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为贵学习目标: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2、领悟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学习方法: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要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写作训练法:通过写作来阐述你对本文一些观点的看法,训练自己的。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学习重点:本章包括五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每章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
2、实进行分析。基于上述分析,学习本章要在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积累整合:一、给加点字注音社稷( ) 粢盛( )( ) 汤放桀( ) 伐纣( ) 弑君( ) 走圹( ) 獭( ) 驱爵( ) 鹯( ) 三年之艾( ) 淑( ) 胥( ) 溺( ) 谆谆( ) 践( ) 暴之于民( ) 朝觐( )( ) 讼狱( ) 讴歌( ) 篡( ) 荐( ) 二、注意下列字的写法并组词。 稷( ) 桀( )
3、 圹( ) 鹯( ) 淑( ) 谆( ) 谡( ) 粲( ) 犷( ) 颤( ) 椒( ) 淳( ) 觐( ) 讼( ) 讴( ) 践( ) 篡( ) 溺( ) 靓( ) 忪( ) 呕( ) 栈( ) 募( ) 搦( ) 三、解释加点字词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 )(4)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5)汤放桀( )(6)于传有之。( )(7)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8)得天下有道( )(9)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10)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1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12)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4、 )(13)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14)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 )(15)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16)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17)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18)以行与事示之( )(1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20)使之主事,而事治( )(21)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22)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 )(23)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24)善政,民畏之( )四、相关链接1、作家作品孟子思想的核心是 。孟子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 、 、 、 、 、 等七篇。2、名言名句“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安得
5、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托尔斯泰) 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道德。(高尔基)第二课时学习探究一、整体感知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
6、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二、重点揣摩1、孟子“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吗?为什么?2、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3、孟子万章上选章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4、结合“善政”与“善教”谈谈你对现代社会中“法治”与“德治”的理解。探究创新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答案:积累整合:一、j z chng ji zhu sh kung t qu zhn i sh x n zhn jin p cho jn sng u cun
7、jin 二、稷(社稷) 桀(桀纣) 圹(空圹) 鹯(鹯鸟) 淑(淑女) 谆(谆谆) 谡(马谡) 粲(粲然) 犷(粗犷) 颤(颤抖) 椒(辣椒) 淳(淳朴) 觐(朝觐) 讼(诉讼) 讴(讴歌) 践(实践) 篡(篡权) 溺(溺爱) 靓(靓丽) 忪(惊忪) 呕(呕吐) 栈(客栈) 募(招募) 搦(搦管) 三、(1)社稷: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丘民:指庶民、众民。(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4)然而:这样却(5)放:流放(6)传:指传记(7)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8)道:办法。(9)斯:这样。(10)犹:就象。(11)为:
8、介词,替、给。(12)欲:想。得:能够。(13)畜:通“蓄”,积聚。得:得到。(14)忧辱:忧愁受辱。(15)淑:善。胥:皆。(16)与:给。诸:“之乎”的合音。(17)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18)行:行动。事:事件。(19)暴:显露,公开。(20)治:处理的好(21)中国:这里指帝都、国都。(22)声:声望。(23)得:赢得。(24)善:好的。畏:畏服。 四、仁政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学习探究 一、 整体感知 1、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
9、得天下,不仁则失。 4、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二、重点揣摩(略) 探究创新: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