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春江花月夜的“月”与“情”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情感。2、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诗中“月”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诗中的哲理,领悟诗人对人生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与欢愉,对游子思妇重逢心存希望的情感。二、 教学重难点1、 赏析诗中“月”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2、 领悟对人生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与欢愉,对游子思妇重逢心存希望的情感。三、 教学课时:共2课时四、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 导入“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些
2、至高无上的评价都属于同一首诗春江花月夜,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探了诗中“春”、“江”、“花”三个意象,这节课我们将探究诗中“月”这个核心意象,一起感受这个美好却孤独的意象,领悟诗人的情感。(二) 赏读诗境1、 伴奏美读,进入诗境2、 赏析“月”的意象(1) “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当中,你认为诗人重点描绘的是哪种景?为什么?明确:“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游子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2)请找出月亮从升起到沉落的关键性诗句,提示四个状态词。“海上明月共潮生” 升起“皎皎空中孤月轮” 高照“江潭
3、落月复西斜” 西斜“落月摇情满江树” 沉落(思路概括:此诗以月为线索)(3)找出从月升到高挂时月亮笼罩在春江花夜上的诗句。(学生齐读前十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请以“月”为画面中心,概括“月”的意象特征。想象并描绘这幅画面,概括整体意境的特征。 (学生看图,细读文本,不解之处结合注释理解。)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分别写这两个特征词。全班看图齐读写景句,再读画面的描绘语段(幻灯片显示)伴随着奔腾而来的春江潮水,一轮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月光照在江面上泛起滟滟粼波,
4、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月色洁白如霜,也使江边的沙滩像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江水、天空连成一片,没有半点灰尘,只有一轮洁白的明月高挂在天空。结合描绘语段,分析两名学生的用词妥不妥切。参考用词月色澄澈、明净、皎洁整体意境澄澈明净/清幽静谧/幽美恬静/清明澄澈(三) 鉴赏诗情1、由景及理,领悟诗的哲理美问:面对明月,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与思考?指名一学生朗诵。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的疑问:是谁最早在江畔看月?江月从何年开始照耀世上之人?是不是有种苏轼式的“寄
5、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意思?由此可知,诗人明白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道理,那么,诗人感伤吗?非也。探问宇宙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但是诗人的迷惘不是糊涂,而是对宇宙奥秘的理解与钦佩,人也宇宙的一部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代代相继的生命却是无穷的。于是,诗人跳出了生命短促所引起的悲伤主题的束缚,他甚至开始展望遥远的将来:江上明月是在等待何人呢?这样,诗人就把眼前的感受延伸到未来。小结:由景及理,因月生理:感伤而不颓废,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2、因月生情,体会别样的相思离情余下为第三部分,全体学生朗诵。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
6、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思考:作者写了景、生发了理,然后又写了什么呢?生:情。人。追问:什么情?什么人?生:思乡、相思。游子、思妇。学生课前预习并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分别描写春江月夜中思妇、游子的心理和情感,教师挑选并展示其中佳作。探究:一般写离别相思的情感基调多为感伤,但是本诗的哲理之思并不哀伤,那么诗人的情感究竟如何?(补充资料,小组讨论)资料:“春江花月夜中的相思却是一种圆融中和之美。因此
7、,春江花月夜不是生命愁苦的情景,而是一种生命美好的情景,思妇、游子和诗人因有了那一片如月光般漫飘无际、如春江般不绝如缕的相思,而感受到生命美好,所以它的格调流畅如歌,不低沉哀伤。”春江花月夜的相思之美与现代生命“春江花月夜中的离情别恨虽然悱恻感人,但是并没有达到痛苦难忍的程度。比张若虚稍晚的李白、杜甫都写过男女月夜相思的名篇,前者写思妇是“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后者写离人说“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但春江花月夜全诗不见一个“泪 字。相反,诗中的思妇和游子都对重逢心存希望,思妇说“愿逐月华流照君,游子也问“不知乘月几人归。由于诗人身处盛唐前期,在整个社会正走向欣欣向荣的时代,诗人也像与之齐名的贺知章、张旭等人一样,沉浸在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氛围中。诗人面对着美丽的江山风月,他在精神上的所有不满或遗憾都源于自然而非社会。”千古常新的明月颂歌(四)全诗总结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思妇游子的重逢充满希望,展现出宇宙意识和人间真爱极其美好的境界。(五)再次有感情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