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即景抒情诗四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1)能够背记登幽州台歌和望月怀远。(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2思维发展与提升。(1)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掌握古典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3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诗歌体会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精神的陶冶和以及进一步提高对美的认识。4文化传承与理解。 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掌握
2、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古典诗歌鉴赏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知识,能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诗歌中很重要的景情关系,则掌握得并不好。虽然知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些诗歌鉴赏术语,但对于古典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还掌握不好。在即景抒情诗中,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由所描写的景物触发。因此,可以以赏析景物为切入口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一、以即景抒情诗导入。(一)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二)即景抒情诗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达的情感。(三)常见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二、鉴赏登幽州台歌。(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无将略”
4、,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二)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主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
5、”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三)鉴赏要点。 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本诗一大特点。全诗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三、鉴赏望月怀远。(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张九龄,唐代诗人,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他是
6、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岭南千年第一相”。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很大,有曲江集。(二)基本解读。首联: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
7、,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颔联: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颈联: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
8、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尾联: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希望在梦中相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同时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言已尽而意无穷。(三)鉴赏要点。 此诗写情颇具特色。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这里理解为“
9、多情之人”,指诗人自己;但也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诗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人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四、归纳即景抒情诗鉴赏步骤。(一)提取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通过分析景物或特殊意象之间的关系分析其表现手法。(二)品读意境,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三)领悟情感,通过分析情景关系,以景物为切入口,分析作者所表现的情感。【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在进行教学设计的
10、时候,就以古诗鉴赏的人文性和调动主观积极性展开联想为学习重点。在课堂实践中,教学效果良好。从登幽州台歌看,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望月怀远中,一轮明月,引起多少人的遐思,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相思,弥漫了天涯海角,而我们却无法把握诗人相思的对象,只能留给我们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好印象,但这种模糊性却使诗歌产生了含蓄、蕴藉的美感。在教学效果良好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学习的缺失。课后分析这节课,面对困难的知识点教师提示多、学生自主学习偏少,以后探索更好的设计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从而体现学生的探究性。- 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