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40.50KB ,
资源ID:229274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927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doc

1、有无相生老子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课时安排:2节第一节教学内容:介绍老子生平及其思想主张,学习选文1-4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

2、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选读中的有无相生这篇课文。二、老子及老子老子的有关情况在教材第3页和第73页均有介绍,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勾画出主要的信息点。老师介绍以下情况。身世之奇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

3、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思想之奇“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

4、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方法之奇老子最大的特点是:逆向思维,是辩证思维。与传统的思维模式相比较,老子的思维是奇特的,是别开生面的。三、整体感知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1)斯恶()已(2)音声相和(h)(3)共一毂(g)(4)埏埴(shnzh)以为器(5)凿(zo)户牖(yu)以为室(6)自

5、见(xin)者不明,自矜(jn)者不长(zhng)(7)曰余食赘(zhu)形,物或恶(w)之(8)其脆易泮(pn)(9)起于累(li)土四、研读文本1、研读第1节。(1)诵读。(2)梳理。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3)拓展延伸A“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学生讨论后提示:传世老

6、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2、研读第3则。(1)诵读。(2)梳

7、理。企(踮着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通“现”表现)者不明,自是(意动用法,以为是)者不彰,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得到尊重)。其(如果)在(存问、询问)道也,曰余食赘(肉瘤)形,物(指牲畜)或(有的)恶(厌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居于、立身)。(老子二十四章)(3)内容拓展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在老子看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一种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另一种态度,一般人认为后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认为应该选择前一种。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

8、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老子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3、研读第4则。(1)诵读。(2)梳理。知人(了解别人)者智,自知(了解自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qing,刚强)。知足者富。强(qing,尽力,竭力)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名词,地方,位置)者久。死而不亡(通“妄”,荒谬)者寿。(3)内容探讨老子所体现出来的有关“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的看法,都显示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对今人的启示意义是深刻

9、的。五、课堂小结六、作业设计第二节教学内容:学习5-7节,总结全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二、课文研讨1.研读第5节(1)朗读。(2)梳理。为(意动用法,把当做有为)无为(道家指清静虚无、顺其自然),事(意动用法,把当做事业)无事(道家指无为而治),味(意动用法,把当做有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名词,难事)于(介词,从)其易(名词,容易处),为大(名词,大事)于其细(名词,细小处)。天下难事必作(开始)于易(名词,容易的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名词,细小的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名词,大事),故能成其大(名词,伟大)。夫轻诺必寡(使动用法,使减少)信,多易(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必多(

10、使动用法,使增多)难。是以圣人犹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困难)之,故终无难矣。(3)内容总结依然是从一系列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使老子充满了一种智慧。2.研读第6则。(1)朗读。(2)梳理。其安易持,其未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易谋,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通“蔂”,装土的工具)土。千里之行(即“行千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做事、行事),常于(在)几成(几乎成功)而败(使动用法,使失败)之。慎(慎重对待)终如始,则无败事。(3)总结分析本则体现了老子看待问题的前瞻性。3.学习第7则(1)朗读课文(2

11、)疏通文意人之生(活着)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go干枯,僵硬)。故坚强者死之徒(同类),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因此)兵强则灭(被动句),木强则折。强大处(处于)下,柔弱处下。(3)内容分析这一节内容主要阐述柔弱胜强的道理。老子认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人如果处处表现的过于强大,往往会招来祸端,处于下风。这样的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然后作答。老子辩证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

12、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掉。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三、布置作业1自己梳理第2、7则。2完成课后练习。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