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心术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2、了解苏洵其人,体会其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3、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清思路。4、排偶句的运用。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2、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清思路。教学难点:了解苏洵其人,体会其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二、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年间,其文得欧阳修举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文章多为政论和军事论著。如衡论、上皇帝书等文,以古鉴今,
2、明确提出治国兴邦的政治革新主张;在审敌、御将、兵制、上韩枢密书、项籍以及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为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同时提出改革兵制、信用将才等主张。所作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如张益州画像记、木假山记等。 三、了解写作背景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昌炽。为求苟安,北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四、题解心术: 居心(多指坏的),如 “心术不正”。 心计,计谋。 本文
3、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五、检查生词注音麋(m)鹿 斥堠(hu) 袒(tn)裼(x)烽燧(su) 狎(xi)六、先听朗读录音,后齐读。七、学习第一自然段(一)齐读全段(二)疏通文意1、抓重点词语:将、道、治、兴、左、制、利害、待等。2、特殊句式: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m)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状语后置句(三)概括与探究1、 段意: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治心第一,即修养心性第一)2、探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处是什么?明确:这句话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
4、写出了将领要沉着冷静。指镇静沉着,在突发事变前毫不惊慌失措。什么是“治心”?作者认为作为主将,应该具有怎样的心理品质?明确:“治心”,就是心理修养。作者认为,主将的心理品质最重要的有二:第一,超人的镇定,临大事而不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第二,极度的沉静,能有效地排除一切干扰,“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能如此,就能把握利害得失,能够抵御并战胜敌人。八、学习第二自然段(一)指名朗读全段(二)疏通文意抓重点词语:兵、上、义、怒等。(三)概括与探究1、段意:论“兵”。(“凡兵上义”) 2、探究:什么是“上义”?你是怎样看待苏洵的“上义”说的? 明确:“上义”就是崇尚正义,“不义,虽利勿动”,把正义
5、性作为军事行动的准则。苏洵是从利的目的性出发提出尚义原则的,因为背义逐利的战争只能获得一时之利,最终将弄到“不可措手足”的地步,那就大不利了。依利而行,则可尽天下之大利。因为“惟义可以怒士”,怒士,就是激励士气,“士以义怒,可与百战”,正义之师无往而不胜。九、学习第三自然段(一)齐读全段(二)疏通文意1、抓重点词语:养、谨、烽燧、严、斥堠、所以 、优游、殆等。2、特殊句式: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判断句(三)概括与探究1、段意: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 2、探究: 待战之道在于四养,请指出四养的方法,并思考:四养中哪一个最重要?“养心”之道有何作用?明确:四养即“养财”、“养力
6、”、“养气”、“养心”。 “养财”的方法为“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养力”的方法为“丰犒而优游之”,“养气”的方法为“小胜益急,小挫益厉”,“养心”的方法为“用人不尽其所欲为”;四养中“养心”最重要;“养心”能够培养和保持士兵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战斗意志。十、学习第四自然段(一)齐读全段(二)疏通文意抓重点词语:欲、智、严、委己等。(三)概括与探究1、段意:论战时为将之道(将“智而严”,士则应“愚”) 2、探究:试分析作者的“士欲愚”的权术思想。明确:“士欲愚”在文中的意思指士兵要愚昧。只有士兵愚昧了,他们才能紧跟将帅而听从号令。这种观点反映了作者的封建等级观念和时代局限性。试想,士兵个个都是愚昧无知,既不能正确地领会将帅的作战意图,也不能在作战过程中随机应变,还会因缺乏作战理论而导致战斗力减弱。况且由于等级制度森严,士兵好的建议不能上达,有可能使将帅独断转行,不利于将兵相处,使军队凝聚力减弱。将智兵愚的观点当然不好,但要求士兵应绝对服从和无条件执行命令也有合理的成分在内。十一、小结十二、布置课后练习:预习余下文段 -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