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山子传教案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用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用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教学方法: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语】 在苏轼眼中周瑜“雄姿英发”“谈笑间”便“樯橹灰飞烟灭”,很是倾慕。“佛印绝类弥勒”这简单的一句话,就能看出他对佛印大师也是赞赏有加。但是令苏轼“异”的人不多。今天就让我们结识这位令他“耸然异之”的方山子。(板书课
2、题:方山子传)二、【预习成果展示】(学生分组到讲台上展示各自小组的成果)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词类活用:4、特殊句式:三、【内容解析】1、根据文章首段(一生三阶段)画“方山冠” 异1: 传主人生经历 2、学生情景再现“他乡遇故知” 异2:探“俯而不答,仰而笑。”的表情:。3、异3晚年归隐神色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四、【文章主旨】: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
3、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五、【布置作业】1、掌握今天展示的文言知识。2、揣摩本文苏轼的笔法。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第一、我在“三、【内容解析】”的第一个问题讲授时配了一段文字: 方山子少年游侠,大家说那个游侠没有一把宝剑,(在黑板上画一把宝剑)。 后来方山子折节读书,大大的书本把宝剑掩下(在宝剑上面画一张两头宽中间窄的A4纸当作书本)。 但“终不遇”,书本不再是生活的主角,一边去吧!(以A4纸的瘦腰为斜边,左右各画一个三角形)。 时光荏苒,他与游侠,读书终无关系(在右边三角形右边画一条与A4纸相平行的曲线。) 由此他也与人世也平行了。(在两条平行曲线的顶端再
4、画两条平行线,就把帽子顶端封起来了。)文字说完,方山冠也就画结束了,帽子形象一出来,标题中的“方山子”解题部分也就自然明晰了。学生的反应也很好,都在下面叽叽喳喳的说:“帽子帽子!”我顺势在板书的标题上把“方山子”圈了起来。课堂上学生集体发出“哦!”的声音。还有的学生说想戴戴这顶帽子,体验一下隐士的感觉。这样的情趣不仅在课堂飘起来,而且更在学生的心理升腾,真的希望这种情趣能飘扬在学生以后的生活里。 第二、【内容解析】的2、学生情景再现“他乡遇故知”,课本情景剧汇报演出。每个学习小组都要准备表演。大家都知道从文本到场景的转换是要丰满文本的。做到既忠于文本又合情合理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在这一番动脑筋
5、的过程中,他们要仔细的揣摩、拿捏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还原这场略带“奇异之色的(为什么俯而不答,仰而笑?)”情境。也才能更好的为后文揭示主旨埋下伏笔。 第三、3、异3晚年归隐神色这一板块, 交给学生讨论解决。其实这是一个揭示主旨的突破口,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通过讨论“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为什么会有精明强悍的神色?不应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表情吗?怡然自乐是无欲无求的表现,那么就很容易推演出:精悍之色肯定还是有意于仕途的,只不过是不便于直接表达罢了。这是我们再水到渠成地杀个回马枪, “俯而不答,仰而笑”的奇艺神色也就不奇怪了。这样课堂接近尾声时,主旨也就不揭自明了。 最后、 课堂反应我很满意,但呈现出来的问题还是不少的。针对这次课堂反应出来的问题,我决定以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深入研究文本,吃透文本。2、 课堂的导入不仅要明白,更要具有趣味性。这样文言情趣才能有飘起来的良好开端。3、 课堂的提问环节一定要精心设计,老师指的准学生才有可能打得准。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只是重复,要进一步通过追问去激活学生,进而去发现学生知识或思维的缺失,一起更好的补救。4、 作业的布置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有实效性,尽量能把课堂新知踩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