事实。10.1903年,美国学者泰罗出版工场管理一书,开始尝试把传统企业管理经验升华为管理科学。1911年,泰罗更为系统完善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问世,稍后美国企业家福特在汽车生产中引入流水线的理念,现代管理学的科学体系开始确立,职业经理人大量出现。关于现代管理学的诞生,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 现代管理学的诞生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B. 现代管理学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C. 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推动“人民资本主义”的出现D.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有利于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答案】A【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现代管理学的诞生,从中可以看出现代管理学与当时社会化大生产是
12、相适应的,符合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方式,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是垄断资本主义催生了现代管理学;C选项错误,“人民资本主义”与此无关;D选项错误,这样的模式不能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起到积极作用。11.“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A. 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B. 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C. 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D. 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需求【答案】D【解析】从“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
13、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壬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以看出内阁是对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在“解决了”,内阁只是起到桥梁的作用,不能说解决了矛盾;B选项错误,内阁并没有加强议会对王权的控制;C选项材料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12.下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1787年宪法。由此可知,这部宪法代表 土地投机者 高利贷者工商航运者持大量公债者奴隶主人数1424124015A. 协调了美国各个阶层间的矛盾B. 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C. 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D. 体现了天赋人
14、权学说【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表格可以看出,土地投机者、高利贷者、工商航运者、持大量公债者和奴隶主都是在社会发展中获利较大的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所以最后这些人通过协商和讨论制订了1787年宪法,这是他们互相争论和妥协的结果,故选C;题干中的代表不是能够代表各个阶层,比如里面没有黑人和印第安人的代表,没法体现人人平等和天赋人权,故AB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13.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远方来信中指出,临时政府不可能给人民和平、面包和自由,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工人阶级团结农民,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准备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这表明列宁的观点是A. 社会主义革命将满足俄国人
15、民意愿B. 俄国的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C.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必然产物D. 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过渡时期“给备受战争折磨的各族人民以和平、面包和自由的社会主义”,将满足俄国人民对民主和平的期盼,故A项正确;材料中俄国的二月革命后仍然面临实现真正民主政治的历史任务,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尚未发生,列宁不可能先知先觉,故C项错误;七月流血事件发生以后,列宁才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14.陈旭麓说:“近代经济改组的过程,来自西方的轮船火车夺走了船夫、纤夫、脚夫、水手、店员的饭碗。据估计,1900年前后,仅北京周边的穷民之
16、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4万人以上。”据此分析,义和团运动A. 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反洋教斗争激化的结果B. 蕴含着以“争权利”为诉求的反抗意识C.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D. 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经济受到西方交通工具的影响较大;而材料中的“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人数众多,反映了当时很多人认为穷人失业的原因之一就是西方交通引入的影响,致使义和团运动认为排外即是争夺国家利权,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反洋教斗争,A错误。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C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谈及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而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
17、因,D错误。15.临时约法开了“因人立法”之风,使国家根本大法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屈从于人的理念与意志,使法随人变,表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A.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B. 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C. 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D. 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临时约法具有封建人治主义色彩,首开因人立法之风,主要是因为民主政治受到了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故B项正确。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并不是因人立法的主要原因,排除A。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并不是因人立法的主要原因,排除C。当时的确存在帝国主义的干涉,但这不是宪法出现因人立法的原因,排除D。16.1937年12月17日,
18、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国民政府A. 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B.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C. 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D. 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答案】C【解析】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B项错误,毛泽东是1938年发表论持久战的;D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对敌后战场的态度;由“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
19、制敌之死命”可以分析出动员全民族抗战才能胜利,故本题答案选C项。点睛:抓住关键时间“1937年12月17日”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学生再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进行排查即可。17.1905年,清政府向晋商们提出设立大清银行(户部银行),大体相当于中央银行的地位,要求晋商们出钱出人,但为晋商所拒:清政府于是转而提出,由政府出资,票号出人,晋商们再次拒绝;大清银行建立后,再要求票号入股,又遭拒绝。大清银行转而请浙江绸缎商筹办,结果浙江财阀最终掌握了中国金融业,晋商被淘汰出局。由此可见,晋商A. 依附封建政
20、治势力B. 竞争压力巨大C. 无法适应近代剧变D. 经营管理失误【答案】C【解析】晋商被淘汰出局是由于他们多次拒绝近代化的机会,即晋商是无法适应近代剧变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8.伶人杨月楼与广东富家女阿宝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族恃强凌弱,利用与上海县令的同乡之谊拆散这段婚姻,并以拐骗良家女的罪名将杨月楼定罪。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这主要说明申报:A. 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B. 不屈服于权贵的革命精神C. 把为民请命作为办报宗旨D. 即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
2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个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说明申报以真实、客观和维护社会正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故答案为A项。“革命精神”不能反映,排除B项;CD项说法片面,均排除。19.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A. 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B. 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
22、展C. 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D.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答案】D【解析】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27年,这一时期并未确立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斯大林认为农业发展落后不利于经济发展,而布哈林并不认同,故C项错误;材料中斯大林和布哈林的不同的观点说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分歧,故D项正确。20.供给侧改革是目前我国经济改革的热门话题,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其内容是在生产领域去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在财政金融领域是大规模减税、削减开支、紧缩货币。下面选项与之相关的是
23、A. 出现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B. 推行混合所有制C. 新经济造成我国经济结构失调D. 借鉴了美国供给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复兴”实践【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大规模减税、削减开支、紧缩货币”可知,这是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表现,这符合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济,故D项正确;AC项与材料信息“去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大规模减税、削减开支、紧缩货币”无关,排除;B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大规模减税、削减开支、紧缩货币”,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经济政策解答即可。21.下表为“各国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
24、份额(19601980年)”(单位:百分比)根据该表可以推断A. 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B. 两极对峙格局下美苏经济增长都出现逐年下降趋势C. 经济多极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D. 新兴独立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普涨【答案】C【解析】据材料表格“各国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份额(1960-198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80年,欧共体、日本、中国等产量比重明显较多,这体现了经济多极化的现象,而经济多极化又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故A项错误;产量比重数据不能说明美苏经济增长都逐年下降,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也不能
25、说明新兴独立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普涨,故D项错误。故选C。22.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A. 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B. 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C. 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D. 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答案】C【解析】据材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故有利于稳定国际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球政治体
26、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实行全球治理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的材料重心,学生应该扣住“但”字,抓住转折性词语的强调作用,即可得出“最有效的减震器”的含义,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3.下图是一张当年台胞回内地所持的台胞证。新华社在1987年11月4日播发的稿件中记录了台胞证首次签注的场景:“两天来已有100多名在香港中旅社取得赴大陆新的旅行证的台胞,分别从海、陆、空三路经广州分赴各地探亲”。此证此景说明A. 九二共识是这一情景的重要推力B. 反映了两岸互访的迫切心情C
27、. 两岸同属一中已成为双方共识D. 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答案】D【解析】1987年允许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D正确;九二共识是1992年达成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反映的是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无法体现“两岸互访”,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C排除。24.新中国“一五”期间主要能源产量表此表说明A. 大跃进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B. 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效益C. 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模式D. 我国工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一五”期间主要
28、能源产量表的数据,可以看出此时主要是原煤、原油、钢、生铁等重工业发展迅速,体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这是借鉴了苏联工业化模式,C项正确;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开始,材料同大跃进运动无关,排除A;材料未体现投资的规模问题,排除B;一五计划我国工业结构并未出现严重失衡局面,D项错误。故选C。25.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说明“上海精神”A. 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B. 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宗旨C. 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D. 促进了亚洲
29、各国的友好合作【答案】A【解析】“上海精神”的内涵主要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与合作,这是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对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建设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出有关国际争端的问题;C选项过于片面,只强调了经济问题;D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不仅仅限于亚洲,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二、材料阅读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
30、,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材料二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
31、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答
32、案】(1)异:中国工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德国工匠以机器生产为主;中国工匠多来源于奴隶罪犯,地位很低,德国工匠地位与其他职业平等;中国工匠通过心传身授的学徒制方式加以培养,德国工匠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每点,答出3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果考生把中国工匠和德国工匠分别作答同样得分)同:都有精湛的技艺且精益求精;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匠精神;都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都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每点,答出3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原因: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中世纪城市行会工作观的推动;宗教改革的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的培养;资本主义工业
33、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发展;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每点,答出4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认识: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注重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完善工匠的培养机制;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尊重技能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提高工匠的地位;形成正确健康的工作观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家管理体制。(每点,答出3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关于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不同方面: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
34、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可从工匠生产方式归纳不同;根据材料“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可从工匠地位归纳其不同;根据材料“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可从工匠技术传授方式归纳其不同。关于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相同方面: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 “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从技艺精湛方面归纳其相同之处;根据材料“陶铸了中国匠师的敬业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精神、
35、创新改造精神和爱国为民精神”“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可从特色精神归纳其相同;运用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归纳其相同。(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可归纳为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 可归纳为中世纪城市行会工作观的推动;“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 可归纳为宗教改革的推动;“德国的现代双
36、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 可归纳为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的培养;还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工业革命的推动、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等方面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第二小问原因:关于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本问开放性问题,可以从教育、科技创新、业务培养、职业道德、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是指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由上层社会向民间社会下移。原本仅适用于贵族、上层士人的儒家伦理和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社会,将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到儒家伦理
37、道德规范内,使之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日益伦理化。原本限于少数学术精英进行研究的儒学、理学的高深的理论也普及到普通民众。儒学、理学的思想观念与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诉求不断冲突、融合。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也有其思想特征。世俗化是指儒家的思想观念与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互相交融,具有民间化、兼容性的思想特征。摘编自聂春艳论儒学、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与明清小说材料二伏尔泰认为儒学虽说是正统思想,但它博大宽容,表明中国对宗教的宽容态度;中国人敬天,而“天”是天理,不是神,不是崇拜的偶像;中国人尊孔,而孔子并非教主,只是宣扬伦理道德的圣人。伏尔泰借以批判当时法国“一个国王,一种信仰”的专制主
38、义。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文化有风俗之弊、奢侈之弊和专制之弊等三大缺点,但他同时又盛赞中国的重农政策、救荒政策和勤俭政策,指出中国文化这三大优点可以弥补三大弊病。即风俗之弊可以用特别的治术来补救、奢侈之弊可以用勤俭的政策来补救和专制之弊可以用孔子的教义来补救。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世俗化与实用化的表现及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并分析其历史背景。【答案】(1)表现:儒学、理学的伦理等级秩序、道德规范及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扩大和深化了儒家思想对
39、社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间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规范和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政治统治的稳定;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精神,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创新等。(2)评价:高度评价了中国文化,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缺点,同时也肯定了中国文化的优点可以弥补缺点。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阶段。启蒙运动兴起;借助中国文化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原本仅适用于贵族、上层士人的儒家伦理和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社会,将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内,使之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日益伦理化。原本限于少数学术精英进行研
40、究的儒学、理学的高深的理论也普及到普通民众。”概括得出儒学、理学的伦理等级秩序、道德规范及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可从扩大和深化了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改变了民间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规范和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政治统治的稳定等分析积极影响,从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精神,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创新等分析消极影响。(2)评价:根据“它博大宽容”“中国文化有风俗之弊、奢侈之弊和专制之弊等三大缺点”“指出中国文化这三大优点可以弥补三大弊病”分析得出:高度评价了中国文化,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缺点,同时也肯定了中国文化的优点可以弥补缺点。背景:结合所学,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
41、级政治革命、启蒙运动兴起、借助中国文化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等分析总结。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帝国主义的侵略确实使中国社会发生沉沦,使独立的中国社会变为半殖民地。但是,由于中国人民在沉沦和屈辱中不断反省和觉悟,也由于在资本主义侵略下逐渐生长了资本主义,因此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增加了上升的成分。近代前期,大体上侵略力量大于反抗力量,中国社会处于沉沦期,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沉沦至谷底,而此后触底反弹,五四运动后上升力量压倒沉沦,中国社会逐渐上升。沉沦与上升,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终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
42、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所涉及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答案】一等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认同材料的观点,也可以反对材料的观点。材料的主要观点是“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并举出了很多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从这些论据入手,分析其合理性。也可以从反面入手,分析其不恰当之处,举出相应的反例即可。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