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情感。2、品味诗歌语言,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南朝宋人谢庄在月赋中有了“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发现后,人们便开始通过明月寄托相思了。月亮好似一只巨大的折光镜,把此方的感情折射给彼方,又把彼方的感情折射给此方。正因如此,才有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重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陆机的“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拟明月何皎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这首诗风格委婉,语言浅近,化用了谢庄、陆机诗
2、中语言而自然流转,给人以淡雅清醒的感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二、介绍作者、作品及背景。1、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玄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代著名的宰相,执政时敢于谏命,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谥号文献。2、张九龄的诗多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有张曲江集。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1、听音频,体会情感。2、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3、点名朗读(普通话/潮汕话)。4、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四、
3、鉴赏分析全诗。有人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体会它情景交融的意境。1、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明确:“生”可译为“生出”,大海那边生出一轮明月。用拟人手法,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也象征着诗人的相思之情随明月油然而生。“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的产生。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句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1)触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2)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
4、联想和想象的空间。3、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中的怨什么?为何而怨?明确: “怨”是“怨恨,埋怨”的意思。 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 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充分说明相思之苦,表达诗人怀远之情。 3、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中“露滋”有何意味?明确:“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突出了时间之久,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彻夜未眠而相思难抑的情形。4、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不堪盈手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梦”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
5、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掬一捧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相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五、齐读全诗,体会作者怀远思念之情。六、课堂小结。这首诗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月夜独处,最易牵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诗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寄托了对远人的思念。七、 比较鉴赏: 月 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比较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明确:杜甫的月夜运用想
6、象、虚写的手法,明明是自己对月思妻,反倒说成妻子对月忆夫,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也表达了诗人盼望和亲人早日团聚的殷切之情。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则运用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望月是实景,怀远是想象,诗人想象远在天涯的伊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同样起了相思之苦,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殷切思念。八、教学反思: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重分析,轻感悟在整节课中,我采用讲授式和提问式,结合诗句提出问题反复讲解,然后通过课件出示答案,学生记笔记,以致于课堂气氛不够生动灵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从学生状态来看,学生并未真正走进文本,产生共鸣。这样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没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
7、感悟。2、重应用,轻精神。适量地进行应试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如果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语文教学,就不能提高学生人文的素养,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对语文产生更加热忱的学习兴趣。在教授望月怀远时,我采用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整合板示答案”的方式讲解诗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缺少让学生自主体验诗歌塑造的意境的感受,包办痕迹太重了。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有如下方面可以改进:1.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和能力。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充分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
8、欲,触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例如:合理运用相关的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氛围,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2.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适当选取教学策略,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满堂讲。3.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熟悉高中教材的编写体例和能力目标,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随笔,多听课勤学习,同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多观摩名师名家的优秀课例,提高驾驭课堂处理教材的能力。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