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定风波 计划课时 1 节学情分析学生经过高一的学习积累,对诗歌鉴赏的能力有较好的提升,从词作本身深入读懂一首词,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教学本词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接着教师范读让学生听,在听中悟;然后让学生自行诵读,理清本词的思路,初步感受词人的形象;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学生围绕探究问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进而把握词人的形象和情感;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文本和词人进行沟通交流,对词人和作品进行有效地评价。教学目网标1、反复诵读,理解本词内容。2、理解作品形象,感受词人乐观、豁达的情怀。3、了解苏轼,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学会积极
2、乐观地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抓住诗词内容,通过分析、合作探究等方式鉴赏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准确、生动地解读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导入新课从来文章憎命达,自古才命两相妨。才高过人,但命途不济的文人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激趣导入)二、 知人论世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乌台诗案 :因李定等人诬告苏轼诗文“毁谤君相”,苏轼被囚于乌台。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
3、轼才算躲过一劫。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诵读。(教师点拨诵读的三个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揣摩情感。)2.教师示范诵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yn xio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su )烟雨任平生。 料峭( lio qio )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分组诵读。四、合作探究,品悟形象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xio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su )烟雨/任平生。探究:品读上阙,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明确:上片写遇雨后的情景,虽雨骤风狂,众人狼狈,词人却安然处之
4、。骤雨之中,词人所听到的仍是雨点在林叶间跳动的韵律,竹杖在手,芒鞋裹脚,蓑衣加身,些许风雨何足惧哉?这风雨或是眼前之风雨,又何尝不似庙堂之上的黑暗坎坷?词人皆坦然应对,随风而歌,听雨而舞,吟啸徐行。上片:风雨中的苏东坡是怎样的人?从容镇定、泰然自若、闲适洒脱、不畏坎坷、无所畏惧。雨中的苏东坡笑对人生的达者。2.料峭(qi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探究:品读下阙,探究“风雨”和“晴”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和晴吗?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下片写雨过天晴的景象。春风仍徐徐,斜照相迎,风雨早无影踪,似从未来过。昨日之风光,今日之
5、贬谪,如梦幻泡影,尽入萧瑟处了,都不如“归去”,归入自然,归入旷达。明确:“风雨”和“晴”,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还指指名利的得和失;官职的升和降;人生的逆境和顺境。态度:词人认为无论是雨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超脱、旷达、乐观,但并不颓丧沉沦。雨后的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五、 拓展探究1、 有人说“归”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苏轼的“归”和陶渊明的“归”能否划等号?为什么?明确:不能。“归”字贯串于此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也无”
6、,这种超凡脱俗也是一种“归”。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如“试问岭南好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吾乡何在?在心安处”。苏轼是归于“心”,陶渊明是归于“田园”。六、学以致用,小试牛刀(课后作业)综合运用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题目。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烟:盘香的烟缕。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形象。明确: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
7、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学生回顾所学诗歌,从诗歌的角度找到不同诗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共性,初步感悟苏轼形象,进入上课状态。学生听教师示范朗读,明确诗歌节奏划分,注意字音、语调。学生自由放声诵读,熟悉词作内容,注意字音、节奏,试着把握感情。小组分别诵读,注意字音、节奏、语调。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先阅读诗歌,然后结合以往学过的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对词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探究,完成对苏轼形象的赏析。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组织语言表述本组同学的讨论成果,在教师引导下明确答案。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组织语言回答。学生阅读诗歌并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然后运用鉴赏人物形象
8、的基本方法完成对这首诗的赏析,最后组织语言回答。通过对苏轼人物形象的感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顺利引入新课。让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为深入合作探究做准备。通过寻找词中能体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词,进而引出对词中抒情主人公(苏轼)形象的分析。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拓展,从更深层次理解词的意蕴和词人的精神境界。通过总结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希望学生能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巩固课内所学板书设计定风波苏轼雨中:潇洒、从容、豪迈雨后:旷达、乐观教学反思苏轼的定风波展示的是词人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乐观的胸怀,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宋词。在教学时首先“听”,开场以激趣导入吸引学生,结合原先对苏轼的人物了解,向学生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介绍和创作背景,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读”,运用教师范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本、熟知文本。在多次朗读中,同学们找到了重要词语,读出了内容,更读出了内涵,了解了人物形象。再次“品”,抓住关键词语“莫听”、“谁怕”、“何妨”、“任平生”等关键词,帮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领会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从而使学生逐步领悟到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份豁达心态,进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