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对比赤壁赋,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2、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二、教学重点: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林语堂、余秋雨、康震对苏轼的评价。(二) 赏景状物,体会情感:1、齐读课文,从本文及赤壁赋中找出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对比赏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赏析:抓住意象分析景物特点,进行合理的想象,品味意境和体会情感。月夜黄泥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出初冬月夜静谧的气氛,意境宁静清朗,烘托主客浓厚的游兴,为下文登山和见鹤作铺垫。月白风清月色皎洁,凉风清爽。从本段找出体现感
2、情的字。(乐)(板书: 乐)主客问答: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友人附兴(举网得鱼),更有妇助雅兴(以待不时之需),真是良宵、佳肴、美酒、贵宾皆具,因而更乐。于是苏子和友人携酒与鱼欣然成行。齐读第一段,语调轻快。(景美,优游自在)提问: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景象呢?赏析: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千尺;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露了出来。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萧瑟, 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诗人泛舟江上,正是
3、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白茫茫的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江面相接,晶莹透明。作者将清风、江水、明月、天光、白露交织组成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写出赤壁初秋月夜的清幽灵动之美,表达月夜泛舟的舒畅。“水波不兴”静,清静、幽静;“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动,灵动。景物特点:清幽灵动。对比: “不兴”之水成了“有声”之浪,“水光接天”成了“水落石出”, “月出东山”成了“山高月小”景物特点:清冷萧瑟。小结:我们此处赏析的景物,呈现出“清”的特点,清朗、清幽、清冷,体现了苏轼散文“清”的风格。2、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联系文本,分析变化的
4、原因。心境、情感的变化。江山不可复识季节变化,生命短暂,河山凄凉,无奈、慨叹登山历险,划然长啸激昂山鸣谷应,风起水涌悲、恐,震慑于自然的伟力,深感个体的渺小听其所止而休随遇而安的淡泊板书:悲、恐。请一位学生读第二段,语调由感叹转入悲伤沉重。(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三) 分析“鹤”与“道士”形象,升华思想。投影:鹤:高雅圣洁、仙风道骨,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传说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 鹤是超然尘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志。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鹤化道士”的情节,为何是神来之笔呢?请结合文中描写“鹤”和“道士”的句子分析。鹤:玄裳缟
5、衣,戛然长鸣,横江东来,掠予舟而西也。道士:羽衣翩跹,俛而不答。道士顾笑。明确作者以浪漫的想象安排“鹤化道士”的情节,又写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意在表达想要超然尘世,逍遥物外,回归自然的思想。 2、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醒后寻找道士,且“不见其处”?明确:作者还去寻找,说明内心还做不到真正的超脱。“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语义双关,体现内心的惆怅。板书:惆怅。齐读第三段,语调要深长缓慢。(失意苦闷,茫然无绪)(四)结合苏轼,了解古代贬官士人的解脱方式。补充资料:苏轼则是一个把儒家用世之志意与道家旷观之精神,做了极圆满之融合,虽在困穷斥逐之中,也未尝迷失彷徨,而终于完成了一己的人生目标与操守的成功的人物。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中国士人得势时信儒,失势时便信道。林语堂小结:我们喜欢苏轼,不仅仅是因为他会作诗、会写文,最重要的是他在艰难的处境当中,表现出了一个善于调节自己、善于使自己潇洒起来的一个真实的自我。正是这个真实的自我,打动了千百年之后的人们! (五)推荐书目: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苏东坡传林语堂千古风流人物黄玉峰说苏轼 百家讲坛康震评说苏东坡(六)作业:请查阅资料,以我眼中_的苏轼为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